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探索
杨平华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引言:实验室是高校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其安全管理水平不仅关系到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也直接影响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学校的社会声誉。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暴露出管理制度不完善、安全教育不到位、风险防控意识薄弱等问题。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多以规章制度和被动监督为主,难以真正调动师生的安全自觉性和积极性。在此背景下,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日益凸显。所谓安全文化,是指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制度体系,它强调通过理念引导、习惯养成和氛围营造,将安全意识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通过强化安全文化建设,高校不仅能够减少事故发生,更能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将在梳理实验室安全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探索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路径和对策,力求为相关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与内涵
1.1 安全文化在实验室管理中的地位
在实验室安全体系中,安全文化处于核心地位,它不仅是制度落实和措施执行的保障,更是预防事故、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的根本。单纯依赖硬件设备和规章制度往往难以持久,而通过文化建设将安全意识深植于师生心中,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实验室安全文化不仅包括对安全的价值认同,还涵盖了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群体氛围的营造。当师生普遍形成“安全第一”的价值共识时,即便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个体也能自觉遵守安全规范,主动采取防范措施,从而构建长效机制。因此,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既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实验室整体运行水平的内在动力。
1.2 安全文化的核心内涵与特征
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应包含理念层、制度层与行为层三个方面的内涵。理念层强调形成以“安全至上、预防为主”的价值观,使师生在思想上认同安全的重要性;制度层强调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将安全理念落实到实践环节,明确各方责任;行为层则要求通过教育培训与日常实践,使安全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行为和生活习惯。安全文化的特征在于长期性和系统性,它并非一蹴而就,而需要持续的教育引导与制度保障。与此同时,安全文化具有广泛性和渗透性,不仅存在于课堂教学和实验操作中,也贯穿于实验室日常管理与交流合作的各个方面,真正做到“润物无声”,形成师生普遍认同的安全氛围。
二、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2.1 制度建设与责任落实
制度建设是安全文化的根本保障。高校应根据实验室的类型和风险特征,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涵盖危险化学品管理、仪器设备使用、废弃物处理、应急预案等多个方面。同时,应落实安全责任制,将责任明确到部门、岗位和个人,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网络。制度不仅要科学合理,还需具备可操作性和可监督性,高校应通过检查、考核与奖惩机制,确保制度真正落地。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要避免“一刀切”,而应结合不同学科实验室的特点灵活调整,从而提高制度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2.2 教育培训与意识提升
教育培训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环节。高校应将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课程教学和科研训练的全过程,通过理论讲授、实践操作、案例分析和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提高师生的安全素养。
特别是针对危险化学品操作、高压设备使用和大型仪器运行等高风险环节,应进行专项培训和考核,确保师生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和虚拟仿真技术,开发多媒体课程和互动资源,使安全教育更加直观生动。通过持续教育与反复实践,逐步将安全理念转化为师生的自觉意识与行为习惯。
2.3 管理机制与氛围营
安全文化的建设不仅依赖制度与教育,还需要有效的管理机制与良好的氛围营造。高校应建立多层级、全方位的管理体系,设立专职或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形成“校—院—系—实验室”四级管理网络。同时,要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师生参与安全监督与风险评估,形成共建共治的局面。在氛围营造方面,可以通过宣传栏、海报、主题活动和安全文化节等形式,增强师生对安全的关注度和认同感。一个积极向上的安全文化氛围,能够在无形中影响师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使安全成为自觉行动而非外在要求。
三、信息化与智能化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利用信息化平台,可以实现实验室安全信息的统一管理与实时更新,如危险源数据库、实验室预约系统和应急管理平台,为师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如传感器监测、视频监控和大数据分析,能够对实验室环境和设备运行进行实时监控,及时预警异常情况,从而提升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此外,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可应用于安全教育,通过沉浸式模拟训练增强师生的应急体验与实践能力。信息化与智能化手段不仅提升了管理效率和教育效果,还进一步丰富了安全文化的内涵,使其更加符合现代高校发展的需求。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和长效机制。通过制度建设与责任落实、教育培训与意识提升、管理机制与氛围营造,可以有效提高实验室安全水平,减少事故发生率,营造安全和谐的科研与教学环境。同时,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发展为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使其更加科学化、智能化和人本化。未来,高校应继续深化安全文化建设,将安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管理模式与教育理念的创新,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渗透的安全文化体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实验室安全的可持续发展,为高校科研和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金叶,郑波,任贻超,等.高校水产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OL].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2025-09-01].
https://link.cnki.net/urlid/37.1460.C.20241010.1048.006.
[2]胡晓颖.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路径探索[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3,43(06):51-54.
DOI:10.19575/j.cnki.cn42-1892/g4.2023.06.010.
[3]王刻铭.PDCA 循环模型在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与探索[J].化工时刊,2023,37(04):47-50.
DOI:10.16597/j.cnki.issn.1002-154x.2023.04.011.
作者简介:杨平华(1974—),女,汉族,籍贯 :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本科学历,实验师,研究方向:实验实训室管理、电气控制等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