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中学数学教学论“融美于教”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

曾璐奕 蒋丰盈 李健

怀化学院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湖南怀化 418008 怀化市麓山国际陆港实验学校 湖南怀化 418008

1 引言

2019 年 4 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大力推进高校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整合美育资源,明确提出到 2035 年,要形成多样化高质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1]。美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环节,美育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有显著地位,课程美育在高校美育目标实施中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新时代把美育工作实施推向深入的重要举措,体现着“课程融美,美课育人”。

笔者根据近年的教学经历,将美育元素融入中学数学教学论的课程教学中,即深入挖掘数学学科本身蕴含的丰富美学价值,将数学美的感知、鉴赏、创造与表达,有机融入教学理论学习和教学技能训练的全过程,使美育成为提升师范生教学素养、优化未来课堂教学的内在驱动力和有效载体,为培养具理性思维与审美素养的新型数学教师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2 数学教学论美育实施的必要性

2.1 政策驱动与时代需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核心素养的培育,明确提出“感悟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数学审美”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其培养离不开教师深厚的数学审美素养与自觉的美学教学意识。只有自身具备良好的数学审美素养,才能在日常教学中自然渗透美育,引导学生感受、鉴赏数学之美,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学数学教学论作为职前教师培养的核心课程,亟需响应政策号召,将美育纳入课程目标体系。

2.2 学科本质的内在要求

数学并非冰冷的符号堆砌,其本质是追求简洁、对称、统一及严谨。例如勾股定理的凝练表达,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性,数与形、代数与几何的深刻统一,又如几何定理逻辑推理的精确之美等,均体现了数学的独特美感。忽视美的数学教学,是对学科本质的片面理解。在教学中揭示这些美学特质,引导审美体验,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在更高层次把握数学思想精髓,更能激发其教学创新灵感。

2.3 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

当前数学师范生培养中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轻美学熏陶,重方法训练、轻情感激发”的倾向,导致其对数学美的感知迟钝、表达能力匮乏,教学设计缺乏文化深度与情感共鸣,难以在未来的教学中点燃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与探索欲望。美育的融入可帮助其建立数学与人文、艺术、生活的联系,提升其教学感染力与跨学科整合能力[2]。

3 数学教学论美育实施的方式

3.1 显性挖掘:揭示数学内容之美

显性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美学价值是数学教学论课程实施美育的首要环节。在讲授数学教学基本理论时,可有机融入数学美的典型表现形态及其教育学意义。如数学的严谨美体现于逻辑推理的环环相扣、滴水不漏,主要表现在公理化体系的构建和严密的数学证明过程。关于数系的扩展,追溯从自然数到整数、有理数、实数乃至复数的扩展历程,展现了数学家在解决矛盾和追求完备性过程中体现的逻辑严谨之美。结合波利亚的解题理论,深入剖析和鉴赏“优美解法”的审美标准——思路的自然流畅、步骤的简洁清晰、洞察问题的深刻本质及其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解题教学策略的启示。又如对称美不仅存在于几何图形的视觉和谐,也深藏于代数结构的抽象平衡内。这种“显性挖掘”旨在将数学学科内在、固有的美学属性从隐性状态提升到显性认知,深化师范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更能激发其内在的热爱与探究欲,为其未来在教学中自觉、有效地传递数学美奠定坚实的认知基础。

3.2 情境创设:构建浸润式审美化教学场域

在课堂教学中,审美化教学场域的构建是数学美育生根的土壤与催化剂。创设富有美感的整体教学情境,着眼于课堂物理环境、教学活动形式与人文精神氛围的多维融合,进而塑造师范生的审美感知习惯,并培养其未来营造中学数学美感课堂的意识与能力。突破传统教室的单调布局,将数学美学元素融入空间设计,如设置“数学之美”主题文化角,定期更新学生的数学美案例、优秀教学设计或数学文艺作品。在教学活动形式方面,将常规教学活动转化为富含美学意蕴的体验过程,重点打造四类经典活动范式:“数学之美”主题赏析与分享会、“一题多解”的思维碰撞与审美品鉴、数学史叙事与人文精神感悟、跨学科对话与美学视域融合。再者,营造安全、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个性化的审美感受,敢于尝试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把数学学习与教学本身视为一种追求真理、创造智慧的审美历程。师范生亲身经历过一个充满数学之美的课堂,更能培养其构建中学数学美感课堂的实操能力。

3.3 评价引导:建立审美化教学评价视角

评价是驱动美育目标落地的校准工具,通过指标重构、扩展主体等方式形成美育实践的闭环反馈机制[3]。一方面,在师范生教学设计、微格教学和模拟上课的评价标准中,增加“美学维度”。关注其是否挖掘教学内容的美学元素(如函数概念的动态美、几何证明的严谨美)?创设的情景是否激发审美体验?板书设计、课件制作是否体现简洁、和谐、逻辑的视觉美感?教学语言是否具有精炼性与启发性?是否引导学生欣赏数学思想方法或解题策略中的美?另一方面,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多元对话的“审美共同体”,其中教师侧重专业性引导,运用描述性审美语言反馈(如“你通过 GGB 动态几何演示展示函数图像生成过程,有效揭示了运动变化的数学直观美”),学生自身通过撰写反思性日志,记录审美教学实践的心得,同伴互评则设计结构化量表,引导基于案例的深度对话。通过指标嵌入使美育可评,多元对话使美育可议。

4 结语

在中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实施“融美于教”改革,是对数学教师职前教育内涵的深化与拓展。它回应了数学学科本质的内在要求、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时代呼唤以及提升未来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现实需求。通过系统挖掘数学内容之美、创设审美化教学情境、建立审美化评价视角,点燃师范生对数学教育的热爱,使其更深刻理解数学的丰富内涵与人文价值,为其未来走上讲台,打造既有深度又充满人文关怀与美学魅力的数学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

报,2019(05):19-23.

[2]王瑞.加强理工类专业本科生美育工作的策略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23.

[3]罗彦东.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2023,(3):

基金项目:美育专项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数学类课程美育功能的实现路径研究,湖南省创新创业训练项目(No.S202510548051),湖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No.Z2023161).

作者简介:

曾璐奕,2004 年生,女,福建莆田人,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蒋丰盈,1991 年生,女,人,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李健,1991 年生,男,人,中教一级,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