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校工会“智慧服务”平台场景建设与应用研究

作者

汪意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 杭州 311121)

随着“互联网+”向智慧化纵深演进,区块链、5G、AI 等新技术重塑高校治理生态,教职工对工会服务亦提出精准、即时、泛在的新需求。传统福利发放型工会因信息孤岛、流程冗长、互动不足而难以适应,亟需构建数据贯通、功能集成的“智慧服务平台”[1],以数字化手段感知需求、预测风险、迭代服务,成为高校工会履行维权、帮扶、发展职能的核心抓手。

中国工会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工会改革创新、积极建设智慧工会,为高校工会指明方向。面对数字时代“服务谁、怎样服务、如何持续优化”的新命题[2],高校工会应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为技术底座,打造校内外系统互联互通的智慧服务平台,形成“需求识别—服务推送—效果评估—持续改进”闭环生态,把维权、帮扶、发展职能做得更精准、更高效、更暖心,切实增强教职工获得感与幸福度。

一、高校工会“智慧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在智能化转型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高校工会智慧服务平台建设正实现服务范式升级。该平台依托数字技术重塑传统服务生态,在精准服务机制、智能交互体验和协同治理体系三个维度构建创新路径,为新时代教职工权益维护提供智慧化支撑平台。

(一)工会平台数字化进程。工会平台数字化建设初期以业务流程电子化为核心,实现活动报名等基础功能线上迁移;中期构建数据中台,通过会员画像技术实现精准服务推送;现阶段则进入智慧化建设新阶段,运用数字孪生技术重构“需求感知—服务供给—效果评估”的全链路闭环[3]。这一进程既反映信息技术与工会服务的深度融合,更标志着教职工参与治理模式的范式变革。

(二)智慧平台功能定位。智慧服务平台以用户画像技术为基点,通过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退休教职工健康关怀及女教职工权益保障等多元主体的需求进行细粒度解析,实现服务对象的高度精准化;依托“线上沉浸式心理空间”与“线下智能健康驿站”的耦合场景,构建虚实融合、时空延展的服务生态;并以“基础保障—精准服务—生态创新”的递进式矩阵为框架,推动高校工会服务范式由线性供给向动态共生演化,形成可持续、可扩展的智能化服务新体系[4]。

(三)智慧平台技术支持。平台以“四层三端”技术架构贯通数据、平台、应用与展示维度,通过微服务框架支撑高并发场景;构建“生物识别—区块链存证—隐私计算”三位一体安全体系,实现身份可信、过程可溯、数据可用不可见的纵深防御[5],为高校工会智慧服务提供弹性、可信、可持续的数字化基座。

二、高校工会“智慧服务”平台场景建设

面向数字校园新需求,高校工会智慧服务平台以全域感知、权益保障、文化生态三大场景协同发力,构建教职工精准智慧服务体系。

(一)智能基座:全域感知的教职工服务场景

作为智慧服务平台基础层,该场景部署集人脸识别、语音交互、体征监测于一体的生物识别终端网络,形成覆盖教学、办公、生活区的立体感知体系;平台整合物联网与大数据,构建动态健康评估模型,智能分析教职工生理与行为特征,实现由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警的服务模式转型。在心理健康领域,基于深度学习的情绪识别系统通过微表情、语音语调等多维特征精准识别心理亚健康,并联动校心理中心实行分级干预。该体系可以通过建立“监测—预警—干预—跟踪”全链条心理护航机制,进一步增强教职工心理健康服务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二)核心业务:区块链赋能的权益保障场景

聚焦工会职能创新,运用区块链不可篡改、可追溯特性重构维权流程,将纠纷调解、福利发放、职称评审等关键信息上链存证,形成具法律效力电子证据链。移动端平台集成智能客服、在线调解、电子签章,支持随时维权申请、进度查询、结果确认,实现“指尖权益保障”。系统内嵌智能合约自动匹配政策法规,为调解提供决策支持,确保流程规范并提升效率。“技术 + 制度”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有效破解传统维权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流程冗长、证据易灭失等痛点,并通过全程透明可追溯的操作增强教职工对工会组织的信任度与满意度。

(三)创新拓展:虚实融合的文化生态场景

该场景创造性融合 VR、AR、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打造突破物理时空限制的文化服务新范式。虚拟职工之家通过三维建模技术精准复刻实体场馆功能,提供线上读书会、云健身课程、虚拟展览等沉浸式体验,使异地任教或行动不便的教职工也能平等享受文化服务。智能活动策划系统依托大数据分析,自动识别教职工兴趣偏好、时间分布等特征,生成兼顾参与度与可行性的活动方案,并通过数字画像技术实现个性化推送。从而,破解传统文体活动参与门槛高、覆盖面有限等困境,进一步培育出具有数字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新生态。

三、高校工会“智慧服务”平台应用推广

高校工会以系统整合、双轨服务、闭环优化为支点,打通数据壁垒,重塑服务范式,推动智慧平台从建设走向深度应用。

(一)系统整合与服务升级

通过校内业务系统的有机融合,消除信息孤岛现象。重点对接教务管理、人事档案、财务报销等核心业务模块,所有数据交互严格遵循最新教育信息化标准。通过跨部门业务系统协同,显著提升业务办理响应速度,有效改善行政服务效率。同步推进智能终端的合理化配置,按照师生比例科学布局多功能服务站点,集成健康检测、事务办理等高频服务功能,确保设备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双轨服务模式创新

构建“线上便捷办理+线下贴心服务”的新型服务矩阵:线上以移动端小程序为核心,嵌入智能语音助手、预约排队、进度可视、电子签章等功能,实现“一次不跑”;线下依托行政服务中心、教师公寓、院系楼宇布设 24 小时自助服务区,引入“智能导办+人工坐席”混合模式,辅以 15 分钟服务圈网格化布点,形成全时全域、无缝衔接的教职工服务新范式。

(三)持续优化机制建设

建设教职工需求动态采集与分析系统,依托季度满意度问卷、服务日志挖掘与分析终端行为数据,构建“需求实时识别—算法预测—服务迭代—效果量化评估”的闭环模型;并针对青年教师职业成长、高层次人才科研支撑、女性教职工家庭关怀等群体,定制差异化标签与动态画像,匹配专属福利包、成长导师、心理支持等服务路径,实现精准滴灌。

参考文献:

[1] 苏日娜,王连喜.我国工会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及其路径优化研究——基于NVivo 15 的质性分析[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25,(04):4-15.

[2]王君伟.扎实推进智慧工会建设[J].工会博览,2019,(36):23-26.

[3]吴建玲,陈林翔.“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工会建设探析[J].鹿城学刊,2022,34(02):82-85.

[4]王慧.构建新时代“智慧工会”的实践探索——以安徽省智慧工会建设为例[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36(02):8-12.

[5]陈叶斐.从“互联网 +,,, 到“智慧”的高校工会工作模式探析[J].改革与开放,2021,(17):67-72.

汪意(1996-),男,汉族助教,硕士研究生,师范大学311121,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