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双层连续宫下段缝合在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

吴红展

浦江县人民医院产科

中图分类号:R719.8

随着剖宫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针对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术中的挑战,医学界不断探索更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1]。特别是在再次剖宫产术中,如何有效减少出血、避免子宫破裂,并保障母婴安全,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2]。近年来,子宫下段缝合技术应运而生,为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术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该技术通过优化缝合方式和技巧,旨在加强子宫下段的强度和收缩力,从而有效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降低手术风险[3]。本研究旨在探讨改良新式子宫下段缝合在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 2023 年1 月至2025 年7 月浦江县人民医院行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术的共计 600 例产妇,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0 例)和观察组(300 例),观察组年龄23~48 岁,平均(33.18±3.36)岁,孕周36~41周,平均(38.34±1.42)周,体重 60~85kg,平均(70.87±6.63)kg,两次剖宫产的距离时间为 1.5~10.1 年,平均(6.91±1.03)年;对照组年龄 24~47 岁,平均(32.89±3.42)岁,孕周 35~41 周,平均(37.33±1.39)周,体重 60~84kg,平均(70.87±6.51)kg,两次剖宫产的距离时间为 2~14.9 年,平均(6.99±1.06)年。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纳入标准:①有过剖宫产手术史,因妊娠需要再次进行剖宫产手术者;②产妇及其家属对手术方案有充分了解;③单胎妊娠;④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无血液系统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⑤产妇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经检查确诊为前置胎盘者; ② 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者;无法配合随访者。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间断缝合术,操作方法如下:切口顶端采用“8”字缝合,随后对子宫肌层进行间断加连续缝合,关腹后,依次对腹直肌腱膜、前鞘运用连续缝合法进行缝合,实施全面止血操作;从切口一端向另一端选用可吸收线进行褥式缝合,在完成第一针缝合后,于顶端的皮下位置进行打结处理,打结次数为 2 次,之后开展皮内缝合,将针距控制在 1 cm,使线结埋置于皮下。手术结束后,在切口处放置沙袋并持续按压,直至术后 6h。

观察组接受改良新式子宫下段缝合术,操作方法如下:子宫下段切口两顶端"8"字缝合(强生可吸收线),子宫肌层双层连续缝合,针间距为1.5~2.0cm,缝合结束常规检查,观察缝合切口有没有渗血。常规关腹,连续缝合腹直肌腱鞘。心形美容缝合脂肪层,真皮层从切口一端向另一端选用可吸收线进行褥式皮内缝合。手术结束后,在切口处放置沙袋并持续按压,直至术后6h。

1.3 观察指标

①手术相关指标:手术相关指标具体包括手术时间、缝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 2 h、24 h、72 h 出血量。 ② 切口愈合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6.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例(%)]描述,组间比较行2 检验,等级资料行秩和检验,计量资

料以( 描述,组内比较行配对样本t 检验,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 检验,以 P<0.05 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缝合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 h、24 h、72 h 出血量更少(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x ±s)

3 讨论

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合理的缝合方法能够准确对合子宫肌层,使切口边缘紧密贴合,有利于子宫肌层的修复和再生。缝合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子宫切口的愈合和子宫的恢复,良好的缝合可以减少出血、降低感染风险,并促进子宫切口的快速愈合[4]。

本研究中,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 2 h、24 h、72 h 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改良新式子宫下段缝合术具备上述优势,是因其缝合特点决定,双层连续缝合配合,让整体缝合流程紧凑高效,极大缩短手术和缝合耗时。有效压迫血管减少出血,能在关键点位加固,进一步确保止血效果,因而术中出血显著减少,而术后因缝合稳固,子宫切口渗血得到良好控制,术后2h、24h、72h 出血量也随之减少。

综上所述,双层连续子宫下段缝合术有助于改善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术产妇手术相关指标和术中术后出血情况,促进术后恢复,同时提升切口美观度。

参考文献

[1]王琳,黄巧玲,于胜男.瘢痕子宫再剖宫产术后发生盆腹腔粘连相关因素探讨[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3,31(3):641-645.

[2]梁静,谢佩真.卡孕栓联合缩宫素预防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及对凝血指标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24,25(1):43-45,69.

[3] 张俊航. 改良埋没垂直褥式缝合在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4,24(4):114-117.

[4]shikawa P D N, Souza E G, Monteiro A A T, et al. Cesarean scar dehiscence in early puerperium and influence of barbed suture: tridimensional ultrasound evaluation in a randomized clinical study [J]. Acta Cir Bras, 2024, 39:e39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