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优化策略探究

作者

龚飞

安徽中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一、优化成本预算与控制机制

在建筑施工项目中,预算环节是控制成本的核心前提。企业应建立以项目为单元的分级预算管理体系,将总体预算细化到分部分项工程、工序和材料使用环节,形成可量化、可追踪的预算表格。针对不同施工阶段,可设置动态预算调整机制,如当材料价格波动或设计变更时,能够及时进行预算修正,避免因前期估算偏差导致后期资金使用失衡。企业应通过成本预算责任制,将各施工环节的预算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岗位,并建立预算执行考核制度,确保预算不是流于形式,而是成为施工过程中资金分配与控制的刚性约束工具。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企业应利用对比分析方法,定期将实际支出与预算金额进行差异对照,分析偏差原因并提出调整措施。项目经理部可设立专门的预算控制小组,负责对资金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汇报。同时,企业应在预算控制中引入全过程跟踪机制,对大宗材料采购、机械租赁及人工费用等高占比项目重点监管,避免出现盲目超支。通过预算目标、执行情况和偏差分析的闭环管理,实现预算编制、执行、反馈和修正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科学性。

二、完善成本核算与考核制度

企业在项目成本管理中需要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将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区分明确,并根据施工环节进行逐项记录。针对材料、人工、机械、管理费用等不同项目,应设置统一的成本归集标准,确保核算口径一致性。通过细化核算科目,形成项目成本台账,使管理层能够及时掌握成本消耗情况。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应借助分阶段核算方法,对施工准备期、施工过程及竣工结算等不同节点进行独立核算,避免在最终结算时才发现问题。

三、推进信息化与数字化成本管理

随着建筑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企业应积极引入 BIM 技术、ERP系统和大数据分析平台,将施工图纸、材料清单、施工进度与成本管理模块进行集成。通过 BIM 的三维建模,可以在施工前对不同施工方案进行模拟比对,提前识别材料浪费点和工序冲突点,减少返工和额外支出。ERP 系统则能够实现财务数据与现场消耗数据的实时对接,使成本数据可追溯、可统计、可预测,避免因信息滞后造成决策失误。

在数字化管理方面,企业可建立项目成本数据库,积累历史项目的成本数据,形成行业价格趋势分析和材料消耗标准,为后续项目提供参考。通过数据挖掘和预测分析,管理层能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提前预判可能的成本超支点,及时采取措施。同时,企业应推广移动终端应用,使现场管理人员能够随时录入实际消耗数据,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通过信息化和数字化手段的结合,企业可以实现成本管理从事后核算向事前预测与过程控制的转变,从而全面提升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能力。

四、提升供应链与材料采购管理水平

建筑施工项目成本中,材料费用占比通常高达 60% 以上,因此供应链和采购环节的优化是降低成本的重要突破口。企业应建立集中采购制度,将常用材料和大宗物资纳入统一采购平台,形成规模效应,从而争取到更低的采购价格和更稳定的供应渠道。对于价格波动较大的钢材、水泥等材料,可采用期货锁价、长期合同或战略合作的方式,降低市场波动对成本的冲击。

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应对供应商实行分级管理和动态评估机制,建立供应商数据库,定期对供应商的价格、交货期、质量稳定性进行评分,并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确定合作优先级。同时,企业可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采购透明化,使每一笔采购的流程、价格、供应商信息均可追溯,减少灰色空间和不合理加价。现场管理人员应加强材料进场验收和使用记录,避免因虚报、冒领或闲置导致的浪费。通过优化供应链和采购管理,企业不仅能降低直接采购成本,还能提高材料利用效率,减少因材料问题导致的返工风险。

五、强化施工过程动态成本控制

施工过程是成本消耗的集中环节,企业应将成本控制与施工进度计划紧密结合,实行动态管理。在施工现场,应设置实时成本监测点,定期统计人工、机械和材料的消耗情况,并与预算数据进行对比,及时发现偏差。项目管理团队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如在发现某工序成本偏高时,立即组织技术优化或施工方案调整,以降低成本浪费。

施工过程中的动态控制还需要与质量管理结合。若仅关注降低成本而忽视质量,可能造成返工,反而增加总成本。因此,应通过 PDCA循环方法,将计划、执行、检查和改进应用于施工全过程,确保成本控制与质量、安全同步提升。企业可采用工序责任承包制,将关键工序的成本与施工班组的收入直接挂钩,促使班组在操作中自觉减少浪费。对于临时用工、机械租赁等费用高的环节,应设定每日或每周的消耗指标,通过动态监督保证成本使用在可控范围内。

六、健全风险管理与预警机制

建筑施工项目周期长、环节多,容易受到市场价格波动、政策变动、自然灾害及施工安全事故等风险因素的影响。企业应在项目启动阶段建立全面的风险识别清单,对材料供应、人工成本、机械使用、合同条款、外部环境等方面的风险进行逐项评估。针对识别出的风险,应制定相应的成本应对预案,如设立风险准备金、引入保险机制或签订风险分担条款,以降低不确定性对项目成本的冲击。

在预警机制方面,企业应引入成本预警指标体系,将材料价格上涨幅度、人工工资增长率、机械利用率等指标设为关键监控点。一旦某项指标超过设定阈值,系统自动发出预警提示,要求项目管理人员立即调查原因并采取对策。企业还应建立跨部门的风险应急小组,负责在风险事件发生时迅速响应,采取临时采购、施工方案调整或资金调度等措施,确保风险对项目整体成本的影响降至最低。通过健全的风险管理与预警机制,企业能够在不确定性中保持项目成本的稳定性与可控性。

结束语

本研究围绕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展开,系统梳理了行业现状及企业在成本管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预算控制、核算考核、信息化建设、供应链优化、动态管理和风险预警等多个维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研究强调,施工企业要实现成本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需要在制度和流程上进行改进,还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数据驱动下的全过程管理。同时,供应链整合与风险控制机制的强化,也是降低不确定性对成本影响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杨建.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策略研究 [J]. 居业,2024,(12):155-157.

[2] 刘 东 洋 . 建 筑 工 程 项 目 管 理 中 的 成 本 控 制 探 讨 [J]. 居业,2024,(12):122-124.

[3] 任乐伟. 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策略研究[J]. 建材发展导向,2024,22(2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