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时代乡村道德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作者

陈静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635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进入纵深推进阶段,“乡风文明”建设已成为破解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社会治理难题的关键抓手,而乡村道德建设作为乡风文明的核心内核,其作用愈发凸显。当前,学界围绕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生态治理等领域研究已较为深入,但针对道德建设如何系统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仍存在碎片化问题,尤其对新时代背景下传统道德与现代价值观的融合机制、道德建设长效化保障等关键议题探讨不足。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乡村发展实际,先剖析乡村振兴与乡村道德建设的内在逻辑,再聚焦当前乡村道德建设中农民意识、文化冲击、机制缺失等现实问题,最终从思想引领、制度保障、载体创新三方面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引,推动乡村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

一、新时代乡村道德建设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 “三农” 工作的总抓手,旨在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时代乡村道德建设内涵丰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农民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结合。通过强化新时代乡村道德建设,不仅能化解乡村矛盾、增进信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而且作为乡村文化载体,还能够传承历史记忆与风俗,夯实文化底蕴,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一)为战略落地提供多维度支撑

乡村道德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精神纽带,其推动作用渗透于乡村发展的各关键环节,为战略落地提供多维度支撑。从主体赋能来看,农民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而道德建设正是提升农民综合素养的重要路径。通过开展贴近农村实际的道德教育活动,如田间地头的价值观宣讲、身边榜样的事迹分享等,既能引导农民树立集体责任感与社会使命感,又能激发其创新意识——例如在农业生产中主动尝试绿色种植技术,在乡村创业中秉持诚信经营理念[1]。同时,道德建设过程中同步融入的技能培训引导,还能推动农民主动学习电商运营、农产品加工等新技能,逐步成长为懂技术、有品德、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为乡村产业发展与人才储备筑牢根基。

(二)培育文明乡风的关键抓手

从氛围营造来看,良好的乡风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软实力,而道德建设正是培育文明乡风的关键抓手。通过文明村镇、最美家庭等创建活动,结合“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典型评选,能够将抽象的道德准则转化为村民可感可学的具体事例,引导村民主动摒弃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形成邻里互助、孝老爱亲的淳朴民风。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不仅能增强村民对乡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提升乡村社会的凝聚力,更能为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营造独特的人文优势,吸引外部游客与资源注入。

(三)与法治治理形成互补

从治理优化来看,有效的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稳定保障,而道德建设能与法治治理形成互补合力。将道德规范融入村规民约制定,通过村民共同商议明确邻里相处、环境维护等方面的行为准则,让道德约束更具操作性;依托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民间组织,对村民日常行为进行正向引导与适度评议,既化解了邻里纠纷、宅基地争议等基层矛盾,又实现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同时,道德建设中蕴含的规则意识培育,还能推动村民主动学习法律法规,增强法治观念,形成“德治+法治”协同的治理格局,为乡村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2]。

二、新时代乡村道德建设存在的问

(一)部分农民道德意识淡薄

在市场经济影响下,部分农民过度追求个人利益,忽视道德规范与社会责任,成为乡村道德建设的突出阻碍。生态层面,一些农村地区为短期经济收益,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破坏土壤与水资源,违背绿色发展理念;经济层面,农产品生产销售中存在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等失信行为,既损害消费者权益,也破坏乡村声誉;社会层面,面对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时,部分农民缺乏理性包容,易采取过激行为,加剧矛盾冲突,影响乡村社会和谐稳定。

这一问题的根源与经济、教育等因素密切相关。部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低、生活条件差,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物质追求上,忽视道德修养;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劳动力外流,农村“空心化”严重,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缺乏有效教育引导,易受不良思想影响导致道德观念偏差。同时,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师资薄弱,学校教育重知识轻道德,农民继续教育滞后,使其缺乏更新道德观念的机会,进一步弱化了道德意识。

(二)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现代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发展,外来文化、现代价值观念大量涌入乡村,对传统道德观念形成剧烈冲击。一方面,传统美德认同度下降,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在部分年轻人心中地位弱化,受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影响,一些年轻人过度关注个人物质享受,忽视家庭与社会责任,对长辈缺乏尊重,邻里间互助精神淡化。另一方面,传统礼俗文化逐渐消亡,具有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参与度骤降,面临失传风险,乡村文化根基不断弱化。

