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协同育人视域下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 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戴华莉 洪锦辉

漳州古雷港开发区第一中学(漳州一中古雷港分校) 363215

一、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语文跨学科教学的优势

(一)增强文化认同与价值引领

闽南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积淀,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内核,既有“爱拼敢赢”的奋斗精神,也有“孝亲敬长”的伦理规范,更有侨乡文化中代代相传的爱国爱乡情怀,这些内容与思政课的价值导向、语文课的文化传承使命高度契合。思政课擅长引导学生辨析文化背后的价值逻辑,帮助学生厘清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关联;语文课则通过语言文字的解读与赏析,让学生感受文化的情感温度与审美魅力。二者跨学科融合,能让学生在理解闽南文化符号的同时,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价值理念,避免文化学习停留在表面认知,进而从情感上认同地域文化,从思想上接纳主流价值观,实现文化认同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二)激发学习兴趣与实践创新

中学思政学科的理论知识与语文学科的文本解读,若仅依赖传统讲授式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与距离感。闽南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鲜活,既有生动的民间传说、韵律优美的南音,也有内涵丰富的闽南谚语、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这些元素能够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支撑。将闽南文化融入教学,可打破传统课堂的单调模式,让思政知识的学习不再局限于理论条文,语文知识的运用也不再局限于文本分析,而是通过文化探究、情境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这种以文化为纽带的教学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同时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场景联动”课堂构建策略:激活文化感知与价值认同

“场景联动”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课堂的单向传授模式,通过创设与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真实或模拟场景,将思政课的价值分析与语文课的文本解读融入场景体验中,实现“文化感知—文本解读—价值提炼”的递进式学习。这种策略强调“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式思考”,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刺激,让学生直观感受文化魅力,让学习过程更具连贯性与感染力。例如,在《乡土中国》与思政课“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的跨学科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闽南古厝文化”构建联动场景。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搭建“虚拟古厝展厅”,展示闽南红砖古厝的“燕尾脊”“马鞍墙”等建筑细节,播放闽南传统工匠讲述古厝建造理念的访谈视频,配合闽南语民谣《唐山过台湾》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厝之中,直观感受建筑中的文化符号;接着,引导学生从语文角度解读与“乡土建筑”相关的散文片段(如入选地方教材的《闽南古厝记》),分析文本中对古厝形态、人文故事的描写手法,体会语言文字如何传递文化情感;随后,转入思政视角,组织学生讨论“古厝中‘家族聚居模式体现的集体主义观念”“‘祠堂文化’承载的忠孝伦理”,思考这些传统观念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最后,设置“古厝保护与文化传承”小型辩论环节,让学生结合文本观点与价值判断,探讨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古厝文化,在场景联动中完成文化感知、文本分析与价值认同的深度融合。

(二)“任务驱动”项目实施策略:深化知识应用与能力培养

“任务驱动”以具体项目任务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整合思政与语文知识,实现“理论学习—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的转化。这种策略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任务设计需兼顾两大学科目标:既要求学生运用语文课的信息整合、文本创作、语言表达技能,又需体现思政课的责任意识、合作精神、文化自信理念。通过任务推进,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知识理解,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例如,我们可以设计“闽南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推广”项目任务,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文化调研,要求学生选取闽南某一传统节日(如冬至搓丸、元宵赏灯),通过查阅文献、访谈长辈等方式,梳理节日的历史渊源、民俗流程、文化内涵——语文层面需锻炼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思政层面需思考节日中蕴含的集体意识、亲情伦理;其次是文本创作,要求学生结合调研成果完成两类作品:一是语文层面的节日文化散文(注重语言生动性与文化内涵表达),二是思政层面的节日传承意义分析报告(探讨传统节日在当代的文化价值与传承路径);最后是成果展示,鼓励学生通过校园公众号推送、班级文化墙设计、校园文化节展演等方式呈现成果——语文层面需优化作品传播效果与表达感染力,思政层面需强化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定期小组汇报、师生互评调整任务方向,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既深化对闽南文化的理解,又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三)“家校社协同”场域拓展策略:构建全方位文化育人网络

“家校社协同”突破课堂场域限制,整合家庭、社区的闽南文化资源,构建“课堂—家庭—社区”联动的育人网络。家庭是学生文化认知的初始场所,承载着闽南日常习俗、家族故事等鲜活记忆;社区是地域文化的集中载体,拥有非遗传承人、传统建筑、文化场馆等优质资源。这种策略通过三方协作,将思政的价值引领、语文的文化表达延伸至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强化育人效果的持续性与实践性,避免文化学习局限于书本。例如,我们可以联合学校所在地的社区文化站、闽南非遗工作室与学生家庭,开展“闽南传统技艺传承与文化记录”实践活动。首先,与社区合作邀请闽南剪纸、木偶戏等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讲座,同时组织学生前往社区非遗工作室参观学习,观察技艺制作过程——思政层面引导学生思考非遗传承与文化自信的关系,语文层面指导学生撰写参观记录与访谈稿;其次,布置家庭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向家中长辈学习一项闽南传统技艺(如闽南菜烹饪、传统刺绣),或收集家族中的闽南文化故事,用文字或视频记录过程——思政层面强调家庭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语文层面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叙事表达能力;最后,学校组织“闽南传统技艺与故事”成果展示会,邀请社区传承人、学生家长参与评价,学生通过展示作品、分享体会深化认知。通过家校社协同,让学生在课堂外的真实场景中理解闽南文化,实现全方位文化育人。

结语

将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语文跨学科教学,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积极探索,也是对中学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这种融合不仅能让闽南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焕发新的活力,为思政课注入鲜活的文化素材,为语文课搭建丰富的实践平台,更能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与体验中,深化文化认同、提升综合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在未来的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优化跨学科教学的整合方式,持续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让地域文化与学科教学更紧密地结合,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王丽.例谈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语文,2024,(27):17-18.

[2]冒文海.思政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结合方法思考[J].作文,2024,(40):19-20.

[3]刘丰琴.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探析[J].吉林教育,2024,(28):21-23.

本文系 2025 年度漳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建设实践探索研究》(LX202531301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