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张玉霞
贵阳股份有限公司白云支行 贵州省贵阳市 550014
摘要: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与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促进金融行业转型升级和开辟新型市场的重要引擎。但是,伴随着这一领域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正遭遇更为繁杂和严峻的挑战与威胁。鉴于此,深入研究数字普惠金融给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带来的实际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于理论与实际工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此外,迫切需要探讨城市商业银行如何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策略与手段,以应对数字普惠金融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1数字普惠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类型
1.1信用风险
由于普惠金融受到数字技术的影响,在市场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成本相对较低,更容易得到用户认可,用户在借贷过程中可根据自身的需求获取金融产品,所以金融产品也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提升供给能力。在数字化技术支持下,商业银行线上提供金融服务时由于对贷款的客户缺乏信用评估,导致信用风险加剧。金融欺诈、大数据信用模型构建不完善、线上信贷审核标准缺乏等问题得不到重视,将会直接威胁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这一风险的出现也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造成新的压力。
1.2技术风险
数字普惠金融主要是借助技术手段推广各项业务,增强金融服务的附加功能。但新技术开发和应用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导致商业银行出现技术风险,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金融产品在推广时将会受到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安全问题、网络稳定性问题等。以移动支付为例,越来越多的用户在终端设备上下载金融App,并于App中进行各项操作和支付。而操作和支付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敏感数据将会面临非法获取、黑客攻击,导致数据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保障,风险指标加大。
1.3综合性风险挑战
随着普惠金融活动由传统线下模式转变为线上模式,其所面临的综合性风险变得更为突出。具体从风险的成因来看:一方面,部分商业银行采取了较为激进的贷款策略,对那些未充分披露信息、未进行有效风险评估的借款主体提供资金支持,这一行为加剧了银行与客户间的系统性风险。这些客户往往缺乏足够的偿债能力,进而引发过度负债的问题;同时,银行的资金投放方向出现偏差,放大了融资风险。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更多地服务于社会底层群体,这些群体普遍存在教育水平不高、还款及时性差、财务基础薄弱、追求短期利益的心态以及较大的短期借贷需求等问题,这些都是增加金融风险的隐患。
2数字普惠金融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2.1应用技术缺乏严谨性
现阶段商业银行的数字普惠金融需要应用到的技术有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方能保证为客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也要求商业银行在技术层面操作的严谨规范。如果商业银行在技术应用方面不够规范和谨慎,可能会面临技术风险,影响其经营稳定性。
2.2相关政策不能保障数字金融市场体系
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广需要政策支持和监管保障,商业银行必须符合相关政策和法规要求,否则可能会产生政策风险,从事数字普惠金融业务的市场参与者目前最迫切的需求是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监管目标与监管框架。只有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监管目标与监管框架,才能使得数字普惠金融的从业者形成稳定的预期进而建立自我监管的规则与体系。此外,完善数字普惠金融业务的法律环境也是当务之急。
2.3客户数据庞大信用资质较弱
数字普惠金融在服务范围上更加普惠,服务对象更加广泛,涉及的交易和客户关系更为复杂。由于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被认为是传统金融,而这一部分用户之所以不能为传统金融所覆盖,主要在于其信用资质较弱;因此,商业银行在为更多小微客户提供服务时,可能会面临信用风险,尤其是在缺乏履约保障机制的情况下。
3数字普惠金融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优化措施
3.1风险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银行机构需通过优化风险防控策略及监管机制来预防风险事件。如前所述,数字普惠金融对商业银行造成了影响,导致不良贷款率走势呈现出类似倒置“U”字形态。鉴于此,监管政策和风险防控手段的制定应充分考虑这一走势特征。在初级阶段,由于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大,银行应在这一时期采取多元化的风险防范措施以避免不良贷款的产生。比如:升级信息风险管理平台,实时监控和分析客户的信用变化,实施预警机制和前瞻性分析;运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挖掘客户数据,及时发掘潜在的信用风险;加强跨行业的数据分析和交流,促进数据共享,助力银行更有效地应对信用风险;细致划分客户类型,加强客户调研,根据不同的信用等级在利率和授信额度上做出相应调整;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和流程,提升对信用风险的关注,定期对风险管理团队进行培训和学习。
3.2风险数据库系统的优化和构建
商业银行在管理实践中呈现出“注重业务、忽视数据”的鲜明趋向,这一做法成为其内控的一大短板。如果对数据管理不够精细,则可能导致信用风险的增加。为了克服这一难题,商业银行务必采用先进技术进行信息的搜集,并深入进行数据分析及处理。举例来说,银行应将历史营业数据、客户借贷记录、信用等级等资料悉数纳入信息化系统;同时,也应搜集和整合行业数据,涵盖企业详细信息和宏观经济波动数据等,以及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协作信息。引入大数据思维至风险管理框架,打造一个健全的风险数据系统,有助于银行在评定贷款信息时拥有精确和可信的数据支撑,进而为信用风险管理、业务扩展以及贷款业务的推进提供宝贵经验。
3.3积极拓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原创新功能
创新金融产品,提供差异化的信用产品是银行获取竞争优势、降低信用风险暴露程度的重要手段。数字普惠金融影响下,商业银行应借助数字化技术,开发更多客户满意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促使投资者对商业银行产生信任,增加商业银行的固定客户数量。例如,对农村商业银行而言,可通过为小微企业提供“无抵押贷款和线上贷款、小额贷款”服务,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困难问题;支持开发和环保相关的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项目;提供在线金融教育和咨询服务,提供个性化理财规划和投资建议;开发社交借贷和众筹业务;开发智能合约业务和数字资产管理业务等,这些业务的开展和创新符合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能够帮助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普惠金融产品。
3.4发挥政府调控的作用
鉴于各类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能力上的显著不同,政府管理机构在实施风险管控策略时,必须针对不同银行类别采取定制化、区分化的管理措施。譬如,对于那些风险程度较高的银行,监管机构应迅速促使其认识潜在风险,并对其实施整改措施,确保其管理行为合规且有序进行,增强银行的风险防范意识,避免金融风险的爆发。而对于那些风险程度较低的银行,则应赋予其更广阔的发展机遇,适度放宽监管要求,为银行创造自主决策和创新发展的条件。比如,优化审批程序,推动银行研发更多数字普惠金融新品;实施扶持政策及减免措施,减轻银行在技术革新和升级过程中的经济负担,助力商业银行加速完成数字化转型。
结论
数字普惠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受到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的影响。数字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具有银行规模异质性与地区金融监管异质性。相较于小规模的商业银行与地区金融监管较弱的商业银行来说,此种抑制效应更为显著。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充分地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进行论证,尽量降低风险承担,方能实现银行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艳君.数字普惠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2.
[2]李伟中.数字普惠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J].工程经济,2022,32(12):4-17.
[3]唐潇.数字普惠金融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非线性关联研究[J].市场周刊,2022,35(11):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