文化变迁是核心诱因。现代社会中乡村文化生态改变,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民对本土文化认同感降低,价值观念混乱,难以形成统一道德标准;互联网与新媒体普及加速了不良信息传播,低俗、暴力内容渗透乡村,侵蚀农民精神世界,导致部分人道德认知偏差,进一步冲击传统道德体系。

(三)乡村道德建设缺乏长效机制

当前乡村道德建设缺乏系统性规划与制度保障,工作持续性、稳定性不足。其一,工作开展“碎片化”,部分乡村道德建设无长远目标,存在“一阵风”现象,且缺乏组织协调与资金支持,即便开展活动也难以持续,效果大打折扣。其二,评价监督机制缺位,对不道德行为缺乏有效约束惩戒,对道德模范的表彰奖励力度不足,无法形成正向激励氛围,难以引导村民主动践行道德规范。其三,村规民约执行乏力,部分乡村未建立完善执行机制,对违规行为无明确处罚措施,且存在内容空洞、可操作性差,或执行中“人情大于制度”的情况,导致村规民约权威性、约束力不足。

制度建设不完善是根本原因。乡村道德建设缺乏健全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对工作的引导规范作用薄弱;部分地方政府重视不足,未将其纳入重点工作,缺乏明确目标与责任分工,组织推进力度不够;基层自治制度存在漏洞,监督执行机制缺失,使得道德建设难以形成常态化、制度化格局,制约其长远发展。

三、新时代乡村道德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思想引领,培育乡村道德新风尚

1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乡村道德建设的根本遵循,需通过多元方式融入农民日常生活,转化为行为准则与价值追求。宣传层面,充分利用乡村宣传栏、文化墙、广播等传统阵地,以通俗语言、生动图片直观呈现核心价值观内涵,在村委会、学校、主干道等关键区域设宣传点并定期更新内容,借助早晚广播时段解读核心价值观及相关故事,实现全方位渗透。活动层面,结合乡村实际开展道德讲堂、主题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邀请专家与道德模范分享理论内涵及实践经验,同时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演出,以歌曲、小品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正能量。教育层面,在乡村学校课程中增加核心价值观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开展 “小手拉大手” 活动,推动学生与家长共同学习践行,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

2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道德建设提供深厚滋养,需深入挖掘、传承与活化利用。资源挖掘上,系统梳理德孝文化、家风文化、乡贤文化等,组织专家与文化工作者开展田野调查,收集整理相关典籍、传说,编撰成故事集、教材等,作为道德教育核心内容,夯实文化传承基础。活动传承方面,依托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策划民俗活动,让农民在参与中感受文化魅力、增强认同;定期举办民俗文化节、传统文化展览,展示乡村文化成果,扩大文化影响力[3]。遗产保护利用上,政府加大投入并出台政策,修缮维护传统村落、古建筑、古文物等,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结合乡村旅游开发文化项目,实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生机。

3 开展道德模范评选与学习活动

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能激发农民向善动力,需规范评选机制并深化学习推广。评选环节,制定涵盖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维度的科学标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通过群众推荐、组织审核、公示等流程确保结果公信力,建立长效评选机制,定期开展以壮大模范队伍。表彰宣传层面,举办颁奖典礼并颁发荣誉证书与奖金,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及乡村宣传阵地,多渠道展示模范事迹,营造尊重模范的氛围。学习实践上,邀请道德模范开展报告会、座谈会,与村民、学生面对面交流成长经历与道德感悟;发起 “道德模范在身边” 活动,引导农民发现身边善行,形成人人学模范、争模范的风尚。

(二)完善制度建设,为乡村道德建设提供保障

1 建立健全乡村道德建设的组织领导机制

需明确政府、社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的职责,构建协同推进格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将乡村道德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议事日程,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活动开展、阵地建设与模范表彰。社会组织依托专业与资源优势,参与志愿服务、道德培训等项目,助力理念传播与服务落地。村民自治组织立足贴近村民的优势,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开展道德评议规范行为,成立由乡贤等组成的道德评议会营造舆论氛围。同时建立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问题,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交流经验,凝聚工作合力。

