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凤阳花鼓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巧妙运用

作者

赵璐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示范幼儿园 233100

幼儿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具有“以童承古”的天然优势。凤阳花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教育价值。我园作为凤阳花鼓的传习基地,将凤阳花鼓这一地方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既能传承传统文化,丰富教学活动;又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与创造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基于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生活化、游戏化特点,探索将凤阳花鼓的节奏韵律、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融入。

一、唤醒非遗韵律——凤阳花鼓融入晨间活动

1.花鼓韵律早操

早操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对幼儿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将凤阳花鼓元素融入早操活动,可以为传统的早操增添文化韵味和趣味性。教师可以设计以凤阳花鼓节奏为基础的早操动作,如简单的击鼓动作、步伐变化等,让幼儿在运动中感受传统音乐的韵律。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选择凤阳花鼓中节奏明快、易于模仿的片段作为早操音乐背景。教师可以先示范基本的击鼓动作,然后引导幼儿跟随音乐节奏进行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幼儿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动作要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种融入方式既锻炼了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又培养了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

2.花鼓节奏游戏

在幼儿园晨间活动时开展凤阳花鼓的节奏游戏,可以结合传统文化与儿童趣味性,通过简单易学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民间音乐的韵律。如:将传统鼓点简化为“咚—哒—咚”的节奏型,结合拍手、跺脚等身体动作,设计“听鼓点走步”“节奏接龙”等晨间游戏,让幼儿在律动中感受非遗音乐的趣味性。既能弘扬传统文化,又能锻炼幼儿的节奏感、协调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多领域融合实践——凤阳花鼓融入集体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探索把本土资源引入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凤阳花鼓兼具艺术性、文化性和教育性,欢快的节奏、生动的唱词和丰富的表演形式深受幼儿喜爱。将其融入幼儿园教育,既能丰富课程内容,又能培养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凤阳花鼓可以成为多领域教学的载体。如何将凤阳花鼓融入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通过多元化的实践策略激发幼儿兴趣,传承传统文化,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语言活动:方言学习与表达能力

在语言活动中,可以结合凤阳花鼓的传说故事或相关民谣,开展讲述、表演等活动。这不仅丰富了语言教学的内容,还帮助幼儿了解传统文化。如:学唱简化版凤阳花鼓民谣(如《凤阳歌》片段),感受方言韵味和押韵规律,培养语感;以花鼓曲目“王三姐赶集”为蓝本的大班语言活动《花鼓里的故事》为例,引导幼儿理解歌词中的生活场景,并尝试用方言朗诵片段,感受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幼儿根据传统唱词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和故事续编。

2.社会活动:文化认同与协作能力

将凤阳花鼓融入幼儿园社会活动,可以通过介绍凤阳花鼓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培养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团队协作和民族自豪感。在《小小花鼓传承人》活动中,通过图片、视频了解和实物展示了解凤阳花鼓的造型、节奏、服饰、道具及历史文化背景,围绕“家乡的传统艺术”、“非遗保护”的意义等话题展开讨论,增强文化归属感。分组进行“花鼓接力”,一组打节奏、一组跳舞,体验团队合作;或模拟“花鼓表演卖艺”情境,学习互助与分享。

3.健康活动:动作发展与体能锻炼

结合花鼓舞中的“十字步”“转腕”等动作,设计体育游戏“花鼓小健将”,锻炼幼儿平衡能力与手眼协调。通过花鼓表演中的"击鼓""跳跃""转圈"等动作,开展中班体育游戏(如"花鼓接力赛"),锻炼幼儿大肌肉群和身体协调性。大班活动《我是小小花鼓手》,幼儿手持迷你花鼓,跟随音乐完成走、跑、跨障碍等动作组合。

凤阳花鼓的融入为幼儿园课程注入了鲜活的文化基因。通过五大领域的有机整合,幼儿在感知、体验、创造中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全面发展的双重目标。

三、情境化非遗体验——凤阳花鼓融入区域游戏

幼儿园以“非遗润童心”为园所特色,做到了班班有非遗特色区,公共区域有非遗体验馆,将非遗文化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在区域游戏、师幼互动和亲子体验中,让每一位幼儿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环境、材料的支持,帮助幼儿在探究、体验中形成深度学习,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发展幼儿的艺术审美、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多方面能力。

1.表演区

将装饰完的花鼓道具、服饰与背景音乐投放表演区, 创设“凤阳花鼓小剧场”,边敲鼓边学唱简化版《凤阳花鼓》童谣,感受节奏与艺术的结合。鼓励幼儿自由组合表演,教师以“游客”角色参与互动。

2.角色区

投放花鼓节奏图谱、绸缎条(模拟舞袖)、头饰等,丰富角色扮演元素。开设“非遗文化馆”,幼儿扮演“传承人”向同伴介绍花鼓历史,通过角色扮演深化文化认知;还可分组扮演“鼓手”“歌手”,用简单乐器(沙锤、铃铛)配合演奏,学习分工与合作;歌词可改编为童谣,如“小鼓咚咚响,我们爱家乡”,增强文化体验的趣味性。

3.益智区

提供适合幼儿手掌大小的仿制花鼓(可用环保材料如纸盒、塑料桶 + 彩纸自制),搭配轻便鼓棒。教师敲击固定节奏(如“咚-哒-咚咚哒”),幼儿用计数棒或积木摆出对应的节奏型,学习模式规律和数数。例:咚(1 积木)-哒(1 积木)-咚咚(2 积木)-哒(1 积木)。

四、文化浸润无痕化——凤阳花鼓融入生活环节

将凤阳花鼓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生活过渡环节,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能丰富幼儿活动形式,增强趣味性和教育性。

1.过渡环节

用花鼓节奏替代常规指令,如:“咚咚—锵”表示排队,增强环节转换的趣味性。凤阳花鼓的经典节奏(如《凤阳歌》片段)作为过渡信号。收玩具时播放轻快的花鼓节奏或教师即兴敲击小鼓;排队时用鼓点提示“准备集合”。

2.餐前活动

通过趣味活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用餐习惯,用筷子轻敲碗边模仿鼓点,朗诵饮食相关的童谣;播放凤阳花鼓经典曲目作为背景音乐,组织幼儿轻声跟唱,营造文化浸润的用餐环境。

五、非遗浸染优化美——凤阳花鼓融入园所环境

幼儿园环境被誉为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其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是自然的、丰富的、富有吸引力的,能够促进幼儿树立自信、发展个性,刺激幼儿主动探索和思考。环境熏陶是非遗传承的途径之一,通过多次的研讨实践,基于非遗的环境创设主要体现在班级主题墙、各班非遗特色区域、走廊、楼梯、非遗馆、户外等环境中。同时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如阅读节、园节等融入凤阳花鼓元素,激发幼儿探究非遗文化的兴趣。

将凤阳花鼓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不仅是对非遗文化的“儿童化”解码,更是以教育实践回应文化传承的时代命题。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渗透策略,幼儿在“玩非遗”“学非遗”“传非遗”的过程中,悄然成为文化传承的“小火种”,实现了教育价值与文化使命的双向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