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对建设工程质量的影响
姜志飞
海阳亚沙会场馆管理服务中心 山东海阳 265100
引言
建设工程质量一直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核心议题,其优劣不仅关乎使用者的安全与舒适,也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水平。近年来,随着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施工技术日趋复杂,单纯依靠技术手段已难以全面保障质量,工程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管理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了工程实施过程能否有序推进,质量隐患能否及时消除,资源能否得到合理配置。在建设工程中深入探讨工程管理对质量的影响,既能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指导,也能推动工程行业向标准化、科学化发展。本文将以问题为导向,重点分析工程管理中存在的质量控制难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工程管理优化对工程质量的促进作用。
一、建设工程质量问题的管理成因分析
建设工程质量问题在实践中往往源自管理层面上的多重因素。部分项目缺乏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管理流程存在漏洞,导致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未能形成有效监控。施工企业为了追求工期进度和经济利益,常常忽视前期勘察和设计管理的重要性,使得工程基础条件存在隐患。在施工阶段,项目管理团队对施工材料的把关不严,采购环节缺少严格的验收机制,导致不合格材料流入工程现场,从而埋下质量隐患。制度缺陷和执行不力,使得工程管理难以形成系统化、全流程的质量控制,这种问题在行业内具有普遍性,影响了建设工程的整体水准。
影响工程质量的另一个重要管理成因是人员管理的薄弱。建设工程涉及大量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同工种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要求极高。然而在一些项目中,劳务分包制度不健全,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管理层缺乏有效的培训与考核机制,导致操作规范难以落实。尤其在高风险工序环节,若缺乏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极易出现违规操作,直接影响结构安全和施工质量。人力资源配置不足、专业人才缺乏以及现场管理不当,使得施工过程中出现返工和事故的概率明显增加,进而削弱了工程的质量保障。
信息化水平不足和监管机制滞后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建设工程质量问题。许多工程项目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依赖纸质文件和人工记录,信息传递效率低,容易导致数据缺失或滞后,影响质量控制的实时性。外部监管机构对工程质量的检查多为抽查式,覆盖率有限,难以全面发现潜在隐患。在缺乏全过程信息化监控和科学监管的环境下,工程管理难以实现精细化,质量问题常常在后期暴露,导致返工和损失。工程管理的制度缺陷、人员管理不足以及信息化水平落后,共同构成了建设工程质量问题的主要成因。
二、科学工程管理提升建设工程质量的对策研究
施工过程中,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施工质量,而质量意识则影响了作业人员对工程质量的重视程度。材料的保管与仓储权重虽然最低,但并不意味着其不重要,只是在该项目中该指标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材料的保管与仓储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对保证材料的质量、避免材料损坏或浪费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工程中,仍需重视材料的保管与仓储工作,确保材料的质量和供应的及时性。
在提升人员管理与材料保障的同时,还需要从更宏观的层面推进科学化管理。要有效提升建设工程质量,必须通过科学的工程管理措施建立系统化的控制机制。在项目启动阶段,应当完善设计管理与前期勘察工作,确保项目方案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科学的管理要求从立项之初便建立质量目标体系,并通过全过程质量计划加以落实。通过严格审查设计方案、规范施工图纸审核流程,可以在源头上减少设计缺陷带来的风险。引入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实现从设计、施工到竣工的全链条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各环节脱节造成的质量隐患。
在建立了系统的管理机制后,更需要将其落实到施工环节的实际操作中。加强施工现场的动态管理是提升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科学管理不仅仅体现在制度建设上,还需要落实到施工过程的每一个操作环节。通过建立严格的材料检验制度,确保所有投入使用的建筑材料符合国家标准和项目要求,可以有效避免劣质材料引发的质量问题。施工企业应当推行标准化作业流程,将施工工序细化到可操作的工作标准,并借助现场巡检和第三方检测手段强化监督。对于高风险工序,还应引入全过程监控和实时反馈机制,确保施工质量处于可控状态。这种动态管理方式能够显著提升工程施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实践经验不断积累的基础上,信息化与数字化手段的引入进一步拓展了工程管理的深度和广度。除了制度与施工过程的管控,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是科学工程管理的重要对策。现代化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和 BIM 技术能够实现工程进度、质量与成本的动态集成,减少传统人工管理中的信息滞后和数据缺失问题。通过建立数字化施工档案和实时监测系统,管理者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质量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利用大数据分析对施工过程进行预警和优化,可以提前识别潜在的质量风险,避免问题积累到不可逆的程度。信息化与精细化管理相结合,使得工程管理能够向精准化方向发展,从而大幅度提升建设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
三、工程管理优化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综合效益
工程管理的优化不仅直接提升了建设工程质量,还在多方面带来了综合效益。质量的提升首先表现为工程耐久性和安全性的增强。通过科学管理,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得以严格把控,材料质量、工艺标准和施工操作符合规范要求,从而降低了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高质量的工程能够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后期维护和修复成本,为使用者提供更为稳定和安全的环境。这种耐久性和安全性的提升,是工程管理优化带来的最直观成效。
工程管理优化对经济效益的促进作用尤为突出。科学管理能够减少返工与浪费,在合理配置资源的同时提升施工效率。通过精细化手段,有效控制工程成本,避免因材料损耗或管理疏忽造成资金流失。信息化的应用提升了透明度,使成本控制与进度安排更加科学。经济效益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同时,优化的管理推动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科学化和标准化的模式使企业逐步建立信誉与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管理经验的推广也为行业标准的完善提供了实践依据,推动建设领域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结语
工程管理对建设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全局性和决定性,科学有效的管理能够从源头防范质量隐患,在过程控制中保障施工规范,在信息化与精细化管理中实现持续优化。通过制度完善、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应用,建设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与经济效益均能显著提升。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助于单个项目的成功实施,更能推动行业整体标准化和高质量发展。深入研究并不断优化工程管理,是提升建设工程质量、实现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
参考文献:
[1] 骆国华. 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分析[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25,(15):240-242.
[2]常俊杰. 大数据时代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22):28-30.
[3]王宗飞. 智慧城市视域下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22):22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