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分析
刘明英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0000
引言
脑梗死是老年人群常见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研究显示,我国 60 岁以上脑梗死患者致残率达 75% ,其中约50% 存在长期生活能力障碍。传统护理模式侧重急性期救治,对康复期功能恢复关注不足,导致患者出院后生活能力恢复缓慢。早期康复护理通过系统化、阶段性的康复训练,可促进神经功能重塑,改善患者运动、认知及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生活能力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 2023 年 7 月至 2024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 90 例老年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n=45 )和观察组( n=45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梗死部位及合并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病情监测、用药指导、基础生活护理及出院指导。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体位管理。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 24 小时内开始,每 2 小时翻身1 次,采用健侧卧位与仰卧位交替,患侧肩关节前伸、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下肢髋关节微屈、膝关节垫软枕,预防关节挛缩及压疮。
(2)肢体功能训练。 ① 被动训练。病程第 3 天开始,由护理人员协助进行患侧肢体关节活动,包括肩、肘、腕、髋、膝关节屈伸及踝关节内外翻,每个动作重复 10 次,每日 2 次。 ② 主动训练。病程第 7 天开始,指导患者进行桥式运动(仰卧位屈膝,抬高臀部离床面 10cm)、坐位平衡训练(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及站立训练(扶床栏站立,逐渐增加站立时间)。③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病程第 14 天开始,指导患者进行穿衣、洗漱、进食、如厕等训练,从辅助完成逐步过渡到独立完成。
(3)心理干预。通过倾听、共情建立信任关系,每周 1 次个体化心理疏导,结合成功案例增强康复信心;组织病友交流会,促进患者间经验分享。
1.3 观察指标
(1)Barthel 指数(BI)评分。采用改良 Barthel 指数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能力,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等 10 项内容,总分 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强。
(2)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包括护理态度、护理技术、康复指导及健康宣教 4 个维度,总分 100 分, ≥90 分为满意,80-89分为一般满意, <80 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6.0 软件分析数据。
2.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 BI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 BI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观察组 BI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表 1)。
表 1 两组干预前后 BI 评分比较(分, x-±s )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表 2)。
表 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 )

3.讨论
老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恢复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早期康复护理通过系统化、阶段性的康复训练,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再住院率,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
3.1 早期康复护理对生活能力的提升作用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干预后 BI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表明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老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体位管理通过预防关节挛缩及压力性损伤,为功能恢复奠定基础;肢体功能训练通过刺激神经可塑性,促进运动功能重建;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通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提高患者独立生活技能。研究指出,早期康复护理可使脑梗死患者 BI 评分提高 15-20 分,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3.2 早期康复护理对护理满意度的改善作用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 93.3% )显著优于对照组( 77.8% )( P<0.05 ),提示早期康复护理可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心理干预通过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增强患者康复信心;个体化康复计划满足患者多样化需求,提高护理针对性;健康宣教通过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增强治疗依从性。研究显示,早期康复护理可使护理满意度提高 15%-20% ,与本研究结果互为验证。
4.结论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可显著提升老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及护理满意度,其机制与促进神经功能重塑、提高独立生活技能及改善就医体验有关。
参考文献:
[1] 焦永婷,马云萍.早期康复护理在老年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25,41(11):103-105.
[2] 雷红英,李园.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新疆医学,2025,55(1):96-99.
[3] 曹晋超,李婉玲,张辉杰.基于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早期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在脑梗死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25,39(10):1629-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