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益阳市志愿文化研究:历史脉络、现状分析与实践路径

作者

贺艳姣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

2024 年 4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具有特色鲜明的志愿文化体系。益阳市作为湖南省的重要城市,在探索与实践志愿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旨在通过系统分析益阳市志愿文化的历史脉络、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优化路径,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促进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整体发展。

一、志愿文化:概念界定与多维内涵

(一)志愿文化的定义解析

志愿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价值观,旨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根据《志愿服务条例》相关规定,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开展志愿服务应当遵循自愿、无偿、平等、诚信、合法的原则。这一定义不仅明确了志愿服务的本质特征,也为其文化内涵的构建提供了法律基础。

(二)志愿文化的多维内涵

志愿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刻,可以从精神、制度、行为三个层面进行剖析。在精神层面,志愿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礼敬”“侠义”等美德的传承,也是对中国革命文化中“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更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动体现。

在制度层面,志愿文化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来规范和引导志愿服务活动。《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到 2035 年,基本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协同高效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这为志愿服务事业长远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行为层面,志愿文化体现在志愿者的具体行动中。志愿者们通过参与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社区服务、敬老爱幼、扶贫助困、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志愿活动,将志愿精神转化为实际的社会贡献,用实际行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志愿文化的实践价值。

二、益阳志愿文化:历史脉络的梳理与

(一)传统文化对志愿文化的滋养

益阳市,位于湖南省中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楚文化、三国文化、湖湘文化在此交融共生,梅山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湖湘文化中的“经世致用”精神,对益阳志愿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世致用”强调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这种精神激励着益阳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益阳本土的慈善传统也为志愿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积德行善、扶危济困的传统,在志愿服务中得到了延续和发扬。

此外,益阳的红色资源如金家堤党支部,也对志愿精神的塑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金家堤党支部是湖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它的成立为益阳的革命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奉献精神,激励着当代益阳人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二)益阳志愿服务发展历程

益阳市的志愿服务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相当出色的表现。在益阳市的街头巷尾,一抹抹“志愿红”早已成为流动的文明符号。从文明劝导到环境保护,从知识宣讲到特殊群体帮扶,66.7 万名注册志愿者以星火之力汇聚成炬,用行动诠释“奉献”的温度,为文明城市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在抗震救灾的紧要关头,益阳的志愿者们闻令而动,迅速集结,义无反顾地奔赴灾区前线,为受灾群众提供救援和帮助。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搬运救灾物资、照顾受伤群众,展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抗洪抢险危急时刻,益阳志愿者们迅速响应号召,投身防汛一线,与时间赛跑,协助加固堤坝、转移受灾民众、运送生活物资,以坚韧与担当筑起安全防线,彰显了益阳人的团结与大爱。

在防疫抗疫时期,益阳志愿者们挺身而出,深入社区村镇开展值守测温、信息排查、物资配送等工作,以无畏与坚守筑牢防控屏障,诠释了益阳人的责任与担当。在平凡日常生活中,益阳志愿者们同样没有停下脚步,他们活跃于助老助残、环保宣传、社区服务一线,用点滴行动传递温暖,以持续奉献书写文明,展现益阳人的真诚与热忱。这些生动的实践不仅丰富了志愿文化的内涵,也显著提升了益阳市的社会文明程度。

三、益阳市志愿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一)志愿服务组织的多元协同格局

益阳市构建了系统协调、层次分明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形成了以益阳市文明办、共青团益阳市委统筹指导,区县市志愿者协会、学校志愿团队、社会组织及非营利性组织等协同联动的多元格局。在顶层设计层面,益阳市文明办、共青团益阳市委充分发挥枢纽作用。通过制定全市统一的志愿服务规范和标准,构建起标准化服务体系;同步推进志愿者注册管理、技能培训及服务评价机制建设,为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各层级组织通过项目化运作实现资源整合,区县志愿者协会侧重基层社区服务网格建设,社会组织则聚焦特殊群体关爱、环保公益等细分领域。益阳市蚂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益阳市东部新区志愿者协会等市级社会公益组织,用心用情,服务社会。全市形成"月有主题、季有示范、年有品牌"的志愿服务矩阵,推动志愿服务从活动化向常态化、专业化转型。

