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之雨污水管网施工关键技术探究
贺宇昊
咸宁景秀生态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湖北省咸宁市 437000
中图分类号: TU99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雨污水管网是城市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雨水排放、污水收集与输送等功能,保障城市环境卫生和居民生活质量。新建与改扩建雨污水管网项目陆续展开,如何在施工过程中实现高效率、低扰动、高质量的建设目标,成为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的关键课题。本文通过对管网施工关键技术的探讨,结合实践经验,总结当前常用技术手段及发展趋势,为相关市政建设提供参考思路。
1 雨污水管网施工关键技术探究
1.1 非开挖施工技术
非开挖施工作为市政雨污水管网建设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具有显著的优势,尤其适用于地面交通繁忙、地下管线密集或地形受限区域。其主要方式包括管道顶进、水平定向钻和内衬修复等。其中管道顶进法适用于大口径主干管道施工,依靠千斤顶将管节沿预定路径逐段推进,精度高但对地质稳定性要求较高;水平定向钻适合穿越公路、河流等障碍,对环境干扰小、适用范围广;而 CIPP 原位固化修复法则在不破坏旧管结构的前提下进行加固与密封,特别适用于旧城区老化管道的无扰动修复。然而,非开挖技术对施工设备的依赖程度较高,作业人员需掌握高水平的技术操作,同时必须结合详尽的地质勘察与测绘成果,确保施工路径的准确性和施工安全性。因此,非开挖施工虽具高效环保优势,但也对工程组织与技术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1.2 降水与支护技术
在市政管网施工中,地下水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基坑的稳定性和作业安全,特别是在软土层或靠近水体的区域,水位高、土体承载力差,使施工面临更高风险。井点降水法是常见的处理方式,适用于中小型基坑,通过布设井点管并利用真空抽水系统将地下水控制在设计标高以下,确保作业区域干燥稳定。对于埋深较大或靠近既有建筑的工程,仅靠降水已无法满足安全要求,此时需辅以钢板桩或 SMW 工法。SMW 工法通过深层搅拌水泥与原位土体形成连续防渗墙,有效抑制地下水渗透并增强边坡支护能力。在承载力较差的地基中,还需结合地基加固技术,如碎石桩或 CFG 桩等,通过改变地基结构,分散荷载,防止沉降不均。综合运用降水、支护和地基加固技术,可为雨污水管道施工提供可靠、安全的作业环境,降低后期沉降风险,保障工程质量。
1.3 接口密封与回填技术
雨污水管道系统作为闭水运行系统,其接口质量直接影响整体管网的密封性与耐久性。如果管道接口处理不当,极易引发渗漏,进而影响道路稳定、地下水污染甚至造成建筑基础沉降。因此,接口密封与回填作为“隐蔽工程”的一环,是施工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在接口处理上,需依据不同材质采用科学的连接方式。例如,柔性橡胶圈密封常用于 PVC、HDPE 类塑料管道,具备良好的弹性与耐腐蚀性,能适应微小位移与地基沉降;对于混凝土管则更常采用承插式连接,通过套筒与接口腔的结构锁定实现密封。在高压力或流量场景中,还需采用法兰连接配合螺栓紧固,提高连接强度和耐久性。管道接口完工后的回填作业同样关键。常见的回填材料包括中粗砂、石粉、素土等,需根据管道外径、埋深和土层条件分层夯实,严防不均匀沉降对管道造成剪切破坏。施工中还需注意,管顶以上 30cm 的回填密实度应达 95% 以上,确保地面结构安全。此外,雨季施工要做好防水、防泥浆回流措施,避免造成“翻浆”或局部失稳。
1.4 信息化施工与智能监测
随着智慧城市和数字化建造理念的推广,信息化施工手段逐渐在市政工程中发挥出巨大作用。尤其在雨污水管网这种“隐蔽性强、协调性复杂”的工程中,信息技术的介入不仅提升了施工效率,更在质量、安全和进度控制上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作为核心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设计与施工协同阶段。施工前通过建立三维数字模型,对管线位置、管径高差、井位布置等进行模拟和优化,提前发现碰撞与干涉点,避免返工与施工冲突。尤其在老旧城区改造中,BIM 技术对地下空间资源的可视化展示具有重要价值,提升整体设计合理性。与此同时,智能监测系统在施工过程中的实时数据采集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布设沉降监测点、应变计、位移传感器及水位计等设备,可实现基坑边坡、结构稳定性、地下水变化等关键指标的全天候监测。一旦数据出现异常,即可联动发出预警,及时调整施工措施,确保工程安全。基于物联网(IoT)和大数据平台的“智慧工地”系统还可实现施工人员定位、安全帽感应、视频巡检、材料进出记录等功能,极大提升施工现场的管理效率与安全系数。信息化技术的融合,使得市政工程逐步向“可控、可视、可追溯”的方向迈进。
2 施工组织与质量控制要点
2.1 完善前期勘察与设计
市政管网工程因其地下作业的隐蔽性及复杂性,对前期勘察和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地下空间资源有限,地下管线分布密集且历史资料往往不完整,若不进行详尽的前期探测,极易导致设计方案与实际条件脱节,造成施工中频繁变更甚至返工。因此,在项目启动前,应开展高精度的地形测量、地质钻探和地下管线探测工作,掌握不同区域土层结构、地下水位、周边建筑物基础情况等关键参数。对已存在的电力、通信、自来水、燃气等管线,要借助雷达扫描、地磁检测等非破坏性手段进行综合建模,确保设计路径科学、合理。此外,设计环节应注重施工可实施性与维护便利性的结合,强化雨污分流系统的合理布局,避免因设计不当造成后期排水不畅或接入困难。通过科学的前期勘察与多专业协同设计,可为后续施工提供坚实支撑,显著降低建设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2.2 推动施工组织精细化,提升现场执行效率
市政工程施工往往涉及道路封闭、交通疏导、居民出行等一系列社会影响,因此科学、精细的施工组织尤为关键。应根据工程内容与现场条件,实施“段段闭合、分区推进”的施工策略,将整个工程划分为若干独立施工单元,结合不同区域的交通与人流特点,制定灵活的封路和通行计划,尽可能减小对周边市民的干扰。在人员配置上,应根据工序安排合理搭配技术工人、管理人员及机械设备,避免因资源闲置或交叉作业产生效率低下的问题。对关键线路或特殊工点,可采用 24 小时轮班制或交叉施工方式,加快施工进度。与此同时,需加强与交警、社区、环保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统一信息发布,做好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与噪声控制,赢得市民理解与支持。通过一套精细、高效、协同的施工组织体系,不仅能压缩工期、降低成本,也能有效提升项目整体质量和社会形象。
结束语
雨污水管网作为城市“隐形动脉”,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城市运行的“生命线”。在当前城市更新与生态环保双重压力下,提升管网施工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显得尤为紧迫。本文通过对施工关键技术的系统梳理,指出当前发展方向应聚焦于技术集成、智能化施工与绿色发展。今后,随着科技进步与政策推动,市政管网建设将更加高效、环保与可持续,为构建宜居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秦汉.市政工程雨污水管网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 工程技术研究,.2022.19.018.
[2] 邓彦博. 市政工程中的雨污水管网施工技术要点[J]. 中华建设,2022,(05):123-124.
[3] 王 玮 玮 . 市 政 道 路 雨 污 水 管 网 施 工 关 键 技 术 研 究 [J]. 居舍,2021,(19):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