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数智赋能高职公共英语阅读教学创新与实践

作者

刘晓燕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

引言

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明确要求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其公共英语课程不仅承担着语言传授的功能,更肩负着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任。然而,现实中的高职英语教学常陷入困境: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动机功利化、外在化;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中心、词汇语法讲解为主导,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和人文内涵探索不足;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和未来职业关联度不高,导致“学用分离”。

在此背景下,“数智赋能教育”成为破局的关键。它并非简单地将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而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重塑教学流程,优化教学环境,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范式,最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即源于个体内在兴趣、需求和成长愿望的持久动力。本文将以高职公共英语经典篇目《A Shoemaker》的教学为案例,详细剖析如何利用豆包、DeepSeek、XMind 等软件,实现数智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深度融合,为破解上述教学困境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1 教学背景与理论基础

1.1 教学对象与内容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为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存在阅读兴趣不高、深层思考能力偏弱的问题,但对新鲜事物和智能工具抱有浓厚兴趣。所选课文《A Shoemaker》出自约翰·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文笔优美,情感真挚,通过“我”与鞋匠盖斯勒先生的交往,生动刻画了一位视靴子为“艺术”、在工业化浪潮中坚守品质与诚信直至消亡的传统匠人形象。课文不仅语言知识点丰富,更蕴含着深刻的“工匠精神”这一思政元素,与高职教育强调“职业精神”“质量意识”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是开展课程思政的绝佳载体。

1.2 数智赋能的理论支撑

本案例的设计主要依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混合式学习理论及学习动机的 ARCS 模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数智工具(如豆包、DeepSeek)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意义建构的“脚手架”,而 Xmind 则辅助其将碎片化知识系统化、可视化。混合式学习理论将线上学习的灵活性与线下教学的深度互动相结合。课前线上探究、课线下深化、课后线上拓展,形成了连贯的学习闭环,拓展了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学习动机的 ARCS 模型: 即 Attention(注意力)、Relevance(关联性)、Confidence(自信心)、Satisfaction(满足感)。数智工具通过情境创设(A)、连接专业与生活(R)、提供辅助支撑提升成功率(C)、创造作品获得成就感(S),全方位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动机系统,有效将其从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

2 教学实践:数智工具驱动的三阶教学模式

本节课围绕“感悟工匠精神,思考职业价值”的核心主题,采用三阶教学模式,将数智工具深度融入各环节。

2.1 第一阶段:课前预习探究——AI 创设情境,自主构建知识(赋能:激发兴趣+自主性)

教师设计: 教师在学习平台发布任务清单,明确学习目标。核心设计两个任务:

任务一:AI 情境对话- 使用“豆包” APP 。指令为:“请你扮演一位对传统手艺充满好奇的年轻人,与一位老鞋匠进行一场关于‘手工制作与机器生产’的对话。”要求学生记录或截图对话内容。

任务二:词汇网络构建- 使用 Xmind。要求学生通读课文,筛选出如 fashionable, penetrate, wearout, make an impression, conveniently 等重点词汇和短语,并按自己的逻辑(如词性、主题关联)绘制成思维导图。

学生活动与工具应用: 学生与“豆包”进行开放式的对话互动。AI 生成的鞋匠角色可能睿智、可能固执、可能幽默,这种不确定性和个性化反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随后,学生使用 Xmind 对语言知识进行梳理,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建构。

设计意图与数智价值:

豆包的价值在于情感预热与情境代入。它打破了预习即“读课文、查单词”的枯燥模式,让学生在正式学习前就已置身于一个与课文主题高度相关的情感场域中,与作者产生“前理解”的共鸣,有效提升了注意力(A)。

XMind 的价值在于知识结构化与思维可视化。它帮助学生将零散的语言点系统化,培养了他们的信息加工与分类能力,为课堂深度学习做好了知识储备。教师通过平台检查导图,能精准把握学生的预习难点,实现以学定教。

2.2 第二阶段:课堂教学互动——协作深度解读,技术支撑思辨(赋能:深化理解+协作性)

