公益服务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
陈霞
黑龙江省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157005
一、公益服务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核心意义
保障公益属性落地,筑牢民生服务财务根基。公益服务医疗机构的核心使命是提供普惠性医疗服务,财务管理是防止“逐利倾向”、坚守公益初心的关键屏障。一方面,通过规范财务收支,可避免医疗服务“过度商业化”;另一方面,通过精准测算公益服务成本,可为财政补助申请提供依据,避免因“成本倒挂”导致公益服务缩水。
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能,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公益服务医疗机构的资金来源以财政补助和医疗服务收入为主。从预算端看,精准的财务测算可避免“盲目申请补助”或“资金闲置”,合理编制财政补助预算,防止“重复购置”或“设备闲置”;从执行端看,财务监控可确保财政资金专款专用,通过台账管理跟踪资金流向,避免挪用或低效使用。
支撑医疗改革深化,适配政策落地需求。当前医疗改革对公益服务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提出更高要求,规范的财务工作是改革落地的“基础设施”。《政府会计制度》在医疗机构的全面实施,也需通过财务管理实现“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衔接”,确保会计核算合规。
二、公益服务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预算管理粗放,与公益服务目标脱节。多数公益服务医疗机构仍沿用“基数 + 增量”的传统预算模式,未结合公益服务需求与成本测算,导致预算与实际运营脱节。一是预算编制缺乏公益导向;二是预算执行监控薄弱,仅关注“支出是否超额度”,未跟踪资金是否用于公益服务;三是预算调整不规范,因前期测算不准,年度中频繁调整预算。
收支结构失衡,公益服务经费保障不足。公益服务医疗机构的收支管理存在“收入结构不合理、支出管控不严”的双重问题。从收入端看,一是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偏低,受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滞后影响,部分基础医疗服务价格低于成本;二是财政补助依赖度高但针对性不足,公益一类医疗机构财政补助占比较高,但补助多为“基本运行补助”,缺乏针对公共卫生服务、人才培养的专项补助,导致公益服务“有心无力”。从支出端看,一是行政办公支出占比过高;二是药品耗材支出管控不严,因缺乏精细化采购预算,部分机构存在“耗材库存积压”。
成本核算薄弱,难以支撑精准运营。公益服务医疗机构的成本核算普遍存在“范围窄、颗粒粗、应用弱”的问题,与《医疗机构成本核算规范》要求差距较大。一是核算范围不全,仅核算“直接运营成本”,未纳入“间接成本”;二是核算颗粒度粗,多数机构仅开展“年度总成本”“科室成本”核算,未细化至“项目成本”“病种成本”;三是核算结果应用不足,成本数据未与预算编制、绩效评价挂钩。
资产负债管理不规范,存在财务风险隐患。公益服务医疗机构在资产、负债管理上缺乏系统性,易引发财务风险。资产端,一是固定资产管理“重购置、轻管理”,未建立全生命周期台账;二是无形资产未纳入核算;三是负债结构不合理,部分公益二类医疗机构为扩张业务,违规举借银行贷款。
财务人员能力滞后,适配改革需求不足。公益服务医疗机构财务人员普遍存在“专业单一、政策敏感度低”的问题,难以应对医疗改革与财务管理的融合需求。一是对政策理解不深,财务人员未熟练掌握《政府会计制度》中“双基础、双报告”的核算要求,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时导致出错;二是缺乏“医疗 + 财务”复合能力,多数人员仅掌握基础会计核算,不了解 DRG 成本核算、医疗服务价格构成等专业知识;三是信息化应用能力弱,部分机构仍依赖手工核算或简单电子表格,未使用“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导致成本数据提取、预算监控效率低下。
三、公益服务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优化对策构建公益导向的精细化预算体系。针对预算粗放问题,需以“公益目标”为核心,推进预算管理转型。一是推行“零基预算 +. 项目预算”融合模式,打破“基数依赖”,按公益服务优先级编制预算;二是建立“预算—公益服务目标”对接机制,将预算指标与公益服务量化指标挂钩,未完成公益指标的,相应核减下年度预算;三是强化预算执行监控,通过“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时跟踪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设置“超支预警线”,对挪用公益服务经费的行为实行“一票否决”。
规范收支管理,优化资金结构。针对收支失衡问题,需从“增收、节支、补短板”三方面发力。收入端,一是优化收入结构,主动对接医保部门与物价部门,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申报,提升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收入占比;二是争取财政补助倾斜,按“公益服务成本”精准测算补助需求,申请“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助”“人才培养专项补助”,避免财政补助“一刀切”。支出端,一是严控行政办公支出,将行政支出占比压缩至 15% 以下,推行“无纸化办公”“公车集约化使用”;二是规范药品耗材采购,通过“集中采购 + 库存定额管理”降低成本。
深化成本核算,推动结果应用。针对成本核算薄弱问题,需按《医疗机构成本核算规范》要求,构建“全范围、细颗粒、强应用”的核算体系。一是拓展核算范围,将“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全纳入,按“受益原则”分摊间接成本;二是细化核算颗粒度,推进“科室—项目—病种”三级成本核算;三是强化结果应用,将成本数据用于预算编制、绩效评价、价格申报。
强化资产负债管控,防范财务风险。针对资产负债管理不规范问题,需建立“全生命周期 + 风险预警”机制。资产端,一是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建立“购置—使用—折旧—报废”全流程台账,通过信息化系统记录设备使用频次、维护成本,避免闲置;二是规范无形资产核算,对医疗软件、专利技术按规定进行摊销,确保资产账实相符。负债端,一是建立负债预警机制,设定“应付账款占流动资产比例”“贷款余额占净资产比例”预警线,定期编制负债风险报告;二是优化负债结构,公益医疗机构举债需报主管部门审批,优先通过“财政专项补助”替代贷款。
提升财务人员“医疗 + 财务”复合能力。针对人员能力滞后问题,需从“培训、引进、考核”三方面构建支撑体系。一是开展针对性培训,每年组织、“政策 + 业务”培训,邀请医保专家、财务学者联合授课;二是引进复合型人才,招聘“医疗财务”“卫生经济”专业人才,或从临床科室选拔人员转岗财务,打通“医疗与财务”的人才流动通道;三是将“改革适配能力”纳入考核,把 DRG 成本核算、预算编制、政策执行等能力作为财务人员绩效考核指标,考核优秀者给予晋升、奖励倾斜。
结语
公益服务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并非单纯的“算账记账”,而是支撑公益属性落地、适配医疗改革、保障民生健康的核心环节。构建公益导向的预算体系、深化成本核算、强化风险管控及提升人员能力,可推动财务管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服务型”转型,最终实现“财务合规高效、公益服务优质”的目标,为建设健康中国筑牢基层医疗财务根基。
参考文献:
[1]李旭飞.内控视角的医院财务管理模式实现途径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4,(06):75-77.
[2] 洪辉. 浅析管理会计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的应用[J]. 财经界,2024,(17):120-122.
[3]孙敏.业财融合视角下基层公立医疗机构财务管理措施探讨[J].理财,2024,(06):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