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生活化素材开发与运用策略研究

作者

韩雪

吉林省榆树市新民学校 130400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写作教学在语文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注重范文讲解与写作技巧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真实生活体验的积累与表达,致使写作教学呈现出“内容空泛、语言僵化、缺乏个性”的问题。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写作教学逐渐从单一的知识灌输走向素养导向,要求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素材、表达真情实感,从而形成写作与生活的良性互动。生活化素材因其来源广泛、内容真实、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成为写作教学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本文立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实需求,分析生活化素材在写作中的价值与作用,探讨其开发与运用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提升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

一、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1)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脱节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以应试为中心,强调作文的套作技巧和命题规律,写作教学成为考试的“附庸”。这种目标设置忽视了写作的素养导向,使得学生在写作中更多关注“如何拿高分”,而非“如何表达真实”。结果导致学生写作中情感虚假、观点空泛,文章缺乏鲜活生命力。尤其是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他们本应在写作中表达真实感受和思维火花,但却被模式化目标限制了创造性,形成了严重的“异化”现象。

(2)写作素材来源单

学生作文往往高度依赖课本、教师讲义和少量名人素材积累,写作中缺乏个人体验和生活观察的痕迹。比如“我的理想”“我最难忘的一件事”等常见题材,学生的作文内容多为模仿范文,缺乏个性化表达。这种单一化素材来源使写作成为“纸上谈兵”,脱离了生活的根基。缺少生活化素材的支持,学生即便掌握了写作结构和语言技巧,也难以创作出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3)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当前写作评价过分依赖分数与等级,教师对作文的修改往往集中在语病、错字、格式等表层问题,对学生如何发现、积累和运用生活化素材关注不足。缺乏过程性评价的引导,学生在写作时自然更看重“结果”,忽视了写作过程中的观察、思考与表达训练。这种评价方式限制了写作教学的功能拓展,使学生无法在写作中逐步提高思维与表达的综合素养。

二、生活化素材在写作教学中的价

(1)增强写作的真实感与亲切感

生活化素材直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如家庭琐事、校园见闻、社会观察等,这些素材具备天然的真实属性。学生在写作时能够“有话可说”,使作文自然呈现出真实感与亲切感。真实感不仅提升文章的可读性,还能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实现情感表达与自我认同,进而建立写作的自信心。

(2)激发写作兴趣与表达欲望

生活化素材往往与学生的日常兴趣密切相关,能够唤醒他们的表达欲望。比如校园活动、同学交往、个人爱好等内容,都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写作动机。这种由内而发的表达需求远比教师的外在要求更具持久性,从而推动学生将写作由“被动任务”转变为“主动创造”。

(3)促进思维品质与综合素养的提升

写作不仅是语言表达的训练,也是思维品质的培养。生活化素材往往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学生在运用这些素材时需要进行观察、筛选和整合,从而培养逻辑性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在表达过程中,学生能够实现情感、价值观与文化认同的融合,这对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三、生活化素材的开发途径

(1)依托学生日常生活经验

学生的日常生活是最真实、最鲜活的写作源泉,蕴藏着丰富的表达素材。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并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小片段。例如,家庭中的一次温馨对话、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校园里季节变化带来的景象,都是极具价值的写作题材。当学生能够用心记录这些点滴,就会逐渐培养起细致入微的观察习惯。通过日记、随笔或小片段描写,学生不仅能够积累写作素材,还能在不断练习中提升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平凡的生活事件在写作中经过再现与加工,往往能够折射出真切的情感与独特的思考,成为写作灵感的重要来源。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步形成记录生活的自觉,将日常积累转化为写作素养的内在动力,使作文不再是空洞的技巧训练,而是对生活的真实表达与创造性呈现。

(2)整合社会与文化资源

学生的生活体验不仅局限在校园之内,还与更广阔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紧密相连。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若能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节日活动、社会热点和地方文化,就能有效拓展他们的写作视野。例如,在传统节日中体验习俗活动,学生可以记录家庭团聚的温馨氛围,感受文化传承的深厚底蕴;在地方文化的探索中,他们能够通过参观博物馆、参与民俗活动,积累独特的文化素材;在社会实践中,如参加志愿服务或社区活动,学生不仅获得了真实的生活体验,还能在写作中表达责任感与社会担当。这样的经历有助于他们形成对社会现象的独立思考,并在写作中融入更深层次的价值思考与情感表达。通过不断积累与转化,学生的写作内容将更具厚度与广度,展现出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积极态度。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成为引导者与激励者,让学生在社会与文化的互动中收获灵感与成长。

