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绿色制造背景下机械加工工艺的低碳优化策略

作者

俞珍源

身份证号:622323********4426 838100

1 机械加工工艺的低碳优化路径

1.1 机械加工碳排放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碳排放控制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机械加工是制造业核心工艺,其能耗与碳排放直接影响制造体系绿色化进程。当前制造业年产生废弃物约 62 亿吨,机械加工环节贡献了相当比例的碳排放。

机械加工碳排放主要源于设备能耗、加工工艺选择、材料流转三个关键环节。设备端,传统数控机床在待机、加工、辅助操作阶段耗电显著,主轴驱动与冷却循环系统能耗占比高;工艺端,粗加工因切削参数不当、路径冗余,与热处理工序均呈高碳排放,推高单位产品碳强度。

材料选择与废料处理的隐含碳排放不容忽视。原材料碳足迹沿加工链传递放大,废料率直接影响材料利用效率与整体碳强度。生命周期评价显示,加工阶段碳排放总量占比虽小,但优化潜力大,通过工艺调整与技术升级可实现 15-25% 的减排。

当前机械加工碳排放呈工序差异化、时间动态性、技术敏感性特征,不同工序碳强度相差数倍,精加工单位碳排放低于粗加工,这为低碳技术应用与优化策略制定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2 低碳加工技术与方法

在机械加工碳排放现状分析基础上,构建系统性低碳加工技术体系是实现绿色制造的关键。当前该技术围绕精密加工、微量润滑、高效切削展开:精密加工靠提升精度减少后续工序降能耗,微量润滑减少润滑剂用量并改善环境,高效切削通过优化参数与刀具结构,实现效率与能耗双重优化。

绿色高效切削专家系统为工艺参数智能匹配提供新方案。该系统基于机器学习算法与工艺知识库,能根据工件材料、加工要求及设备特性,自动生成最优切削参数组合,达成能耗最小化目标。工艺绿色度评价方法通过整合资源消耗、环境影响、加工质量等多维度属性,构建技术适用性评估矩阵,为不同加工场景的技术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微量润滑技术的系统集成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协同效应显著:优化喷嘴设计实现润滑剂精准投送,用量仅为传统湿切削的 1-5% ;选用含植物基础油与环保添加剂的配方,既提升润滑性能,又减少环境负面影响。实践表明,该技术可延长刀具寿命 20-30% ,还能显著改善工件表面质量,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统一,为机械加工工艺全面绿色转型奠定技术基础。

2 绿色制造背景下机械加工工艺优化策略

2.1 加工工艺参数优化

机械加工工艺参数优化是低碳制造核心路径,通过精准控制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等关键参数,可显著降低加工能耗与碳排放。其本质是寻找加工效率与能耗的最佳平衡点:切削速度过高会加剧刀具磨损、激增功率消耗,过低则延长加工时间、增加总能耗。研究通过建立切削力与功率消耗的数学模型(总功率、切削力、切削速度、空载功率),能量化参数调整对能耗的直接影响。

多目标优化模型需兼顾加工效率、表面质量、能耗,建立对应最小化加工时间、表面粗糙度、能耗的目标函数。面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数控加工参数优化框架,引入柔性约束条件,可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实现不同批次产品参数自适应调整,还采用遗传算法与粒子群算法结合的混合策略,解决传统单一算法在复杂约束下易陷局部最优的问题。

工艺路线压缩策略通过工序集成、辅助时间缩减,降低非切削环节能耗占比。传统工艺中,装夹、换刀、测量等辅助操作占总加工时间 30-40% ,能耗多来自设备空转待机。优化加工路径规划,采用最短路径算法与动态规划方法,可减少刀具移动距离和换刀次数,降低辅助时间能耗;工序集成将多简单工序合并为复合操作,缩短加工周期,也为设备系统能效提升创造条件。

2.2 设备与能源系统改进

高效节能设备选型与改造是机械加工低碳优化核心。现代数控机床集成先进伺服驱动与高精度主轴技术,保障加工精度的同时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引入智能制造装备优化刀具路径与切削参数,整体加工效率提升 20%-30% ,既减少机床空载时间,又通过精准工艺控制降低废品率,实现能耗与质量双重优化。

数控系统嵌入能效监控模块,实时采集主轴功率、进给负载等参数,建能耗诊断模型以快速识别预警异常能耗。自适应调节机制依加工任务复杂度动态调整设备状态,避免固定参数的能源浪费。纺纱设备数字化能效提升案例,为机械加工智能装备升级提供借鉴,尤其在多设备协同控制与参数优化上前景良好。

实施能源梯级利用构建循环经济模式:加工中心高负荷运行产生的余热,经热交换系统回收调节后供恒温车间供暖,形成“加工-供热”能源循环,减少传统供暖能耗并优化厂内能源配置。全生命周期分析显示,余热回收系统投资回收期 3-5 年,长期运行可减碳 15% 以上,为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基。

3 绿色机械加工的实践路径与保障机制

3.1 低碳加工技术实施方案

绿色机械加工低碳技术实施需构建系统性分阶段导入路线图。传统机床改造阶段,优先对高能耗设备做节能升级,通过主轴变频调速、伺服驱动系统优化等降基础能耗;新型智能装备迭代阶段,引入数控机床、复合加工中心等先进设备,实现加工工艺集约化与高效化。两阶段衔接需兼顾生产连续性,以逐步替换方式确保产能平稳过渡。

技术实施框架要建立涵盖设备、工艺、管理的三级控制节点体系。设备层面含机床能效监测、刀具磨损检测、冷却系统优化等关键参数;工艺层面需设切削参数自适应调节、加工路径优化、材料去除率控制等节点;管理层面应构建生产调度优化、质量控制反馈、维护保养计划等管控机制。各级节点通过数据接口互通信息,形成闭环控制体系。

碳效监测反馈机制依托物联网平台,实现加工过程碳排放实时追踪。在关键设备部署智能传感器,采集电力消耗、材料损耗、废料产生等数据,结合碳排放因子计算模型,精确量化单件产品碳足迹。监测系统具备异常预警功能,碳排放指标超预设阈值时,自动触发工艺参数调整,确保加工始终处于最优碳效区间。这种动态优化机制,为后续政策支持与组织保障措施落地创造技术条件。

3.2 政策支持与组织保障

绿色机械加工低碳转型需完善政策体系支撑。政府层面应建涵盖财税激励、技术标准、环保约束的综合框架,通过设绿色制造专项资金、实施低碳研发税收减免、定严格碳排放标准,引导企业主动转型;企业需建环境管理体系与碳排放监测机制,将绿色理念融入生产全流程;科研机构应加强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为产业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是低碳技术产业化关键。通过建技术创新联盟、共建研发中心、设产业化基金,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风险共担。航天科技集团绿色工厂跨部门协作经验显示,标准化管理流程与完善激励机制可促各主体深度合作。建议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设绩效评价与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协同创新可持续。

绿色供应链碳责任分摊模型对产业链整体减排意义重大。通过建上下游企业碳足迹追溯体系,实现碳排放数据透明可追溯;制定差异化分摊标准,依企业供应链位置、技术水平、减排潜力定减排义务;建碳积分交易机制与绿色采购标准,形成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推动供应链各环节共担减排责任,构建低碳制造生态圈。

参考文献

[1]武煜航.面向绿色制造的数控加工工艺参数多目标优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22.

[2]张华.绿色高效切削加工工艺优化及其智能专家系统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