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李蕾
辽宁省锦州凌海市余积镇余积小学 121202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的到来,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逐渐摆脱 “字词讲解+段落划分+中心概括” 的传统模式,但仍存在学生被动接受、思维深度不足、阅读迁移能力薄弱等问题,难以满足核心素养对 “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的培养要求。深度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主动探究、深度思考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应用,为破解当前阅读教学困境提供了新视角。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结合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特点,探索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助力学生提升阅读品质,实现全面发展。
二、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深度学习的价值
2.1 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存问题
当前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浅层化” 现象较为突出:部分教师过度依赖教材与教参,教学流程固化为 “逐句分析 + 标准答案灌输”,忽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课堂提问多聚焦 “是什么” 的事实性问题,缺乏 “为什么”“怎么办” 的高阶思维引导;阅读训练以机械刷题为主,学生难以将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拓展与生活实践中,导致阅读兴趣衰减、核心素养发展受限。
2.2 深度学习对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的适配性
小学高段(4-6 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具备一定的文本理解能力与自主探究意识,这为深度学习的开展提供了认知基础。语文阅读的本质是 “读者与文本、作者、自我对话” 的过程,而深度学习强调 “主动建构、深度思考、迁移应用”,与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高度契合—通过深度学习,学生能超越对文本表层信息的识记,深入挖掘文本的情感内涵、逻辑结构与文化价值,在批判性阅读与创造性表达中提升思维能力与语言素养,实现阅读能力的质的飞跃。
2.3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基于深度学习理念,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需重构三维目标:在知识与技能层面,引导学生掌握 “概括、赏析、质疑、评价” 等高阶阅读方法,能精准理解不同体裁文本的特点;在过程与方法层面,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形成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阅读思维闭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通过深度文本对话,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认同、涵养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 “以读育人” 的教学目标。
三、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
3.1 创设真实情境,激发深度阅读动机
真实情境是触发深度学习的起点。教师可结合文本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相关的情境,如 “文本角色体验情境”“生活问题关联情境”“跨学科融合情境” 等。例如,教学《草虫的村落》时,可利用多媒体呈现微观世界的画面,让学生以 “昆虫观察员” 的身份走进文本,在 “发现村落秘密” 的任务驱动下,主动探究作者运用的拟人手法与情感表达;教学《伯牙鼓琴》时,可结合音乐学科,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引导学生在听觉体验中感受 “知音文化” 的内涵,激发深入解读文本的兴趣,让阅读从 “被动接受” 变为 “主动探索”。
3.2 设计问题链,引导深度思维发展
问题链是推动学生思维向深度进阶的关键工具。教师需围绕文本核心价值,设计“递进式问题链”,从 “表层感知 — 深层理解 — 批判性评价 — 迁移应用” 逐步深入。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可设计问题链:“圆明园曾经有哪些辉煌的景观?(表层感知)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圆明园的辉煌?(深层理解)‘毁灭’不仅是建筑的消失,还意味着什么?(批判性评价)结合当下,我们该如何守护文化遗产?
(迁移应用)”。
3.3 开展项目式学习,促进阅读能力迁移
项目式学习(PBL)以 “真实项目” 为载体,能实现阅读能力的深度迁移。教师可根据单元主题或文本特点,设计具有实践性、探究性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深化阅读理解、应用阅读方法。例如,围绕 “民间故事” 单元,可设计 “民间故事传承人” 项目:学生分组选择一篇民间故事,通过 “深度研读文本(梳理情节、分析人物)— 改编故事剧本(语言运用)—制作故事绘本 / 录制讲解视频(创意表达)— 班级展示交流(评价反思)” 的流程,将阅读能力转化为创作能力与表达能力,实现 “读—思—创” 的有机融合,让深度学习真正落地。
四、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的保障措施
4.1 提升教师的深度学习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是深度学习的引导者,其教学设计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学校需通过 “专题培训+校本教研
名师引领” 的方式,帮助教师系统掌握深度学习理论,提升情境创设、问题设计、项目开发的能力;教师自身也需加强学习,深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分析学生认知特点,打破 “教参依赖”,根据文本特点与学生需求灵活设计教学方案,为深度学习的开展提供专业支撑。
4.2 构建多元化的深度学习评价体系
传统 “纸笔测试” 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深度学习成果,需构建 “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 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可通过 “阅读档案袋” 记录学生的阅读笔记、问题清单、项目成果等,反映其阅读思维的发展过程;终结性评价可采用 “情境化测试+口头表达 + 创意作品” 等形式,如让学生围绕文本主题撰写演讲稿、设计手抄报,全面考察其阅读理解、迁移应用与创造性表达能力,评价结果需兼顾 “知识掌握” 与 “素养发展”,发挥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
4.3 搭建家校协同的阅读支持平台
深度学习的开展需要家庭的协同配合。教师可通过 “家长课堂” 向家长普及深度学习理念,指导家长开展家庭亲子阅读,如与孩子共同制定阅读计划、围绕文本展开讨论、鼓励孩子分享阅读感悟;同时,利用班级群、线上阅读平台等,分享优质阅读资源,组织 “家庭阅读打卡”“亲子阅读成果展示” 等活动,形成 “学校引导—家庭支持” 的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营造持续、深度的阅读氛围。
五、结论
深度学习为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是破解当前教学 “浅层化”困境、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真实情境创设、递进式问题链设计、项目式学习开展,引导学生实现从 “浅层阅读”到 “深度学习” 的转变;同时,通过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优化评价体系、搭建家校协同平台,为深度学习的落地提供保障。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深度学习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路径,如利用 AI 技术精准推送个性化阅读资源、开展线上协作阅读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 秋 英 . 数 智 驱 动 下 小 学 语 文 深 度 学 习 的 创 新 路 径 [N]. 陕 西 科 技报,2025-07-18(008)
[2]尹彩虹.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预-探-用-创”教学实践策略[N].河北经济日报,2025-05-09(010)
[3]冯守庄.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探究[N].山西科技报,2023-06-29(A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