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城市轨道交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作者

王亮

身份证号:12022219930225221X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轨道交通凭借大运量、高效率的特点,成为缓解交通拥堵的核心力量。然而,其建设与运营衍生出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施工期的生态破坏、运营期的噪声污染与能源高消耗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城市生态平衡,也制约着轨道交通自身的长远发展。探索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对推动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轨道交通环境保护现状与问题

1.1 生态环境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大规模土地开发,显著改变城市生态格局。线路铺设与站点建设直接侵占大量绿地,破坏原有植被群落,导致城市绿化覆盖率下降,生态连通性受损。施工期间,土方开挖作业破坏土壤结构,渣土运输过程中若防护不当,极易造成渣土散落、泄漏,引发水土流失与土壤污染,影响周边土地生产力。进入运营期,车辆段、停车场等设施如同生态屏障,分割城市生物栖息地,阻碍生物迁徙与基因交流,威胁物种多样性。

1.2 声环境与振动污染

列车运行时,轮轨摩擦产生高频尖锐噪声,车辆动力系统运转引发低频轰鸣,二者叠加严重干扰周边居民正常生活。高架线路因缺乏有效遮挡,噪声向四周无阻碍扩散,影响范围广;地面线路则受路基结构传声影响,近距离区域噪声污染突出。与此同时,列车运行产生的振动通过轨道、路基传递至沿线建筑物,长期持续的振动作用可能导致建筑物结构出现裂缝、变形,威胁结构安全,也使居民居住舒适度大幅降低。

1.3 电磁环境与能源消耗

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高压输电线路、变电站,以及信号设备的电磁发射装置,持续向周边空间辐射电磁能量,干扰附近电子设备正常运行,影响通信系统信号传输质量,尤其是对医院精密仪器、通信基站等敏感设施构成潜在威胁。在能源消耗方面,列车牵引系统频繁启动、制动,车站机电设备如照明、空调、电梯长时间运行,导致能源需求居高不下。目前,轨道交通能源结构仍以传统化石能源转化的电能为主,清洁能源占比偏低,不仅加剧碳排放,也增加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二、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策略

2.1 工程技术优化策略

在降噪减振方面,低噪车轮通过特殊的轮辋结构设计与材料应用,有效降低轮轨摩擦噪声;弹性轨道采用弹性扣件、浮置板道床,缓冲列车运行振动,减少噪声与振动传播。新能源车辆如氢能源列车、纯电动列车的应用,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再生制动技术可将列车制动能量回收转化为电能,实现能源循环利用。线路规划阶段,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生态评估模型,科学规划选线方案,避让生态敏感区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新型环保材料如可降解塑料、再生混凝土在车站建设与车辆制造中的应用,既能满足工程性能需求,又能降低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

2.2 运营管理创新策略

智能调度系统基于实时客流数据与列车运行状态,动态优化列车发车频率、运行速度与停站时间,减少列车空驶与频繁加减速,降低能源浪费。列车轻量化设计通过采用高强度轻质材料,减轻车辆自重,降低牵引能耗;高效机电设备如变频空调、LED 照明的应用,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在绿色运营管理上,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对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等进行分类收集与处置;建立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将车站污水净化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冲洗厕所等,实现水资源节约。构建环境监测体系,在沿线关键区域布设噪声、振动、电磁等监测设备,实时掌握环境影响动态,及时调整运营策略,确保环境影响可控。

2.3 政策保障与公众参与

完善轨道交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明确建设、运营各环节的环保要求与责任,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研发与应用绿色技术,对采用低噪设备、新能源车辆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降低企业环保投入成本。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项目规划阶段就对其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估,提出预防与减缓措施,从源头控制环境问题产生。开展多样化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如社区讲座、线上科普,提升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公众通过热线、网络平台等渠道参与环境监督,形成政府监管、企业履责、公众参与的环保共治格局。

三、城市轨道交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趋势

3.1 技术创新方向

未来,智能降噪技术将融合人工智能与声学原理,实现噪声源自动识别与自适应降噪;振动主动控制技术通过传感器实时感知振动信号,主动施加反向力抵消振动,大幅提升降噪减振效果。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将在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中得到大规模应用,通过在车站屋顶、车辆段场地建设分布式发电设施,实现部分能源自给自足。基于大数据与物联网的环境监测与智能管理系统,能够整合多源环境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与预测,为环保决策提供精准支持。

3.2 管理模式变革

建立 “绿色轨道交通” 认证体系,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等维度设定认证标准,激励企业提升环保水平,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构建多部门协同管理机制,打破环境、交通、规划等部门间的壁垒,实现信息共享与决策协同,统筹解决轨道交通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引入环境成本核算制度,将生态破坏修复成本、噪声治理成本、碳排放成本等纳入运营成本核算,促使企业在决策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推广公众参与式管理模式,搭建线上线下互动平台,广泛吸纳公众对线路规划、降噪措施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使轨道交通环保措施更贴合公众需求。

3.3 未来发展愿景

城市轨道交通将与城市生态系统深度融合,线路规划充分考虑生态廊道连接,车站周边打造绿色生态空间,构建 “轨道 + 生态” 的绿色交通网络。实现全生命周期低碳化,从建设阶段的绿色施工、运营阶段的低碳运行,到退役阶段的环保处置,全方位减少环境影响。推动轨道交通与共享单车、电动公交等绿色交通方式无缝衔接、协同发展,形成多层次、一体化的综合绿色交通体系。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实现轨道交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城市绿色发展、居民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实保障,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四、结论

城市轨道交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全面分析现存环境问题,实施工程技术优化、运营管理创新与政策保障等策略,并顺应技术创新与管理变革趋势,能够有效解决轨道交通发展中的环境矛盾。未来,随着各方协同努力,城市轨道交通有望实现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在城市交通体系中发挥更大的绿色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剑梅,雷志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风险及应对措施探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25,45(02):97-101.

[2]侯玉静.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23.

[3]蓝清洪.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绿色施工中的环境保护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0,5(20):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