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校准中不确定度评估方法探讨
李欣 熊娜
淄博市检验检测计量研究总院 山东省淄博市 255000
引言
计量校准是确保测量仪器准确性和量值统一性的核心手段,在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医疗卫生等众多领域发挥着基础性支撑作用。而测量不确定度作为衡量测量结果质量的关键指标,能够客观反映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和分散性。准确评估计量校准中的不确定度,不仅有助于判断测量结果是否满足预期要求,还能为测量方法的改进、测量设备的优化提供重要依据。因此,深入探讨计量校准中的不确定度评估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1.1 不确定度的定义
测量不确定度是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它反映了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对测量结果不能确定的程度。简单来说,不确定度越小,说明测量结果越精确、可靠;反之,不确定度越大,测量结果的可信度越低。例如,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如果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较大,那么这个测量结果在实际应用中的参考价值就会受到限制。
1.2 不确定度的分类
不确定度通常分为 A 类不确定度和 B 类不确定度。A 类不确定度是基于统计方法进行评定的,它通过对一系列重复测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实验标准偏差来表征测量结果的分散性。B 类不确定度则是采用非统计方法进行评定,它依据经验、资料、仪器性能指标等信息来估计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同样用标准偏差来表示。在实际的计量校准中,总不确定度一般由 A 类不确定度和 B 类不确定度合成得到。
2.常用的不确定度评估方法
2.1A 类评定方法
A 类评定主要依赖于对测量结果的重复观测和统计分析。其核心原理是,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对被测量进行多次独立重复测量,通过分析测量数据的分布情况来评估不确定度。A 类评定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由于它是基于实际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能够真实反映测量过程中的随机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而且,只要测量条件保持不变,重复进行测量和评定,得到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例如,在使用游标卡尺测量零件尺寸时,多次测量同一零件,每次测量结果可能会有微小差异,通过对这些差异进行统计分析,就可以得到 A 类不确定度。适用于测量过程中随机误差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当测量过程相对稳定,且能够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时,A 类评定能够准确地评估出测量结果的分散性。比如,在实验室中对标准物质进行多次测量以确定其某种物理性质时,A 类评定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2.2B 类评定方法
B 类评定是基于除重复观测之外的其他信息来评估不确定度。它综合考虑了各种可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如仪器设备的准确度等级、最大允许误差、校准证书给出的不确定度、环境条件的影响等。B 类评定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经验性。它需要评估人员根据相关的资料和经验,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合理估计和判断。例如,在评估一台电子天平的不确定度时,需要参考其校准证书上的准确度等级和最大允许误差等信息,并结合实际使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由于不同评估人员对信息的理解和判断可能存在差异,因此 B 类评定的结果可能会受到一定的人为因素影响。适用于无法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或随机误差不是主要影响因素的情况。例如,在对一些大型、精密且难以重复拆装和测量的设备进行校准时,B 类评定就成为评估不确定度的重要方法。另外,当测量过程中存在一些已知的系统误差来源时,也可以通过 B 类评定来考虑这些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2.3 两种评定方法的结合
在实际的计量校准中,A 类评定和 B 类评定往往是相互补充、共同使用的。因为测量过程中的误差来源通常是多方面的,既有随机误差,也有系统误差。A类评定可以有效地评估随机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而 B 类评定则能够考虑系统误差和其他非统计因素的影响。通过将 A 类不确定度和 B 类不确定度进行合成,可以得到更全面、准确的测量不确定度评估结果。例如,在对温度计进行校准时,一方面可以通过多次重复测量来评估随机误差对应的 A 类不确定度,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温度计的准确度等级、环境温度波动等因素评估 B 类不确定度,最后将两者合成得到总不确定度。
3.不确定度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不确定度来源识别不全面
在计量校准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不确定度来源未被识别。例如,环境因素中的微小振动、电磁干扰等,可能会对某些精密测量仪器的测量结果产生影响,但在评估不确定度时往往容易被忽略。此外,测量人员的操作习惯、测量方法的选择等也可能引入不确定度,如果这些因素没有被充分考虑,就会导致不确定度评估结果不准确。
3.2 信息获取不准确或不完整
B 类评定依赖于大量的相关信息,如仪器设备的性能指标、校准证书等。如果这些信息获取不准确或不完整,就会影响 B 类不确定度的评估。例如,校准证书上的数据可能存在误差或遗漏,或者对仪器设备性能指标的理解存在偏差,都会导致 B 类不确定度的评估结果出现偏差。
3.3 评定方法选择不当
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存在评定方法选择不当的问题。例如,对于一些测量过程,本应采用 A 类评定和 B 类评定相结合的方法,但由于评估人员对评定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只采用了其中一种方法进行评估,从而导致不确定度评估结果不能真实反映测量结果的分散性。
4.改进不确定度评估的策略
4.1 全面识别不确定度来源
为了提高不确定度评估的准确性,需要全面、细致地识别测量过程中的不确定度来源。可以通过建立不确定度来源清单的方式,对可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梳理。同时,加强对测量过程的分析和研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人员因素、方法因素等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确保不确定度来源识别全面。
4.2 确保信息获取准确完整
在获取用于 B 类评定的相关信息时,要选择权威、可靠的来源。对于校准证书等重要文件,要仔细核对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加强对仪器设备性能指标的研究和理解,确保对相关信息的应用准确无误。此外,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实验室或专业机构进行交流和合作,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和经验。
4.3 合理选择评定方法
评估人员要深入理解 A 类评定和 B 类评定的原理、特点和适用场景,根据实际的测量过程和不确定度来源,合理选择评定方法。对于复杂的测量过程,应采用 A 类评定和 B 类评定相结合的方法,确保不确定度评估结果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测量结果的分散性。同时,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评定方法和技术,提高不确定度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确定度评估是计量校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准确评估不确定度对于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详细分析了常用的不确定度评估方法及其特点,探讨了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在实际的计量校准工作中,应充分认识到不确定度评估的重要性,不断优化评估方法和流程,提高评估人员的专业素质,以确保不确定度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各领域的测量活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杰恩斯·吉应汉.计量器具校准与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方法研究[J].中国图片(中英文),2024(25):200-201.
[2]王博文,杨远超,杨莹,等.基于蒙特卡洛法的活塞有效面积不确定度评定[J].计量科学与技术,2024,68(7):63-71,9.
[3]曹瑞林.浅谈检测/校准实验室测量仪器计量结果的有效性确认[J].轻工标准与质量,2021(6):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