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中人物形象分析
王宇晶
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 山西省晋中市 030600
一、电影简介
电影《长安的荔枝》主要是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将观众带回到繁华却暗藏危机的唐朝。故事围绕着九品小吏李善德展开,他本是个在官场底层默默耕耘、一心只为能在长安购置房产与家人安稳度日的普通人。然而,命运的捉弄让他意外接下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在杨贵妃诞辰之际,从遥远的岭南将新鲜荔枝运至长安。荔枝 “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而从长安到岭南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这一任务犹如天方夜谭,将李善德推至绝境。
该影片主要是以这个为核心,来展示出李善德在绝境中如何凭借着自身智慧,最后完成了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荔枝转运。影片通过三人具像化的人格危机叙事,既印证了弗洛伊德关于文明压抑机制的论述,也揭示了创伤修复过程中认知重构的关键作用,为精神分析理论与电影叙事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阐释维度。[1]
二、影片叙事分析 —— 叙事结构与冲突的设置
电影采用了“线性叙事结构”,这种结构符合热奈特提出的叙事时间理论中的 “顺时性”。以荔枝转运任务为主线,从李善德莫名其妙被分配到任务开始,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讲述他前往岭南考察、探索保鲜方法、规划运输路线、克服重重困难实施运输,直至最终完成任务。正如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会随着读者的阅读过程而不断产生变化。[2]
该电视剧里面的剧情更是条理清晰地推动故事发展,让观众能够直观且顺畅地跟随主角的脚步,深入剧情之中。
在冲突设置方面,影片构建了多重冲突,增强了故事的张力与吸引力。外部冲突上,荔枝保鲜的严苛要求与当时落后的运输、保鲜条件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核心外部冲突。李善德需要在没有现代保鲜技术与高效交通的古代,跨越千山万水,将极易变质的荔枝送至长安,每一次尝试都面临着“杀头”的风险,使得剧情充满紧张感。
三、人物形象分析
3.1 林邑奴 —— 小人物的忠诚与担当
林邑奴在电影中是岭南刺史何启光府中的机关奴隶,早年因家乡战乱而沦为奴仆,身份卑微、言行谨慎。在最初接触李善德时,他的任务是监视、刺探荔枝转运的计划,并将情报传递给何启光。然而,在一次偶然的夜谈中,李善德没有将他视作奴才,而是与他平等对话,并亲手递上一碗热酒。这一细节打动了林邑奴,他第一次感受到被当作“人”对待的尊重与温暖。
在运输途中,林邑奴逐渐由暗中探听变为真心协助。临近长安前夕,赵辛民察觉林邑奴已倒戈,派人追杀。他在危急时刻将李善德推向安全地带,自己却被乱箭射中。弥留之际,他叮嘱李善德:“答应我,带着它们(荔枝)到长安。”李善德最终在长安立碑纪念他,碑上写的不是“仆”而是“人”——“ 友林邑人之墓 ”。最终,这一角色实现了从“被利用的棋子”到“自我选择的英雄”的转变
3.2 李善德 — 政治棋局中的权谋者
李善德原本是个单纯的算学之人,对官场权谋一窍不通。然而,在被迫卷入荔枝转运这一政治任务后,他的角色逐渐发生转变。为了完成任务,李善德不得不学习权谋手段,以应对官场的复杂局面。
在岭南,他与当地官员周旋。巧妙的利用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资源与行动空间。在得知林邑奴偷听到他与苏谅关于荔枝转运的关键信息后,李善德没有立即愤怒处置,而是冷静思考,利用林邑奴的愧疚心理,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助力。
而在面对杨国忠这一权臣时,李善德更是展现出高超的权谋智慧。他深知杨国忠在乎的是政绩与权力,于是在汇报时,着重强调荔枝转运成功后对杨国忠威望的提升作用,同时巧妙地提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提出自己的应对策略,让杨国忠觉得他既有能力完成任务,又对自己忠心耿耿。然而,在任务完成后,目睹了百姓的苦难,李善德内心的善良与正义被激发,他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权谋算计,而是选择直面杨国忠,进谏荔枝转运的弊端,这一转变使他的人物形象更加复杂深刻,也体现出他在政治权谋漩涡中,对人性与正义的最后坚守。
3.3 郑玉婷 —— 女性的温柔与坚韧
郑玉婷是李善德的妻子,出身于小康人家,婚后一直与丈夫过着平淡却温馨的生活。电影中,她的戏份不多,却几乎每一次出现都在推动李善德往前面走。就例如:《红楼梦》里的贾探春是作品中的一个核心角色,她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读者关注的焦点。[3]
在李善德被杨国忠强行派往岭南执行荔枝转运任务时,郑玉婷没有抱怨,反而细心为他准备干粮和换洗衣物,并叮嘱他“无论路多难,记得回来”。在李善德出发后,她独自留守长安,承受着邻里流言与生活压力。影片结尾,当李善德看清了背后权力游戏的残酷,走进家门,便看见郑玉婷在门口等候,两人四目相对、无言而拥。郑玉婷的形象突破了传统古装片中“贤内助”的单一标签——她不仅仅是情感的附属,更是一股隐形的力量源泉,为李善德传递者“无声的力量”。
四、结语
电影《长安的荔枝》通过特殊的叙事结构与丰富的冲突设置,生动地塑造了林邑奴、李善德、郑玉婷等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展现了唐朝盛世背后的社会问题,也从更胜区体现了人性的挣扎。
总的来说,该影片主要是以小人物的故事为切入点,以小见大,让观众看到了在权力、利益、面前,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它在古装影视剧中另辟蹊径,避开宏大俗套的叙事手段,而是将焦点聚焦于小人物的命运,为观众带来了一部既有深刻内涵又极具观赏性的作品,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职场、社会以及人性的一些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高涵博.余华作品《活着》的主题剖析与人物形象分析[J].芒种,2025,(08):49-51.
[2]杨雪萍.农村女性的命运抗争之路——电视剧《人生之路》中刘巧珍的人物形象分析[J].作家天地,2025,(20):4-6.
[3]高涵博.余华作品《活着》的主题剖析与人物形象分析[J].芒种,2025,(08):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