课中环节是内化与升华的关键,教师利用技术设计小组协作探究任务。

人物分析深度探究(小组合作):任务:【剖析盖斯勒:工匠之魂】

小组 A(技术辅助组): 使用 DeepSeek。提示词为:“请分析以下英文文本中所有描写 Mr. Gessler 行为、语言、外貌的句子,并总结其性格特征和品质,用中文列出证据和结论。”(附课文文本)。DeepSeek 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海量文本的筛选、归纳和初步分析,为小组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和分析视角。

小组 B(思维整合组): 使用 XMind,协作绘制“Mr. Gessler 人物图谱”,中心主题为人物名,分支包括:技艺(Artistry)、态度(Attitude)、个性(Personality)、命运(Fate)、名言(Quotes)等。

小组展示分享后,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核心句,如“It is an art! ”、“He wouldn’t have a soul t ouch his boots except himself.”,深化对“工匠精神”内核——专注、极致、坚守、诚信的理解。

设计意图与数智价值:

DeepSeek 在此扮演了高级研究助理的角色。它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替代了学生机械查找、搬运信息的过程,使其能直接将认知资源投入到更高级的分析、评价和创造层面,提升了思维效率的深度,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C)

XMind 在此成为集体智慧的碰撞场。小组协作绘制导图的过程,是观点交锋、达成共识、逻辑重构的过程,极大地促进了协作学习和思维的可视化表达。

技术在此刻是“隐形的支架”,支撑学生走向学习舞台的中央,教师则退后为引导者、促进者和共同探究者。

2.3 第三阶段:课后拓展迁移——创意表达输出,连接现实世界(赋能:迁移应用+创造性)

课后任务是学习的延伸和价值的内化,强调创造与关联。

任务:致敬身边的“匠人”

Vlog 脚本创作:寻找身边体现“工匠精神”的人(专业课教师、实习师傅等),进行简短访谈,利用 DeepSeek 进行脚本润色(提示词:“请将以下中文访谈内容,转化为一段口语化的、动人的英文Vlog 脚本,时长 1 分钟。”)。

设计意图与数智价值: 此环节是数智赋能实现情感共鸣和价值内化的最高体现。

深度关联(R): 任务将课文主题从文学世界无缝连接到学生的现实专业与生活,使“工匠精神”不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可触可感的身边榜样,极大地增强了学习内容的关联性(R)。

创造性输出: 学生需要完成从输入、内化到输出的完整学习链,创作具有个人色彩的作品,获得巨大的成就感(S)。

AI 作为语言伙伴: DeepSeek 和豆包在此处有效解决了学生“想法很多但英语表达不出”的痛点,它们作为强大的语言辅助工具,扫清了表达障碍,让学生敢于创作、乐于创作,专注于内容本身。

3 教学反思与成效

3.1 教学成效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新奇感、挑战性和创造性,学习内驱力显著增强,注意力、参与度和主动性得到实质性提升。在这种模式中,教学超越了语言本身,成功地将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的培育融为一体,切实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2 挑战与反思

数智赋能教育同样为教师角色的转型带来了挑战。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设计者、引导者和协作者。如何精准设计任务、选择合适的工具、管理动态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把握好技术应用的“度”。 技术是服务者而非主导者。要避免为用而用,确保每一个技术应用都紧密围绕教学目标,防止技术喧宾夺主,取代了必要的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

4 结语

《A Shoemaker》一文的教学实践证明,数智赋能绝非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豆包、DeepSeek、Xmind 等工具的有机融合,对教学流程进行重塑与再造。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互动高效、思维深入的智慧学习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技术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支撑了深度的探究学习,并最终促使他们将文本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内化为自身的职业信念与价值追求。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英语教师应主动拥抱变革,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与教学设计能力,探索更多元化的数智融合路径,让技术真正成为推动高职英语教学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Z]. 2018.

[2]赵兴龙. 数智赋能教育: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J]. 电化教育研究, 2022.

[3]杨现民等. 论数智技术赋能教育治理:框架、路径与挑战[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

[4]Keller, J. M. Motivation Design of Instruction[J]. 1983.

[5]王蔷等. 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21.

[6]冯晓英, 等. 混合式教学如何深度融入课堂:基于 ARCS 模型的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