2 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

村规民约需兼顾民意与实操性,制定阶段通过村民大会、代表会议广泛征求意见,梳理合理诉求纳入内容,确保反映村民意愿。内容上覆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与个人品德,明确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规范,针对乱扔垃圾、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增设约束条款[4]。执行层面成立由村民与党员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对遵守者表彰奖励(如评选文明家庭),对违反者批评教育并按规定处罚;同时建立修订机制,结合乡村发展动态调整内容,适配时代需求。

3 建立道德激励与约束机制

激励方面,设立由政府拨款、社会捐赠、村集体收入构成的道德奖励基金,明确评选标准与办法,对道德模范颁发荣誉与物资奖励,营造崇尚道德的氛围。约束层面推行道德 “红黑榜” 制度,在公共场所公示村民行为,“红榜” 对象优先享受政策优惠与先进评选,“黑榜” 对象需接受批评教育并限期整改。此外,通过法律惩处违法失德行为、按村规民约处理违规行为、以道德评议会教育轻微失德行为,同时建立举报机制,鼓励村民监督不道德行为,形成多元约束格局。

(三)创新载体与形式,增强乡村道德建设的实效

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道德教育渠道

依托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构建多维度线上道德教育体系。搭建涵盖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的线上阵地,网站设置道德讲堂、模范事迹展示、传统文化传承板块并定期更新;公众号推送道德故事、建设动态并开通互动功能,解答农民疑问;短视频平台发布道德主题内容,以直观形式吸引关注。开发适配乡村需求的道德教育类应用,设置图文动画结合的知识学习模块与农民互动交流模块,同步推出融入道德知识的教育游戏,提升学习趣味性。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农民网络行为数据,精准捕捉其道德需求与内容偏好,据此推送专题教育内容;同时对农民道德行为进行评估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干预引导,提升教育精准度。

2 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

以多样化实践活动为抓手,推动农民在参与中践行道德。举办互动性强的道德讲堂,邀请专家、模范、基层干部围绕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乡村规范授课,设置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环节,通过模范讲故事、村民议问题深化认知。壮大乡村志愿服务队伍,组建环保、助老助残等专项志愿团队,开展环境整治、生活照料等服务;建立招募、培训、管理、激励全流程机制,推行服务积分制,积分可兑换礼品或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村民参与[5]。融合道德教育与文化活动,开展文艺演出、电影放映、读书活动、体育比赛等,在节目编排、影片选择、书籍推荐中融入道德元素;鼓励乡村文艺爱好者创作道德主题作品,在活动中引导农民树立正确价值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3 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

强化实体阵地支撑,为道德建设提供物理空间。加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投入,完善理论宣讲室、道德讲堂、文化活动室、志愿服务站等功能区域,配备多媒体、图书、文体器材,开展政策宣讲、道德讲座、志愿服务等活动,兼顾农民政治素养提升与实际需求满足。优化已建的文化礼堂与农家书屋功能,文化礼堂增设文化展示、文艺演出功能,定期举办民俗展览、文艺汇演、传统礼仪活动;农家书屋丰富农业技术、道德修养类书籍,组织读书分享会、知识竞赛,鼓励村民参与运营管理,提升利用率。整合乡村资源打造综合性文化广场,配备舞台、健身器材、宣传栏,定期开展文化活动、体育赛事、模范表彰,在宣传栏展示核心价值观、模范事迹、村规民约,使其成为集活动开展、道德宣传、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核心阵地。

四、结语

本研究围绕新时代乡村道德建设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展开探讨,明确乡村道德建设并非孤立的文化工程,而是贯穿乡村振兴多维度目标的精神纽带——其既为产业发展提供诚信营商环境,为生态治理注入责任意识,更通过凝聚价值共识夯实乡村治理根基。针对当前乡村道德建设存在的意识薄弱、文化冲击、机制缺位等问题,研究提出的思想引领、制度保障、载体创新三维路径,需在实践中结合不同乡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