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对学生应用意识提升的实践探索
司娟
合肥市第五十五中学东校 安徽合肥 230011
一、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数学教学应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数学思维思考、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建模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它通过抽象数学关系、构建模型、求解验证来解决实际问题,初中开展建模教学对学生理解概念、培养应用意识意义重大。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存在 “重计算、轻应用” 倾向,学生虽掌握课本知识,却难以解决 “操场扩建成本核算”“家庭水电费优化” 等实际问题。因此,探索数学建模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应用意识,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师建模教学能力不足
一方面,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对 “数学建模” 的理解停留在 “应用题解题” 层面,将建模简化为 “套公式、算结果”,忽视了 “抽象建模 — 验证优化” 的核心过程;另一方面,教师缺乏实际建模经验,难以设计贴合学生生活的建模任务,导致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无法激发学生的应用兴趣。
(二)教学素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现有教材中的建模素材多偏向 “理想化场景”,如 “匀速行驶的汽车”“无损耗的商品买卖”,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家庭场景、社会热点关联度低。例如,在 “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中,多数例题仍以 “甲乙两人相向而行” 为主,而未结合 “学生社团活动经费分配”“校园义卖定价” 等学生可感知的场景,导致学生难以建立 “数学有用” 的认知。
(三)评价方式单一,忽视过程性成长
当前建模教学的评价多以 “最终模型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 为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在建模过程中的思维活动 —— 如是否能准确抽象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是否能主动调整不合理的模型、是否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难题。这种 “重结果、轻过程” 的评价方式,抑制了学生的探索热情,也无法全面反映应用意识的提升情况。
三、初中数学建模教学提升学生应用意识的实践策略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以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 为基础,结合七年级至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 “三阶六步” 建模教学模式,具体实践策略如下:
(一)第一阶段:素材开发 —— 选取 “生活化、层次性” 建模主题建模素材的选择是提升应用意识的前提,需遵循 “两个贴合” 原则:
1.贴合学生生活经验:从校园、家庭、社会三个维度挖掘素材。例如,在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学中,设计 “校园学生课间活动类型统计” 任务,让学生自主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绘制统计图,并分析 “如何优化课间活动安排”;在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中,结合 “家庭住房面积与装修预算” 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建模计算 “不同装修材料的性价比”。
2.贴合学生认知层次:根据七年级 “具象思维为主”、八年级 “抽象思维萌芽” 的特点,设计梯度化任务。七年级从 “单一变量” 模型入手,如 “文具购买中的折扣计算”;八年级逐步过渡到 “多变量” 模型,如 “小区停车位规划中的面积与成本平衡”,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积累建模经验。
(二)第二阶段:课堂实施 —— 构建 “问题驱动 — 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课堂教学采用 “六步流程”,引导学生完整经历建模过程,具体如下:
1.情境导入,提出问题:通过视频、实物或故事呈现实际问题,激发探究欲。例如,在 “一次函数” 建模教学中,播放 “校园超市不同品牌矿泉水的销量与定价” 视频,提出问题:“为什么 A 品牌定价 2 元时销量最高?能否通过数学模型预测不同定价下的销量?”
2.小组讨论,分析问题:将学生分为 4-6 人小组,讨论 “问题中的关键信息是什么”“需要解决的核心目标是什么”。以 “矿泉水销量” 问题为例,学生需明确 “定价与销量的关系” 是关键,核心目标是 “找到利润最高的定价”。
3.抽象建模,建立关系: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例如,通过分析数据,学生发现 “定价每降低 0.1 元,销量增加 10 瓶”,进而建立 “销量 Σ=Σ 初始销量 +10× (初始定价 - 实际定价)/0.1” 的函数关系。
4.求解模型,计算验证: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求解模型,如代入具体数值计算“定价 1.8 元时的销量与利润”,并通过实际数据验证模型是否合理。若模型与实际偏差较大(如未考虑 “定价过低导致成本高于收入”),则引导学生修正模型。
5.拓展应用,解决问题:将模型应用于新场景,如用 “销量 - 定价” 模型预测 “校园运动会期间的矿泉水备货量”,让学生体会建模的实用价值。
6.总结反思,提炼方法:小组分享建模过程中的收获与困难,教师总结 “从实际问题到数学模型的转化方法”,如 “找关键变量 — 列数量关系 — 验模型合理性”,帮助学生形成建模思维。
(三)第三阶段:评价优化 —— 实施 “过程 + 结果” 的多元评价为全面反映学生应用意识的提升,构建 “三维评价体系”:
1.过程性评价(占比 60% ):通过 “建模档案袋” 记录学生的表现,包括调查问卷设计稿、小组讨论记录、模型修正草稿等,重点评价 “是否能主动发现问题中的数学关系”“是否能与同伴合作解决建模困难”。
2.结果性评价(占比 30% ):从 “模型合理性”“计算准确性”“问题解决效果”三个维度评分。例如,在 “校园操场扩建” 建模任务中,若学生能准确计算 “扩建后的面积与土方量”,并提出 “节约成本的施工方案”,则视为优秀。
3.自我与同伴评价(占比 10% ):设计评价量表,让学生自评 “本次建模中我主动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同伴互评 “是否能帮助小组梳理建模思路”,培养学生的反思与合作意识。
四、实践成效与数据分析
为验证建模教学的效果,本文以某校七年级(2)班(45 人)为实验班级,开展为期一学期的建模教学实践,以七年级(3)班(45 人)为对照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前后分别进行 “数学应用意识测试” 与 “学习兴趣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应用意识测试成绩对比
测试内容包括 “实际问题抽象能力”“模型构建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三个维度,满分 100 分。实验前两班成绩无显著差异(实验班平均分 62.3 分,对照班 61.8 分);实验后,实验班平均分提升至 81.5 分,对照班提升至 68.2 分,其中 “模型构建能力” 维度差异最显著(实验班平均分 85.3 分,对照班 69.7分),表明建模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
(二)学习兴趣与应用认知变化
问卷调查显示,实验前仅 28.9% 的学生认为 “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实验后, 77.8% 的学生表示 “会主动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如 “计算家庭每月的电费节省方案”“规划周末出行路线的时间与费用”。此外,实验班学生参与 “校级数学建模竞赛” 的人数从 3 人增加至 15 人,且有 2 组作品获市级奖项。
五、结论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建立 “数学有用、数学可用” 的认知,推动从 “被动解题” 向 “主动应用” 的转变。实践证明,“生活化素材 + 问题驱动 + 多元评价” 的实践路径,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能有效解决当前建模教学中 “脱离实际、评价单一” 的问题。同时,教师的建模教学能力是关键,需通过专题培训、案例研讨等方式,提升教师设计建模任务、引导学生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和恒环.加强初中数学建模教学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J].教育实践与研究(B), 2009(08):49-50.DOI:10.3969/j.issn.1009-010X.2009.16.026.
[2] 陈庆宏.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应用路径探究[J].教师,2025(2):71-73.
[3] 马明月,王媛.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J].计算机应用文摘, 2025, 41(13):13-14,17.
[4] 曾锋.数学建模视角下高中数学教学创新路径[J].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