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的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
向东 孙志明
淄博叶脉建设有限公司 山东省淄博市 255038
引言
作为国家关键基础设施,水利工程的稳定运行深刻影响着国民经济命脉与社会秩序,随着设施服役年限增长,建筑物本体劣化、机械系统损耗及管理疏漏等问题逐渐显现,全球气候异常引发的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频发,叠加区域性气象模式改变,使得水利设施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考验。因此,全面辨识运行管理环节的风险要素,构建针对性防范体系具有迫切现实意义,这既是维持水利工程长效运行的必然要求,更是筑牢公共安全防线、守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保障。
1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安全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安全是保障其各项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首先,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角度来看,水利工程如大坝、堤防等一旦发生溃决、垮塌等安全事故,会直接威胁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引发严重的社会灾难。其次,关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水利工程在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电力供应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安全运行能够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工业的正常运转以及电力的持续供应,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再者,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而言,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有助于维持河流、湖泊等水体的生态平衡,避免因工程事故导致的水资源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此外,保障水利工程运行安全还能增强社会公众对水利工程的信任度,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的安全隐患
2.1 工程设施老化与损坏
部分水利工程建设时间较早,经过长期的运行,工程设施逐渐出现老化现象。例如,大坝的坝体可能因风化、侵蚀等原因出现裂缝、渗漏等问题;水闸的闸门、启闭设备等可能因磨损、锈蚀而功能下降,甚至无法正常工作。同时,一些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施工质量隐患,随着运行时间的推移,这些隐患逐渐显现,导致工程设施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降低。此外,在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若受到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冲击,也会造成工程设施的损坏,增加安全风险。
2.2 管理机制不完善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管理机制不完善是导致安全隐患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在人员管理、设备维护、操作规程等方面存在漏洞。例如,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确,导致部分工作无人负责;设备维护保养制度不健全,使得设备不能得到及时的检修和维护,加剧了设备的老化和损坏。同时,一些管理单位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工程运行过程中的违规操作、安全隐患排查不及时等问题无法进行有效约束,进一步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3 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
水利工程的运行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一方面,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暴雨、洪水、干旱等,会对水利工程的运行造成严重冲击。暴雨和洪水可能导致水库水位急剧上涨,超过工程的承载能力,引发溃坝等危险;干旱则可能导致水库蓄水量减少,影响工程的正常供水和发电功能。另一方面,水利工程周边的地质环境变化也会带来安全隐患,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可能破坏工程设施,影响工程的稳定性。此外,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也会对水利工程的设备和结构造成腐蚀,降低工程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3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安全隐患的预防措施
3.1 加强工程设施的维护与更新
定期对水利工程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建立完善的工程设施档案,记录设施的运行状况、维修历史等信息。针对检查中发现的设施老化、损坏等问题,及时进行维修和加固。对于老化严重、无法满足安全运行要求的设施,应制定合理的更新计划,及时更换新的设备和构件,确保工程设施的性能符合安全标准。同时,加强对工程设施的日常维护保养,定期对闸门、启闭机等设备进行润滑、防腐处理,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2 健全运行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是规范管理行为、保障工程安全的关键。管理制度应涵盖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操作规程、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做到内容具体、责任明确、可操作性强。在人员管理方面,制定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实行定岗、定人、定责,确保各项工作有人负责、有人监督。同时,建立人员考核制度,将工作业绩、安全表现等纳入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激励管理人员积极履行职责。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安全意识。培训内容应包括水利工程专业知识、设备操作规程、安全法律法规、应急处理技能等。培训方式可采用集中授课、现场教学、案例分析、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对于新入职人员,必须进行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对于在岗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轮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业务能力。完善监督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内部监督由管理单位的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定期对工程运行管理工作进行检查,重点检查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管理人员的履职情况、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改情况等,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跟踪整改情况。外部监督可邀请上级主管部门、行业专家、社会公众等参与,通过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社会监督举报等方式,对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进行监督,确保管理工作的公开、透明。
3.3 强化环境监测与预警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是及时发现环境风险、保障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监测体系应覆盖水利工程周边的气象、水文、地质、水质等多个方面,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监测网络。在气象监测方面,在工程周边设置气象站,实时监测气温、降水、风力、风向等气象要素,特别关注暴雨、雷电、高温、严寒等极端天气的变化情况。在水文监测方面,在水库、河道等关键部位设置水文监测站,监测水位、流量、流速、水质等水文参数,掌握水体的动态变化。在地质监测方面,对工程周边的山体、边坡、地基等进行监测,采用地质雷达、全站仪等先进设备,监测山体滑坡、边坡失稳、地基沉降等地质灾害的隐患。在水质监测方面,定期对水库、河道的水质进行采样分析,监测水中的污染物含量、酸碱度、溶解氧等指标,防止水体污染对工程设施造成腐蚀和破坏。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采用自动化监测设备,如传感器、数据采集终端等,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和存储,减少人为干预,提高监测效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和分析,直观展示监测对象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为决策提供直观、准确的依据。建立监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各监测点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交换,便于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工程周边环境的整体情况。
结语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其不仅影响工程自身的正常运行,更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通过预防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安全隐患的发生概率,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安全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余磊.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的安全隐患分析与预防措施分析[J].水上安全,2025(03):37-39.
[2]河北省水利厅运行管理处.筑牢安全基础强化管理措施打造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高质量发展新态势[J].河北水利,2025(1):22-23.
[3]樊志德.新时期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标准化建设对策研究[J].水上安全,2024(2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