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深耕沃土育根脉,心灯长明照山河

作者

杨雪

重庆市广益中学校 400065

躬耕于教育这片热土,践行教育家精神,我深刻体悟到:“大先生”之“大”,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厚沃土,更闪耀于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教育家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其核心要义,正在于做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好教师。这“大”,既是家国情怀的宏阔格局,也是探索精神的深远志向,更是化育智慧的深厚根基。它要求我们把握文化渊源,扛起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更要求我们锤炼“成大才”的育人本领,做专业的智者。因此,支教期间,我以语文课堂为阵地,深研课程育人、学科育人、教学育人之道,努力成为一名有实践智慧的“大先生”。

一、让家国情怀扎根课堂,燃赤子心灯照耀山河

站在广益初中的讲台,凝望少年清澈的眼眸,马相伯先生“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的慨叹,总在耳畔回响。这沉痛里的赤诚,正是新时代“大先生”教育家精神的灵魂:爱国,深扎教育沃土的根脉。我深知,家国情怀在年轻血脉里扎根,书本里的文字便不能只是墨痕,而应是引燃灵魂的火种——于是,作为一名立志成为“大先生”的教师,我开始了一场“家国情怀育苗”的旅程。

依托《邓稼先》这篇课文,我拓展出“国之脊梁”科学家系列课程。讲钱学森时,详述他冲破五年阻挠艰难归国的历程,看着旧报上被扣行李的照片,孩子们屏住呼吸。我问:“面对优渥与未知归途,你如何选?”一个孩子坚定低语:“钱爷爷心里装着‘中国’,他定会回来!”讲袁隆平,我展示他数十年蹲守稻田的影像,当听到他千万次失败仍不放弃“让人远离饥饿”的目标,教室格外安静……就在袁爷爷的故事深深触动孩子们后不久,小林激动地转发给我一段视频:一位冈比亚农民,将一袋用袁爷爷培育的种子收获的稻米,郑重地带到他的墓前。小林发来的语言,声音有些哽咽:“老师您看!袁爷爷的杂交水稻梦,真的在非洲的土地上生根抽穗了!一粒种子,真的能改变世界!”

以《老山界》为起点,为了让他们更切身地感受红军精神,我组织了为红色经典电视剧片段配音活动。当孩子们用带着颤音却无比认真的语调念出台词,看着书中描绘的艰险景象此刻就真实地展现在眼前,小军的眼角分明闪着泪光:“原来课本里那句‘红军不怕远征难’,每一个字都蘸着真实的冰霜和血汗啊!”历史,就这样从纸上的文字,变成了刻在他们心头的滚烫印记。小豪在那天的朋友圈写道:“从前拼血肉,今日铸长剑——这长剑,将来要由我们锻打!”这是,让家国情怀成为他们前行的精神坐标。

讲台虽小,心之所向,是热土家邦。当孩子们的胸膛为祖国荣光而起伏,我知道,那家国情怀的根脉,正坚韧地向未来土壤深处伸展。这正是教育家精神在血脉中的奔涌:以心燃灯,唤醒沉睡的赤子之魂;以梦为犁,深耕家国的万里山河——纵使百年呼喊,亦将声声不息,直至每一粒深埋的种子,都破土为撑起华夏明天的栋梁!

二、让探索精神扎根课堂,燃科技梦想报效家国

家国情怀扎根,探索报国的星火便需点燃。三尺讲台,承载家国千秋之重。陈鹤琴先生“做现代中国人”的箴言,习总书记“教育当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血脉相连”的教诲,如灯塔指引。作为语文教师,我立志以“大先生”为标尺——立德树人,锚定育人航标;胸怀大境界,将国运与未来深植少年心田;致力在少年思想抽穗、梦想拔节的沃土上注入担当的钙质,点燃报国的炬火。语文课堂,应是一扇面向时代、连接未来的窗。

文字,是我精心编织的缆绳,牵引少年驶向智慧与探索的星河。教授《太空一日》,杨利伟的惊险航程只是起点。我引导学生化身“小航天指挥员”,分组研讨今日中国航天的壮举:“嫦娥”取壤、“天问”探火、“天宫”巡天……当火箭腾空的画面点燃屏幕,少年们眼中迸发出向往与自豪的光芒。“如果我是航天员,最想在太空做什么实验?”他们的奇思妙想中,“飞天”的种子悄然萌发。

