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数智赋能陕西省社区群众健康管理模式研究

作者

吴江

西安欧亚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

论文正文:

1.前言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持续开展,运动促进健康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休闲体育作为一种兼顾健身性与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形式,其以促进参与者身心健康为目的,通过运动参与、体能训练和心理调节等手段,实现改善体质、增强身体活力、缓解机体衰老的目标,已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改进身体健康水平日益得到重视,并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体医融合理念与全民健康开始深度融合。通过对休闲体育运动的健康保健功能进行梳理可知,休闲体育作为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其兼具休闲娱乐与健身保健的双重功效,健康促进价值贯穿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多个维度,对于提升参与者心肺功能、柔韧素质、协调素质、肌肉控制能力及新陈代谢水平均具有重要锻炼价值,是体医融合的典范运动。

2.休闲体育的健康促进价值探析

2.1 改善身体机能,促进生理健康

休闲体育运动可系统性改善身体机能,增强心肺耐力,提升心肌收缩力与肺活量。研究表明,长期坚持慢跑、游泳等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可使静息心率降低 5-10 次 / 分钟,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瑜伽、普拉提等注重身体控制的运动可显著提升关节柔韧性与肌肉耐力,帮助改善体态、缓解久坐导致的腰肌劳损等问题。此外,长期坚持中低强度休闲体育运动,可有效调节身体代谢水平,促进脂肪燃烧与血糖消耗,对于预防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具有积极作用。

2.2 增进心理健康,提升自我效能

体育运动作为良好的情绪调节剂。人在参与篮球、羽毛球、慢跑等休闲体育运动时,大脑会分泌内啡肽、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可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同时,户外骑行、徒步、登山等与自然结合的体育运动还可帮助参与者在自然环境中放松身心,释放心理压力,提升心理幸福感。此外,通过完成既定运动目标(如学会一项休闲运动技能、突破运动配速、挑战运动里程),可显著增强参与者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参与者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提升其自我效能感。

2.3 增进人际交流,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休闲体育运动具有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性和集群性等特点,是拓展社交网络,提升人际交往的重要纽带。近年来,伴随着篮球、足球、社区广场舞、骑行等集体性休闲运动的普及,对于打破人际隔阂,促进不同年龄、职业群体间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调查可知,经常参与社区休闲体育活动的人群,其社会交往频率比非参与者高 30% 以上。尤其网球、羽毛球、匹克球等具有较强社交属性体育运动的流行,对于强化人际沟通,提升人际关系质量,进而形成群体健康支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2.4 预防和改善慢性病,改善亚健康状态

缺乏身体活动作为引起慢性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相较于医学干预,通过运动干预对于预防和改善慢性病,提升亚健康状态具有低成本、高适配性的优势。已有研究可知,运动可预防超过 35 种慢性疾病,并且可降低心血管病和全因死亡率。近年来,伴随着体医融合的提出,运动促进健康理念开始深入人心,通过定期参与体育锻炼,可帮助参与者控制慢性病症状,改善体质健康水平。同时,通过建立规律运动的生物钟,替代久坐、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可有效提升参与者的睡眠质量,实现健康饮食、规律作息等生活方式的整体优化,有效改善亚健康状态。

3. 智慧体育赋能陕西省社区群众健康管理的具体机制与管理路径

智慧体育通过可穿戴设备、物联网传感器及与医疗数据对接等采集多源健康数据,通过多维数据融合,生成个人健康数据库,为用户定制动态运动处方、提供实时反馈与锻炼指导,最终形成“运动干预-指标监测-医疗反馈”慢病管理与亚健康促进闭环,实现从个体到群体的全链条健康管理,可有效弥补传统社区健康管理在数据采集、个性化干预方面的短板,推动社区群众健康管理由粗放型向主动化、精准化转型。

3.1 多维数据融合,建立个人健康数据库

借助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运动手表)、物联网传感器(心率监测贴片、体态识别摄像头)及环境感知设备,对运动参与者身体形态(身高、体重、围度)、运动强度(如跑步配速、骑行功率)、生理参数(心率变异性、血氧饱和度)和睡眠监测数据(深度睡眠时间、机体代谢水平)等运动数据与生理指标进行实时采集,通过多维度数据的整合,生成用户健康指标动态画像,为用户生成个人健康数据库。

3.2 智能生成运动处方

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根据用户年龄、体质(如 BMI、骨密度)、健康目标(减脂/增肌/慢病管理)等,自动生成个性化运动处方,为受众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助力其运动目标的达成。例如,针对减脂塑形诉求人群,智能可穿戴设备可通过对参与者每日热量摄入、卡路里消耗和机体代谢水平等进行监测,为参与者智能生成运动处方,提升群众体育锻炼的科学性。

3.3 实时反馈与动作矫正

借助计算机视觉技术(如 Kinect 动作捕捉)或压力传感器(智能瑜伽垫)等,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等知识,对体育运动参与者的实时运动姿势进行即时分析与实时反馈,对其技术动作进行矫正,提升其技术动作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例如,李宁智能羽毛球拍可通过内置传感器分析运动员的挥拍角度与力度,并在 APP 端以 3D 动画形式演示动作偏差,提升参与者对羽毛球技能的掌握速度。

3.4 推进体医融合,促进慢病管理闭环

借助大数据技术,通过与医疗系统对接,在注重隐私保护的基础上,针对慢性病和亚健康人群,制定个性化运动干预计划,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对其运动数据和生理指标进行监测,并通过医疗反馈,形成慢性病管理与亚健康促进的“运动干预-指标监测-医疗反馈”闭环,推进“体医融合”目标的实现。

4.结语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智慧体育作为融合数字技术与体育服务的新兴模式,在正逐步成为促进群众体育开展,提升群众健康水平的重要驱动力。“体医融合”目标下,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覆盖健康监测、运动指导、疾病预防的全方位的群众健康管理体系,实现智慧体育赋能群众体育运动开展,可有效弥补传统健康管理模式在数据采集、个性化干预方面的短板,推动社区健康服务从“粗放式”向“精准化”转型。

参考文献:

[1]魏建丽.数智赋能社区群众健康管理问题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25,23(02):109-112.

[2]洪艳,董子歌.体医融合数字化改革:时代需求、现实困境与方略举措[J].四川体育科学,2025,44(03):6-10.

[3]张小沛,张瑞林,冯振伟.老龄化背景下社区体育服务与健康管理服务融合共生发展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23,(03):69-76+84.

[4]朱赛,韩孟孟.主动健康视域下“体医融合”的全生命周期健康促进体系研究[J].体育世界,2025,(07):31-34.

[5]胡皓杰,徐诗枧,徐雪芹.数字技术赋能体医融合高质量发展:作用机理、阻滞困境与推进路径[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5,43(04):89-96.

作者简介: 吴江(1992.12—),男,内蒙古包头人,毕业于沈阳体育学院,现任职于,讲师,研究方向:运动医学

项目基金:2024 年陕西省体育局常规课题《关于数智赋能促进社区群众健康管理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