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职业院校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郭世杰 王莹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教育信息化推进速度加快之后,职业院校在教学管理、技能实训及日常办公当中对网络和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明显加大,网络攻击方式变得越发繁杂,平台暴露面不断增大,校园网、教学平台和实训设备遭遇数据泄露,进而影响到教学秩序及职业院校治理效能[1]。因此,针对职业院校的特点提出可以操作的防护策略有现实意义,既保证教学和实训的连续性,又降低管理风险,从而提升防护水平[2]。

一、职业院校网络安全防护现状分析

(一)网络设备运行现状

职业院校的网络基础设施包括校园核心交换机、接入交换机、无线接入点、边界路由器/防火墙、教学服务器以及若干实训专用设备,但这些设备的配置情况差异很大。有的学校仍然使用多年前采购的交换机和无线路由器,固件和补丁更新滞后;有些学校为了节省成本继续采用消费级或者低端企业级设备,功能性和可管理性不足[3]。网络架构方面,行政网、教学网、学生自习网以及实训网很多时候并没有完全隔离,VLAN 划分不清楚,横向传播的风险很高。对边界和内部流量的监控能力有限,很少部署持续运行的入侵检测/防御(IDS/IPS)和全网日志集中采集的安全信息事件管理(SIEM),大部分异常只能事后发现。终端防护和服务器加固也不平衡,教学机房和实训设备经常为了教学方便开放远程管理端口或者使用默认账户,终端漏洞修补周期长[4]。设备运行以“能用”为主,运维规范、生命周期管理、应急备份和日志审计等安全运维工作尚未形成流程。

(二)师生网络安全意识现状

师生在网络安全认识与日常安全行为方面存在短板,大部分老师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平台的使用情况,对于账号分级权限、补丁管理以及异常上报等运维细节不太了解,参加过系统性安全培训的人比较少,学生处理学籍、成绩这类敏感信息的时候,大多依靠个人邮箱或者网盘,没有养成统一加密和权限控制的习惯,学生群体因为设备多种多样,移动性较强,常常会出现弱口令、密码重复使用、随便连接公共 Wi-Fi、随意插入未授权 U 盘等高风险行为,并且识别钓鱼邮件、社工攻击的能力不够强,发生账号被盗或者误点恶意链接的事情并不少见[5]。而职业院校内部对于安全意识教育、应急演练及上报渠道的构建多为零散或者周期性实施,缺少覆盖全体人员并分层的持续化培训及考核措施。

二、职业院校网络安全防护存在主要问题

(一)技术防护薄弱

职业院校在技术保护上的短处主要体现在几处可以观测到的地方,这些地方对保证机构正常运作影响较大,一是设备和系统补丁更新滞后,很多教学机器以及终端网络设备长时间运转的是过时版本或者没有打好最新的安全补丁,使得那些公开存在的漏洞更容易被别人利用;二是网络分割与访问控制不够谨慎,教学区、实训区和管理区之间界限不够分明,一旦某处遭遇侵袭就很容易向其它地方蔓延出去;三是边界防护和流量检测功能比较弱化,院校里缺少持续开张运作的防御工具,还有集中采集分析日志之类的手段,反常行为通常要到事后再被察觉出来,并且没办法在事情恶化之前迅速制止住;四是终端与实训设备保护弱,教学需要使远程管理端口,默认账户或者外接存储常被使用,缺少统一的终端防护方案和补丁更新流程;五是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缺失,业务连续性准备不足,如果遇到勒索软件或者设备故障,恢复起来费时费力。从整体上来说,技术投入和运维能力无法满足日常安全需求,院校就陷入“能用却不安全”的境地,安全事件产生后,波及范围大,处理费用高。

(二)管理制度缺失

管理制度上,职业院校常常存在制度不完善,权责不清晰以及执行力差的现象,缺少完整的网络及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部分院校没有覆盖资产管理、权限管理、变更管理和日志管理方面的书面流程,从而使得安全举措不能制度化地展开,没有安全责任的划分,IT 运营、教务、设备管理与行政部门之间缺少协同处理的方式,因此在遭遇安全事件时,难以立刻汇聚力量处理问题,同时缺少针对购买和三方服务的管控,有关设备和业务在购买时没有进行安全评价,合同没有包含安全保障。其次,缺少常态化的安全培训,应急演练及考核机制,校内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认识到安全事件并加以报告以及协助处置的能力不足。另外,安全投入方面,考核缺少长期规划,预算大多以短期维保,教学需求等短期需求为主,不能支撑起持续的安全建设以及安全人才的培养,难以构成整体持续,有效的安全态势。