《蛟龙探海》则带我们潜入蔚蓝秘境。课文之外,我展示“奋斗者”号万米深潜的震撼、“可燃冰”开采的突破。“深海一万米,会有什么神奇生物?中国技术能如何探索?”孩子们屏息凝神,继而热烈讨论。

深海不再遥远,成为梦想可触的疆域,探索的渴望在胸中澎湃。

课堂还特设“世界瞭望台”——“这周世界都在干什么”。我们推开世界之窗:追踪前沿科技,解析国际风云,感受国防脉动。焦点始终是中国身影:外交舞台的智慧担当,全球治理中的引领践行。“如果你是外交官,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当少年们看到祖国从容落子世界棋局,那份源于血脉的认同与使命感,在明亮的眼眸中熠熠生辉。

每一次课堂结束,都是新航程的开始。我愿以“大先生”为镜,在少年心田播撒火种。以语文为舟,课文为帆:在文字深海中打捞科学奥秘,在篇章航道上点燃创造激情,在文化灯塔下照亮报国航向。今日播下的探索种子与梦想火焰,终将汇聚成推动时代的磅礴力量。

三、让智慧深耕扎根课堂,化心灵冻土为春田

成为“大先生”,不仅要有大情怀、大使命,更要拥有扎实的学识和化育的智慧。这份智慧,根植于对儿童这片“沃土”的深耕。儿童研究,是我心中的“第一专业”。我深知,孩子们既有向阳而生的蓬勃潜力,也可能潜藏着需要引导的暗影。教师的职责,正是要发现这些可能性,并用理性智慧之爱,引导他们向着光明生长。

我的育人之路,常借力于语文课本。它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化解心结、启迪智慧的独特“利器”。

小杰聪明却浮躁,总觉得复习旧知识没意思,作业错误反复出现。讲到《论语》“温故而知新”时,我特意问他:‘“温只是重复看吗?”见他语塞,我翻开字典:‘“温’本义是保持适宜温度,知识如刚出炉的点心,不常‘温’就会凉硬。复习是给知识‘保温’,让它在头脑中鲜活,新知识才能更好嫁接。”课后,我送给他一本“错题保温盒”本子:“试试每天‘温’一遍错题,就像给心爱的植物保温,看看它会不会开出‘知新’的花?”他半信半疑地接过。几周后,他的作业错误减少,小测验后兴奋地跑来:“老师!‘温’着‘温’着,那道难题我真的‘知新’了!”看着他眼中的光亮,我知道,被动的要求已化作他心中一颗自觉“深耕”的种子。

小雅近来沉默,眼神带刺。一次作文透露了心声:母亲忙于生计,缺席了她的重要比赛,埋怨像冰层隔在母女间。语文课上学习史铁生《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读到史铁生对母亲迟来的理解时,教室安静,小雅肩膀微颤。我引导道:“史铁生在母亲去世后才读懂文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些细节,是不是藏着一种我们有时忽略的爱的姿态?”课后,我没谈大道理,只翻开课本:“有空,和妈妈一起读读史铁生写母亲的文字。文字,有时是最好的桥梁。”一周后,小雅作文本夹着和妈妈在公园的合影。她写道:“我的‘地坛’原来一直在妈妈注视的目光里。史铁生的文字打开了我和妈妈间结冰的门。”看着照片上的笑容,我感受到语文书沉甸甸的分量——它承载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融化坚冰、照亮心灵幽暗角落的温暖灯火。

这便是教育家精神的微光实践——以语文为犁,深耕心田;以智慧为火,点亮迷途。在无声处化育心灵,方显“大先生”之爱的境界与情怀。

结语

方寸讲台,承载千秋之重;三尺之地,耕耘未来之梦。我深知,教育,是以心为犁、以文为种、以爱为光的漫长旅程。当《邓稼先》点燃报国志,《太空一日》引燃飞天梦,《论语》智慧化解成长结,史铁生的文字融化隔阂冰——那在少年心田悄然萌发的种子,便是我践行“大先生”精神的微光。这微光汇聚,是穿越百年的“呼喊”在新时代的回响,是教育家精神薪火相传的明证。愿以毕生之力,守护这心灯长明,让每一粒深埋的种子,都在家国沃土中破土参天,最终汇聚成照亮民族复兴征程的璀璨星河!这,便是我——一名普通语文教师,在讲台书写的永恒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