(3)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

随着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不断普及,信息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价值愈加凸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助手机拍照、录音或视频记录,将稍纵即逝的细节保留下来,形成鲜活的写作素材。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分享,就能让个体经验在集体交流中得到扩展,不同的生活片段通过互动交流汇聚成丰富的素材资源。与此同时,多媒体创作手段的运用,也让素材不再局限于文字,图像的直观、视频的动态与声音的感染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捕捉和再现生活。技术平台的介入,使得素材积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也更容易激发表达的欲望与创造力。通过这种方式,写作素材库不仅在数量上不断扩展,在形式上也更加多样,为后续的写作训练提供了充足的支撑。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些技术条件,培养学生主动记录与整理的习惯,让素材积累真正成为写作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

四、生活化素材的运用策略(1)注重情境创设与引导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若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就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与表达能力。以“校园的一天”为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清晨到夜晚,细致地观察校园中发生的点滴,记录课堂学习的紧张、课间交流的热闹、操场活动的活力,以及傍晚校园的宁静。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积累大量鲜活的素材,还能在写作中形成对生活的整体把握。情境化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将零散的观察有机串联,从而在表达中保持连贯与条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回顾与记录过程中,会逐渐体会到叙事的逻辑性和时间顺序的重要性,写作思路也因此变得更加清晰。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持续开展类似训练,就能让学生在生活与写作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使写作真正成为一种观察生活、表达情感和展现思维的途径。这样的作文课堂既真实又生动,更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2)强调多角度表达与创新

生活化素材的最大价值在于其鲜活与真实,但如果学生只停留在单一角度进行记录,写作内容往往会显得单调乏味。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切入,同一事件也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描写“运动会”,有的学生可以从个人参赛的角度出发,记录拼搏过程中的紧张与兴奋;有的学生可以站在团队的视角,书写同伴之间的支持与合作;还有的学生则能够以观众身份进行观察,描绘现场氛围的热烈与感动。不同角度不仅丰富了叙事层次,也凸显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会逐渐学会将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进行多维度解读,从而提升写作的深度与广度。教师在引导时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表现欲,让他们在同一题材下形成独特的思考与表达方式。生活化素材的多角度运用,能够使学生的作文更具真实性与创造力,进而推动整体写作素养的提升。

(3)强化过程性评价与反馈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更加重视评价的多元性和过程性,将关注点放在学生写作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最终的分数结果。学生在写作中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素材、如何进行筛选与加工、又如何将其合理运用到表达中,这些环节都需要教师的及时反馈与引导。通过这样的过程性评价,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上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例如课堂交流、同伴互评、教师点评与写作日志等,这些形式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写作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在反馈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提升思维深度,学会对生活进行更深入的观察与反思,同时在语言表达上逐渐做到准确、鲜活与有逻辑。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写作不再只是一次性的任务,而成为学生不断积累、反思与提升的过程,使素材的获取与运用真正转化为持久的写作素养。

五、生活化写作教学的实施保障(1)教师观念的转变与能力提升

写作教学的核心不应停留在单纯的技巧传授,而应转向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发现素材。教师在这一转变中承担着关键角色,他们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从语言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引导者。这一要求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也体现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上。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生活洞察力,能够从日常事物中提炼出值得表达和探究的主题。同时,教师还应具备扎实的写作功底,以自身的创作和表达为学生提供生动的示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分享个人的写作经验和生活感悟,引导学生体会写作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样,学生不仅能学会记录和表达,更能在写作中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真切的情感。教师理念的更新与素养的提升,将直接推动写作教学的实效,让写作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和表达自我的重要途径。

(2)学校课程与资源的支持

学校在培养学生写作素养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将生活写作课程纳入日常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真实生活中发现写作题材。通过建设校园素材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资源,使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能够随时记录和积累素材,逐步形成主动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可以依托社团活动,如文学社、读书会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创作热情。与此同时,校刊、校园网站和各类征文活动也能为学生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让他们在公开发表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

(3)家庭与社会的协同作用

写作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日常生活的滋养,家庭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长应当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如日常交流、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并培养记录与表达的习惯,让孩子学会将所见所感转化为文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积累语言素材,还能逐渐形成细腻的观察力与真切的表达力。与此同时,社会应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实践机会,例如组织研学旅行、社区服务活动或传统节庆体验等,让他们在亲身参与中积累真实而鲜活的写作素材。这些体验往往比书本上的知识更具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表达欲望。

结论

生活化素材是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支撑,其开发与运用能够有效解决写作教学中的现实困境。通过依托学生生活经验、整合社会资源和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丰富的素材库。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情境创设、多角度表达与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实现写作的真实表达与创新发展。生活化写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能力,更有助于其思维品质和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生活化素材与语文写作评价体系的结合,从而推动写作教学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立军.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生活化探索[J]. 中学语文教学, 2020(5): 23-27.

[2] 刘晓红.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改革研究[J]. 语文教学通讯, 2021(12): 56-61.

[3] 陈丽. 初中生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策略探究[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8): 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