(二)“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在益阳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湖南志愿服务网、“志愿汇”APP等信息化平台为志愿者提供了便捷的注册、报名、签到等服务,同时也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了活动发布、志愿者管理、服务时长登记等功能。通过信息化平台,志愿者可以及时了解志愿服务活动信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参与,提高了志愿服务的效率和参与度,准确的服务时长登记功能,为志愿者的激励和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

(三)地方特色志愿项目的品牌效益

当前,益阳志愿服务已突破传统的扶弱济困范畴,向着文明城市创建、教育公平、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领域系统性拓展。教师、医生、公职人员、企业职工、学生等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七彩假期”志愿服务、“资江守护者”环保行动,“梅山剪纸”公益课堂等项目,都体现了志愿服务在解决复杂社会问题中的系统性价值。

地方高校志愿团队是专业服务的重要支撑。依托学科特色形成差异化服务优势。医学类院系组建专业医疗志愿服务队,定期深入社区开展健康筛查、慢性病管理和急救知识普及,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师范类院系开展"四点半课堂"教育帮扶项目,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助力学生快乐成长;农林类院系实施“百师进白村”乡村振兴助农服务计划,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这些项目不仅解决了社会问题,也促进了志愿者的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四、益阳市志愿文化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厚植志愿文化基础:法规完善与品牌建设

1. 完善地方性法规与资金支持

进一步完善地方性志愿服务法规,明确志愿服务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志愿服务组织的设立、管理和活动开展。同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机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拨款、设立志愿服务专项基金等方式,为志愿服务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此外,还可以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通过捐赠、赞助等方式参与志愿服务,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支持志愿服务的良好局面。

2. 推动“志愿益阳”品牌建设

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志愿益阳”品牌,提升益阳市志愿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统一品牌标识、宣传口号等树立益阳市志愿文化的良好形象。开展志愿服务大赛、志愿服务成果展示等活动,展示益阳市志愿服务的特色和亮点,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形成品牌效应。

(二)营造志愿文化氛围:多方联动与模式创新

1. 加强“政 - 企 - 校 - 社”联动

加强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组织之间的联动,形成志愿服务的社会协同合力。政府可以发挥引导作用,制定政策和规划,协调各方资源;企业可以提供资金、物资和技术支持,参与志愿服务项目;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志愿者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组织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活动。例如,政府与企业合作开展环保志愿服务项目,企业提供资金和设备,政府组织志愿者参与实施;学校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指导,学校组织学生参与。

2. 完善“互联网 + 志愿服务”模式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完善“互联网 + 志愿服务”模式。通过建立志愿服务大数据平台,实现志愿者信息、志愿服务项目、服务需求等的精准匹配。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渠道,广泛宣传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志愿服务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整合当下的志愿服务APP,志愿者可以通过APP报名参加活动、查询服务记录、兑换积分等;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志愿服务活动信息,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

(三)增强志愿文化自觉:多维教育与榜样引领

1. 志愿精神进校园、进社区

将志愿精神纳入学校教育和社区文化建设中,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志愿服务讲座、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传播志愿精神,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关爱孤寡老人、环保宣传等;社区可以开展志愿精神宣传活动,邀请志愿者分享服务经验,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2. 利用媒体弘扬典型人物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宣传典型志愿者人物的事迹,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志愿者的先进事迹和奉献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志愿服务并积极参与其中。

面对未来,益阳市应继续完善地方性法规与资金支持机制、推动品牌建设、加强多方联动与模式创新、增强志愿文化自觉等多维度发力,进一步优化志愿文化发展路径。争取够构建更加完善、高效、有活力的志愿文化体系,为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整体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熊 芳 . 中 国 当 前 志 愿 者 文 化 研 究 —— 以 广 州 为 例 [J]. 湖 北 科 技 学 院 学报,2012(4):135-137.

[2] 赵静茹. 志愿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路径研究[J]. 品位·经典, 2022,(18):115-117.

[3] 罗曼妮. 志愿文化助推乡风文明建设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21, (25):31-33.

[4] 王海燕. 广州志愿文化体系构建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 6(8):189-193

[5] 陶倩, 曾琰, 董芳源. 新疆志愿文化发展问题研究[J]. 新疆社会科学, 2016,(5):105-110.

[6] 贺建芹. 青岛市志愿文化体系建设及历史渊源研究[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31(2):15-19.

作者简介:(贺艳姣,女,专职思政教师,兼职校团委副书记。)

本文系 2025 年度益阳市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立项课题(课题名称:益阳市志愿文化研究 课题编号:J0316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