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生活化情境下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

杨檬

城步苗族自治县汀坪乡中心小学 422509

一、情境再现 生活场景模拟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而生活场景模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具体的生活情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此外,生活场景模拟还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 “认识人民币” 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教室中布置一个模拟超市的场景。准备各种标有价格的文具、玩具等物品,如铅笔 0.5 元一支、笔记本 3 元一本、玩具小汽车 10 元一辆等。同时,为学生准备一些模拟人民币,包括 1 元、5 元、10 元、20 元等不同面额。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收银员的角色进行购物活动。在购物过程中,“顾客” 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挑选商品,并计算出所需支付的金额;“收银员” 则需要准确地收钱、找零。例如,一位 “顾客” 挑选了一支铅笔和一本笔记本,那么他需要支付的金额为 0.5+3=3.5 元。此时,“顾客” 可以拿出一张 5 元的人民币,“收银员” 则需要找零 5-3.5=1.5 元。通过这样的生活场景模拟,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认识人民币的面额,掌握人民币的换算方法,还能在实际交易中锻炼自己的计算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任务驱动·真实问题探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真实问题为导向,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运用任务驱动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通过解决真实问题,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任务驱动教学法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分享自己的想法,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在学习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真实问题探究任务:学校要重新规划校园花园,花园的形状是长方形,长为 10 米,宽为 6 米。现在学校准备在花园里种植两种不同的花卉,一种花卉每平方米种植成本为 20 元,另一种花卉每平方米种植成本为 30 元。请同学们为学校设计一个种植方案,使得在预算不超过 1500 元的情况下,种植的花卉面积最大。学生们在接到这个任务后,首先需要计算出花园的总面积为 10×6=60 平方米。然后,他们开始思考如何分配两种花卉的种植面积,以满足预算要求。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尝试不同的组合方式,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例如,一个小组经过计算发现,可以种植 30 平方米成本为 20 元的花卉,花费 30×20=600 元;种植 30 平方米成本为 30 元的花卉,花费 30×30=900 元,总花费为 600+900=1500 元,刚好满足预算要求,且种植面积达到了最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运用所学的长方形面积知识,通过不断地思考、计算和尝试,解决了实际问题,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提高了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资源统整·多维元素融合

数学学科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其他学科以及生活中的各种元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资源统整·多维元素融合就是将数学知识与语文、科学、艺术等其他学科知识以及生活中的实际元素进行有机整合,打破学科界限,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通过这种融合,能够丰富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多维元素融合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教学 “统计与概率” 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跨学科的实践活动。以 “校园内植物种类调查”为主题,将数学统计知识与科学的植物认知以及语文的表达能力培养相结合。首先,学生们需要运用科学知识,在校园内识别不同种类的植物,并做好记录。然后,运用数学中的统计方法,对不同种类植物的数量进行统计,制作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如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以直观地展示各种植物在校园内的分布情况。例如,经过统计发现,校园内杨树有 20 棵,柳树有 15 棵,松树有 10棵等,学生们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制作出相应的统计图。最后,学生们需要运用语文知识,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撰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阐述校园内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特点以及自己的发现和建议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数学统计的方法,还了解了校园内的植物种类,提高了科学认知能力,同时锻炼了语文表达能力,实现了多维元素的有效融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实践延伸·应用能力提升

数学实践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需要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实践延伸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在学习 “小数的加减法” 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陪父母去超市购物,记录购物清单及各项商品的价格,并计算出购物的总花费以及付款后应找回的金额。例如,学生和父母购买了一瓶牛奶 5.5 元、一袋面包 3.8 元、一斤苹果 4.2 元,那么购物的总花费为 5.5+ 3.8+ 4. 2= 13.5 元。如果父母给了收银员 20 元,那么应找回 20-13.5=6.5 元。学生在完成这个实践作业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小数加减法知识,对实际购物中的价格进行计算,这不仅巩固了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能力,还让学生在生活中切实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对比不同超市同一商品的价格,思考如何购物更划算,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结语

生活化情境下的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设计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情境再现让抽象知识变得直观易懂;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资源统整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综合素养;实践延伸将数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巩固知识,增强应用能力。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生活化情境下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创造更多生动有趣、富有实效的数学学习体验,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娜.小学数学“生活化”实践活动设计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N].小作家报,2025-02-10(A007).

[2]李建霞.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优化[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12):15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