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城市占道施工区交通组织方案优化研究

作者

田万通

昆山市鹿通交通安全设施有限公司 江苏苏州 215300

摘要:为提升城市占道施工区交通组织效能并缓解施工活动对道路流动性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构建了多项优化策略,并辅以典型案例加以论证。基于流量预测、动态交通管理与智能交通系统等前沿技术,一套针对施工区域的综合交通组织方案得以建立;其实施不仅实现了通行能力的显著提升,同时使交通延误时间缩短约30%,事故发生率亦下降约15%。案例验证结果与作者主观判断相互印证,表明该方案为缓解施工期间交通运行瓶颈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

关键词:城市占道施工;交通组织优化;智能交通系统;流量预测

引言:

城市占道施工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中的关键环节,其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引发的交通问题愈加复杂。施工期间道路车道资源的占用及随之而来的流量下降,往往会在繁忙市区激化交通矛盾,甚至引起事故风险上升。如何在施工过程中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有效组织交通,既保障施工顺利实施,又最大限度降低对市民日常出行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城市交通管理亟待破解的难题。基于此,本文探讨并优化施工区交通组织的路径[1]。

1.城市占道施工对交通影响分析

1.1 占道施工的类型与特点

占道施工的形式因项目需求而呈现多样性,主要涵盖道路拓宽、管道铺设、桥梁建设、路灯安拆、中央护分隔带安拆等。就其内在特性而言,道路拓宽通常涉及大范围改道及车道临时封闭,施工周期较长,由此导致交通受阻情况更为严重;而管道铺设与桥梁建设虽仅局部占用车道或限制部分通行方向,但其短期内引发的局部拥堵及事故风险亦不容忽视;路灯安拆施工通常伴随着电力切断及临时灯光设施的设置,可能对夜间交通流畅度产生不小影响;而中央护分隔带安拆则会影响车辆通行的分隔功能,短时间内可能导致交通流量的不均衡。值得一提的是,施工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临时标志与路障的设置,这种突兀的变化容易使驾驶员产生反应迟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全隐患。

1.2 对交通流量的影响

在交通流量方面,施工区域主要因车道封闭和通行限制而引发车辆集中运行。具体来看,当多个车道因施工而被迫停用时,剩余车道的负荷骤然加重,从而使整体通行能力下降,进而导致交通流量出现明显减少。尤其在高峰时段,车辆拥堵现象更为突出,局部区域甚至可能陷入交通瘫痪状态。

1.3 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施工区内交通安全问题历来备受关注;临时性标志、变更的交通信号及车道重新配置,均可能令驾驶员措手不及,从而在应对过程中出现判断失误或反应迟缓的现象,直接提升事故风险。尤其是在路面存在不平、坑洼及其他障碍物的情况下,安全隐患更是骤然增多。统计数据与作者的观察均显示,复杂施工条件下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普遍较高,尤其是在未能提供明确指示的现场 [2]。

2.城市占道施工区交通组织方案优化技术

2.1 交通流量预测与分析技术

交通流量预测技术作为优化交通组织的理论基础,其传统方法主要依赖于历史数据统计,但随着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预测趋向于实时数据采集与模拟。通过在施工区域内部署传感器、摄像头等监控装置,实时监控交通状态并收集数据后,利用先进的流量预测模型进行综合分析,可提前识别潜在的交通瓶颈。

2.2 道路管制与疏导技术

在城市占道施工过程中,道路管制与疏导措施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传统的管制方法,如设置单向车道和限制车速,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事故风险并提高通行效率,但面对日益复杂的交通环境,其单一性已难以满足需求。通过结合实时交通流数据,动态调整车道的开放与封闭状态,采用可变车道和定时信号配时,不仅能有效提升施工区域内的通行能力,同时使得管制措施更加精细化和个性化。

2.3 智能交通系统(ITS)在施工区的应用

作为现代交通管理的核心技术,智能交通系统(ITS)在施工区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交通组织效率。通过在施工区域内安装传感器及摄像设备,实现对交通流量、车速与路况的实时监控,并借助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交通状况进行动态评估与预测,系统得以实现对交通异常的早期预警;同时,通过车载信息系统和智能标识,关键交通信息得以及时反馈给驾驶员,从而协助其选择最佳行驶路线,有效规避因施工引发的交通阻塞。

2.4 动态交通管理技术

由于施工进程的不确定性导致交通流量出现较大波动,传统的固定信号灯控制及车道分配方案往往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因此,动态管理技术通过实时调整交通信号配时、车道分配和行车方向,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施工期间交通拥堵的进一步恶化。例如,系统可依据实时流量数据智能选择适宜的交通控制策略,如适时缩短或延长信号灯时长,或根据车流密度灵活调整车道开放状态,从而最大化整体通行效率 [3]。

2.5 智能护栏系统与可变车道管理

在施工区域的交通组织管理中,智能护栏系统展现了显著的提升车道动态管理能力的潜力。该系统通过远程控制技术,使得智能机器人护栏能够根据实时交通流量的变化,在晚高峰时段灵活调整车道数量,优化对向车道的使用,从而有效缓解由于施工带来的车道资源不均衡问题。智能护栏不仅具备自动循迹和精准位移的功能,还能够与 LED 标识系统联动,实现同步移动,并保证潮汐车道的高效切换。这一系统依赖于太阳能供电,具有卓越的抗风抗水性能,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施工环境。结合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该技术有望进一步提升施工区域内的通行效率,减少车道调整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

3.案例分析

3.1 工程案例

某市中心区域实施的道路改造工程,作为城市占道施工项目的典型代表,涵盖了多个重要交通干道的拓宽与修复。该工程施工周期约为6个月,施工区域总面积达10万m2;在施工期间,原有的四车道被临时缩减为两车道,此举对区域交通流量产生了显著压力。为确保各施工环节有序衔接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整体交通的不利影响,项目组采用了临时交通管制、车道调整与智能交通系统(ITS)综合部署等多项优化措施。项目初期,编制交通组织方案,报交警队审批,在当地平台软件发布施工信息公告,然后现场具体布置施工,进而实施精细化管理;与此同时,施工现场布置了多处智能交通标志,通过实时更新的交通信息引导驾驶员合理绕行,从而有效维护了施工期内的交通秩序。

3.2 交通组织优化方案的实施效果评估

经方案实施后,综合评估表明,该交通组织优化措施在多个层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施工区域内交通流量得到了有效调控,延误时间较未优化阶段缩减约30%,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智能交通系统的实时监控与动态信号调整,使车辆通行效率大幅提升,拥堵状况显著缓解。其次,交通事故发生率下降了约15%,这主要归因于施工区内明确的交通标志设置、科学的车道分配以及合理的交通引导措施,有效避免了因交通混乱而引发的事故。与此同时,通过对临时车道配置、信号灯时序及交通流向的优化调整,周边区域的交通压力亦得到了有效分流与疏导。

4.结论

本文对城市占道施工区交通组织的优化方案进行了系统性探讨,并以实际案例对其效能进行了实证验证。综合运用智能交通系统、动态交通管理与流量预测等前沿技术,使得施工区域内的交通流畅性与安全性均获得了显著改善,交通延误及事故发生率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同时整体交通流动性得以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程国柱,周传淼,别一鸣.占道施工影响下区域路网容量计算与关键路段识别方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24,56(03):126-135+142.

[2]闫硕.基于云模型的城市占道施工区交通安全风险评价方法[J].交通工程,2022,22(04):65-70+76.

[3]裴玉龙,何庆龄,徐慧智,侯琳,杨钰泉.城市道路占道施工条件下基于速度-流量的交通疏解预测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2023,40(01):200-207+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