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食品微生物检测准确性的因素及控制要点分析
王良旭
天津华测检测认证有限公司 天津 300300
引言
食品安全是公共卫生体系的关键环节,微生物污染因其普遍性与高风险性始终是食品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准确、可靠的食品微生物检测结果是识别污染源、评估安全风险、监控生产工艺、验证控制措施有效性和满足法规符合性的科学基石。深入分析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潜在因素,并实施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对提升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整体效能、切实保障消费者健康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
1 微生物检测准确性控制的重要性
微生物检测结果的可信度是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的基础,其数据支撑风险评估与质量管理决策,影响产品准入与消费者信心。假阳性结果导致不必要的召回和经济损失;假阴性结果则潜藏巨大健康风险,可能导致问题食品流通。精确检测能识别污染源,预防食源性疾病,是企业质控和满足法规要求的数据保障。确保检测各环节受控与结果可靠至关重要。
2 影响食品微生物检测准确性的因素
2.1 人员操作环节误差
检测人员是执行微生物检测各项程序的核心主体,人员操作的规范性与熟练度对结果准确性具有决定作用。主要问题体现为:无菌操作技术掌握不严谨或在实操中出现偏差,如无菌区域或无菌物品的意外污染;移液、涂布、倾注平板等关键操作手法不统一或不精确,引发加样体积误差或混合不均;对检测原理、标准操作流程的理解不透彻或理解存在偏差;以及因工作负荷过大、疲劳疏忽、人为因素判断失误导致的细节性错误。
2.2 样品基质干扰及代表性缺陷
食品样品本身成分复杂多样,其物理状态、化学组成及微生物背景菌群对目标微生物的检测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抑制或促进作用。样品中的油脂、蛋白质、盐分、酸度、天然抗菌物质及某些添加剂等均影响培养基的营养支持、抑菌剂的效能发挥以及目标微生物在样品处理和增菌过程中的复苏与生长速率。样品的采集方法、保存条件、运输时效及预处理方式不恰当,引起目标微生物的损伤、死亡或背景菌群的过度增殖。未采取科学有效的均质化方式,也使微生物在样品中的实际分布无法在检测子样中得到真实反映,降低样品的代表性。
2.3 环境设施与设备性能波动
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环境条件的稳定性是基础保障。洁净工作台的洁净度不符合要求或使用维护不当、生物安全柜的气流保护失效、环境空气及台面沉降菌超标等因素均直接引入外源性污染或干扰无菌操作过程。关键检测设备性能不稳定也是重要问题来源,例如培养箱内部不同位置的温度梯度超出允许范围或控温精度不足,会显著影响不同微生物种类的生长速率与丰度;冷藏设备温度波动过大导致样品中微生物群落的构成发生变化;灭菌设备效能下降导致灭菌不完全,进而引发培养基污染或样品交叉污染;天平、移液器等精密计量器具未经定期校准或使用不规范,将造成称量和加样的系统误差。
3 食品微生物检测准确性的控制要点
3.1 强化人员能力建设与规范操作意识
培训内容必须全面覆盖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现行有效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检测方法、每一项检测项目的详细标准化操作程序、无菌操作技术的原理与实操细节、生物安全防护规范、实验室事故应急处理预案以及检测结果的分析解读原则等。培训形式应结合理论授课、操作演示、学员实操练习与考核评价等多种方式。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人员能力持续监督与评估的机制。操作人员的初上岗授权应建立在严格的考核基础上,通过盲样测试、操作观察、结果比对等方式证明其能力符合岗位要求。实验室应制定人员监督计划,定期对在岗人员的操作进行观察审核,定期组织人员技术比对或参加能力验证活动。当标准或方法更新、人员长期未从事该项检测、检测结果出现异常波动等情况发生时,必须进行再培训与针对性能力确认。
3.2 严格控制检测环境与设备性能
核心工作区域建立并执行严格的环境监控计划,定期监测其空气洁净度、沉降菌水平、工作台面清洁度等关键指标,并维持使用记录。对环境进行不间断监测的设备如温湿度计等需定期校验。所有关键检测设备必须纳入严格的预防性维护与管理体系。培养设备如培养箱、水浴锅、冰箱等,应定期使用经过计量部门校准合格的独立温度计对箱内温度进行分布与精度验证,确保设备控温能力满足检测所需范围与精度要求。灭菌设备如高压蒸汽灭菌器、干热灭菌器,每次使用均需配合化学指示剂与生物指示剂进行灭菌效果监控,并定期进行物理参数的校准与维护。恒重类设备以及量取类设备必须按照计量法规和实验室内部计划进行周期性的外部校准与内部核查,保存校准报告与期间核查记录。
3.3 科学验证方法并执行标准化操作
实验室在引入新标准方法或非标准方法前,或对标准方法有任何实质性变更时,都必须进行全面的方法验证工作。验证需评估方法的特异性、选择性、检测限、定量限、精密度、线性范围、稳健性等性能特征是否满足预期用途要求。对于标准方法,亦需进行方法适用性的确认,重点考察其是否能够从特定食品基质中有效回收目标微生物并抑制或区分干扰菌群。针对实验室配置或购买的培养基,每批次均需进行适用性检查,包括无菌性测试及已知特性标准菌株的生长、菌落形态及生化反应符合性测试。每一批次的配套试剂在投入使用前也应进行必要的质控试验。任何检测活动都必须严格遵循已被批准发布的、现行有效的标准化操作程序执行。
3.4 构建并运行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设立试剂空白对照验证试剂是否存在污染;培养基空白对照验证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阳性对照证实培养基支持目标微生物生长的能力及生化反应特性是否符合预期;阴性对照验证培养基抑制非目标菌生长的能力;设置适当数量的样品平行检测以评估操作的精密度等。实验室必须制定计划定期使用稳定的有证标准物质或实验室留存参考菌株制作的有代表性的质控样品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分析监控其结果的准确性与趋势变化。实验室应积极并定期参加由权威机构组织的能力验证计划或与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实验室间比对测试,客观评估本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及在同类实验室中的水平。所有质量控制活动的数据结果应得到系统的记录、统计分析与评价。
结束语
总之,食品微生物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是食品安全的关键屏障。人员、样品、环境设备及方法等因素直接影响检测结果。通过着力提升人员能力、规范环境设备管理、严格验证检测方法并实施标准化操作、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等核心措施,可系统性地降低检测偏差,优化检测流程。这种精细化管理与持续改进策略显著增强了数据的可靠性与公信力,为食品安全生产、监管决策及公众健康防护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参考文献
[1]范艳丽.食品微生物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J].食品安全导刊,2024,(16):46-48.
[2]许竞思.食品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对策研究[J].福建轻纺,2021,(12):24-26.
[3]李赟.食品中微生物检测相关问题的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21,(25):174-175.
[4]陈礼福.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应用现状及展望[J].轻工科技,2020,36(12):68-69.
[5]鲁文英.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质量控制[J].食品安全导刊,2020,(3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