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漫画叙事视角下的唐山皮影艺术传播研究

作者

王子烨

北京印刷学院 102600

引言

在数字化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民间艺术正面临传承困境。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皮影戏以独特的造型、音乐与叙事方式,曾在民间广受欢迎。然而,随着电影、电视、电子游戏等现代娱乐方式的兴起,皮影戏逐渐淡出大众视野。如何以新的传播方式激活非遗艺术,是当前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唐山皮影为例,尝试通过漫画这一当代艺术形式探索其传播路径,旨在丰富非遗传播研究的案例,并回应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

1 文献综述

唐山皮影与中国皮影研究进展 关于唐山皮影的学术研究主要聚焦于艺人谱系、造型语言与工艺特征,以及传承机制与当代转化路径。仲秀林以人物史料梳理张绳武等代表性艺人的艺事轨迹,确立了唐山流派在华北皮影谱系中的地位;王嘉睿、杨光从艺术发展与创新视角讨论唐山皮影在题材、表演与产业化方面的可能;何怡露、赵文敏与周天文分别从“地域造型因子”与“装饰语言”入手,提炼唐山皮影在形制、纹样与色彩方面的地方性特征。总体看,既有成果为本文提供了人物与工艺层面的扎实基础,但对“如何以新媒介重构传统艺术的叙事与受众关系”的系统讨论仍相对不足。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在唐山及周边地区走访皮影艺人、博物馆及民间收藏,收集口述史料与视觉资料;

(2)文献研究:检索国内外关于皮影艺术、非遗传播与漫画叙事的相关文献;

(3)实践创作:以漫画《影匠状元之张绳武》为案例,通过创作实践检验漫画作为非遗传播媒介的可行性。

3 案例分析:漫画《影匠状元之张绳武》

3.1 研究对象与历史语境

研究对象与历史语境 本案例以近代唐山最具影响力的皮影艺人张绳武为原型(“皮影大王”“影匠状元”),聚焦其启蒙—习艺—登台三阶段的成长路径。叙事时间置于民国早期,场景选取滦州城乡空间(院落、村场、庙会与戏台背后的幕后空间),以期在地方性语境中呈现技艺与日常生活的相互嵌入。

3.2 资料采集与可信度控制

创作素材来源包括:博物馆展陈(器物、影人、台本)、地方口述史、县区文化单位留存档案与网络资料。为提高史实可信度,采取三点控制:其一,交叉印证——将口述细节与馆藏影人造型、演出器具进行比对;其二,时空核查——以民国时期服饰、居住形态(炕)作为场景依据;其三,来源标注——在分镜脚本阶段为关键物象记录来源,避免后期误配与时代错置。

3.3 叙事结构与分镜设计

漫画以张绳武的学艺经历为主线,涵盖初识皮影、学习技艺、首次登台等关键情节。叙事方式采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相结合,使读者既能感知艺人心理,又能宏观理解其成长脉络。故事情节包括:童年张绳武偷看皮影戏、捡到残缺影件后尝试制作、目睹艺人幕后时的震撼、拜师学艺、四艺并修、侧台彩排时的紧张准备以及登台演出。每个跨页设计注重视角切换:用全景展现时代风貌,近景捕捉手部特写,特写强化技艺细节。例如在"刻刀练习"场景中,通过三连分镜呈现"下刀偏差—调整角度—精准雕刻"的动态过程。

3.4 视角与镜头语言

采用第三人称推进事件、第一人称呈现心理与手部技法细节的“混合聚焦”策略。镜头类型以“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节拍调度推进信息密度;关键技法(刻刀、上色、上桦、绑杆)采用第一人称特写以强化临场感。转场上,运用光源连续性(油灯)作为“隐形剪辑点”,在场景转换中保持时间与空间连贯。

3.5 色彩光影与材质

作品意境产生重大影响的要素之一就是色彩,这部作品是对中华传统的描绘与介绍,由于传统包含了对过去时间和空间的记忆,因此颜色的使用应该反映当时时代的特征,用色上略有淡棕和淡黄。

人物服饰参照民国早期样式,结合地域季节差异做轻量化调整;生活器物(炕、土炕沿、木箱)与戏台器具(灯架、锣鼓、弦乐)按功能出场,避免“象征性堆砌”。为提升可读性,关键影人轮廓在上色后以楷笔复线,边缘“内紧外松”,使人物跳出背景。

3.6 文字系统与版式设计

文本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旁白推进叙事节奏,对话气泡塑造人物关系,拟声词强化节奏感知。特别设计直角旁白框与圆角对话框形成视觉区分,拟声字采用动态排版(如"锵"字沿锣鼓轨迹排列)。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唐山皮影题材漫画的创作实践为切入点,探讨了漫画在非遗传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表明,漫画以其独特的图文结合和叙事灵活性,不仅能够承载皮影艺人的个人故事,还能通过视觉化手段强化受众的理解与情感共鸣,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非遗传播的方式,也为传统艺术与新媒介的结合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参考。

进一步来看,漫画叙事能够降低理解门槛,拉近传统艺术与年轻一代受众之间的距离,促进文化认同的生成。同时,本研究也揭示了漫画在细节还原、历史真实性与艺术表现力之间的平衡问题,这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发挥新媒介的优势,将是持续探索的课题。

当然,本文的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其一,创作样本数量有限,缺乏大规模读者反馈数据;其二,传播效果尚未在长期实践中进行验证。

综上所述,本文所呈现的案例不仅是对唐山皮影艺术的一次当代化表达尝试,更是对非遗传播多元路径的实践探索。通过漫画这一载体,传统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其文化价值也在新的叙事语境中得以延续与扩展。

参考文献:

[1] 仲秀林. 唐山皮影艺人:张绳武[J]. 世纪桥, 2011(05): 35-36.

[2] 王嘉睿, 杨光. 试论唐山皮影戏艺术与发展创新[J]. 对联, 2022, 28(08): 17-19.

[3] 刘玉莲. 唐山皮影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4] 周天文. 唐山皮影的装饰语言艺术研究[D]. 齐鲁工业大学, 2019.

[5] 王磊. 浅析唐山皮影的造型特点[D]. 河北科技大学, 2015.

[6] 蔡芳芳. 唐山皮影人物造型及装饰语言研究[D]. 华北理工大学, 2015.

作者简介:王子烨,2001 年 11 月 12 日,男,汉,研究生,学生,研究方向:插图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