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建构与教学策略
李显松
湖南省会同县青朗侗族苗族乡朗江学校 418308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教学氛围枯燥、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等问题。部分教师固守传统理念,未采用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吸收知识,影响学习效率。新课程改革强调尊重学生意愿,将学生视为课堂主人。在此背景下,生活化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能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深挖教材生活元素,激发学生学科兴趣
教材作为教学的关键依据,在小学数学领域的教材中蕴含了大量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元素,教师需要全方位、深层次地研读教材,从中挖掘出其中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并且把这些内容融入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借助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将原本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转换为生动鲜活、易于理解的形式,从而大大降低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枯燥感。当学生察觉到数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他们理解和接受数学知识的难度会显著降低,进而极大地激发起对数学这门学科的热情和兴趣。另外教师也可以把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用更为活泼有趣的形式展现教材中和生活相关的元素,对课堂教学的氛围予以优化,改变数学学科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把学校周边的地图展示出来,从地图中圈出从学校到诸如附近公园、超市之类地点的具体距离,并且告知学生,这些距离往往运用千米作为计量单位。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播放一段记录小朋友骑自行车外出的视频,每当小朋友骑行过一段距离,就同步显示出对应的千米数值,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同回忆在体育课上绕操场跑步的情景,假设操场一圈的长度为400 米,那么跑两圈再加上半圈其总长度便是 1000 米,而1000 米恰好等同于 1 千米。如此一来,学生可以在熟悉的情境当中感受千米这一概念,进而领会到数学其实就在身边,兴趣自然就提起来了。
二、巧设教学情境模式,降低学科学习难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大多依靠生活场景来呈现,如果精心设计出契合实际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就可以让学生融入生活体验当中,从而减轻学生对于数学 畏惧情绪。 教师在着手设计教学情境之前需要深入、细致地剖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 解他们真实的 所设计的情境是合乎情理的[1]。在进行情境设计时,应当重点留意学生的感受以及他们给出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情境予以优化。恰当合理的教学情境可以把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具体可感的生活方面的问题,助力学生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去理解以及掌握知识内容,进而降低学习数学这一学科的难度。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文具店购物”的具体情境,把教室的一角精心布置成为一家文具店,在这个模拟的文具店中,整齐地摆放着各式各样标有明确价格的文具商品,如铅笔,每一支的价格设定为 0.8 元;橡皮,每一块的售价为 0.5 元;笔记本,则 2.3 元一本。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扮演顾客与收银员这两个角色,让学生挑选并购买自己实际需要的文具产品。在有同学购入一支铅笔以及一块橡皮之后,教师引领大家思考总共花费的金额,进而列出算式 0.8+ 0.5 ,凭借真实的购物感受,学生可以直观且清晰地领会小数加法所蕴含的意义,便捷且高效地掌握计算的办法,减小学习难度,锻炼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三、引入生活教学实物,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由于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相对不足,若要让他们仅凭自身想象去理解教学内容,往往存在一定难度。此时,引入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实物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这些实物可以让学生产生亲切熟悉之感,促使他们更好地接纳教学内容,提升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借助实物开展教学,可使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及原理变得形象且易感知,这有助于学生更为高效地掌握知识[2]。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可以更深层次地领会数学知识的内在本质及其应用方式,除此之外,引入生活中的教学实物还能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让课堂变得更具趣味性与吸引力。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全身心投入数学学习。但教师在使用实物教学时,应注意适度,不能过度依赖实物,要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时,教师可以把生活里面一些较为常见的商品拿出来,如糖果、小零食等,并且给它们标注上价格。如一包糖果的售价是 12.5 元,而这包糖果里面装 5 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想要算出每一颗糖果的价格,应该采用何种方式去计算。学生可以先仔细地观察糖果以及价格标签,接着试着借助手中的纸笔来开展计算活动。随后教师引领学生运用小数除法的方式去解决此问题,也就是 12. 5÷5 。借助实际动手操作以及对实物的仔细观察,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领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进而提升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让课堂充满趣味。
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之下,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是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深挖教材生活元素、巧设教学情境模式以及引入生活教学实物等策略,可以切实地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和充实课堂内容。然而,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教师仍要持续地开展探索并进行改进,按照学生的实际状况灵活地运用这些策略,从而达成数学教学和生活的深度融合,使得学生在生活中领略到数学所具有的魅力,提高数学方面的素养以及综合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筑牢坚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樊虹宏,田婧瑜.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15):104-106
[2]覃光荣.“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探索[J].考试周刊,2024,(23):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