(三)人才培养与经费投入不足

职业院校较为普遍存在的就是专职网络安全人才短缺、在职人员技能结构单一和人员流动率高的问题,一是院校多以教学为主,信息化运维往往由兼职人员兼任或外包,缺少对网络安全有深度理解的专职运维与安全工程师;二是教师与管理人员缺乏系统化、持续性的安全培训和考核,学生实践环节与行业需求脱节,导致技术能力难以支撑实际防护需求;三是经费投入多以短期维保和教学设备为主,缺乏长期安全建设预算,致使边界设备更新、补丁管理、备份与应急演练等长期工作难以持续开展。上述不足,使得即便技术和制度到位,也难以长期落地并形成闭环,从而放大了安全事件发生的风险与影响。

三、职业院校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提升策

(一)建成统一边界防护系统

创建统一的边界防护系统,需遵循“分层、可视、可控、可追溯”的设计原则,先做资产梳理并分风险等级,然后根据风险等级部署对应的防护设备和策略,具体做法:在校园边界部署下一代防火墙,具备状态检测、应用控制、入侵防御功能,统一 VPN/远程接入网关,Web/邮件网关,集中做访问控制,内容过滤,邮件防护,在内网部署网络准入控制 NAC 和 VLAN 分段策略,把教学网、实训网、办公网、来访/无线网进行逻辑隔离,关键系统还要做更严格的访问白名单和最小权限,在系统里引入集中日志管理和安全事件关联分析,也就是轻量级SIEM,做到日志统一采集,告警策略,日常巡检,并配合定期漏洞扫描和补丁自动化分发,把从发现问题到修补问题的时间窗口缩短。要提高响应能力,就要制定并演练边界安全应急流程(快速封堵、取证、恢复),并配置冗余和备份(双线路、关键设备热备),保障教学业务的连续性。另外,可采用分阶段的方式执行,第一阶段完成资产梳理和关键边界设备替换,第二阶段达成内网分段、NAC和日志集中,第三阶段上线 SIEM、自动化补丁和应急演练,每个阶段都有可以量化的指标,比如未打补丁主机的比例,异常告警平均响应时长,外网未授权访问次数下降率等,这样就可以评判有效性。

(二)建设网络安全实训基地

网络安全实训基地既要有教学性也要有演练性,构建可复原的攻防演练环境和仿真运维平台,硬件和软件方面尽量虚拟化,配备一些物理交换机、防火墙、无线 AP、隔离网段还原真实拓扑,软件层面搭建可快照回滚的虚拟机群,模拟被攻破的服务器、业务系统和终端,实训内容要兼顾防护与攻防双方,既有防守课程也有进攻演练,设置红蓝演习、CTF 挑战、应急演练等场景以检验学员和学校运维的协同处置能力。管理与运行方面要制订设备使用准则、环境还原流程、安全隔离策略,安排专门或者兼职的实验管理员来负责环境守护,题库更新以及权限管理,还要同本地企业 SOC 或者安全厂商形成校企联合实训,提升教学实战性。从学生实践通过率、演练时找到并修正的安全漏洞数目以及校内实际安全事件的平均反应时间等方面去评判,还要注重可持续性,用模块化扩展,定时更新内容,把课程大纲对接起来,加入到教师业绩或者教学考察中,让实训不只是一个项目,而是变成长期培育网络安全能力的常态化平台。

(三)建立人才培养与经费保障机制

把人才和经费作为网络安全体系的基础性保障,通过校内外协同与制度化投入形成可持续机制。在人才方面设立专职或兼职安全岗位、制定分层培训路径、引入行业认证并把培训与教师考核、晋升挂钩;通过校企合作与实训基地共建,吸引企业工程师兼职授课、设立实习与岗位输送通道。经费方面建立分阶段、逐步到位的安全预算,探索校企共建、政府专项资金和服务外包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同时,为这套机制制定可量化指标,例如每年培训人次与人均培训小时、校内持证运维人数、信息安全预算占 IT 总预算比例、事件平均响应时间与恢复时间等,以便定期评估并调整投入与培养策略。

四、结论

为优化职业院校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需在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共同推动,依靠创建统一的边界防护系统并达成内网分段,做到日志集中以及自动补丁管理,加强师生的实战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速度,并且要完善制度、明确责任,持续开展分层次的安全培训,这样才能保证技术上的投入能够真正落地,形成一个闭环。同时,采用分阶段实施,用量化指标来评判成效,通过校企合作共享资源,长期培养人才,在保证教学和实训连续性的同时,创建起可操作、可持续的校园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智. 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面临困境及建设策略分析[J]. 才智,2024(08): 88-90.

[2] 邓丽媛. 高校档案信息化数据安全问题研究[J]. 兰台内外, 2024(07):56-58.

[3] 张文萍. 财务管理信息化中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以 X 企业为例[J]. 上海企业, 2024(02): 112-114.

[4] 易洁. 高职教材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路径[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22): 45-47.

[5] 刘锐, 陈杰新. 高职院校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内涵和路径——基于《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指南》的解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3(28): 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