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融入园本课程的家园共育模式创新实践探究
卢碧云
南靖县山城中心幼儿园 363607
南靖地区拥有客家土楼营造技艺、南靖竹马戏、福建客家山歌等丰富的非遗资源,这些鲜活的文化载体为幼儿园园本课程注入了独特的活力。而家园共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支撑,在非遗文化融入园本课程的过程中,能整合家庭与幼儿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一、家校非遗资源联动开发:建立“家庭非遗智库+幼儿园实践基地”双向机制
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教育的两大重要场所,二者所拥有的资源各有优势。家庭中可能隐藏着丰富的非遗资源,部分家长或许是非遗技艺的传承者、爱好者,或者对当地非遗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幼儿园则具备专业的教育场地、师资力量和课程设计能力。建立“家庭非遗智库+幼儿园实践基地”双向机制,能够实现家校非遗资源的高效联动开发,让家庭资源为幼儿园课程服务,同时幼儿园也为家庭非遗文化传承提供实践平台。
在实践中,我们以南靖提线木偶这一非遗项目为例开展了相关尝试。首先,我们通过发放问卷、家访等方式,对园内家长的非遗相关技能与资源进行摸底。过程中发现某位小朋友的爷爷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提线木偶制作与表演艺人,对提线木偶的历史、制作工艺和表演技巧都十分熟悉。基于此,我们邀请爷爷加入“家庭非遗智库”。
随后,幼儿园将多功能活动室进行改造,打造了“提线木偶实践基地”,设置了制作区、表演区和展示区。在课程开展中,爷爷定期到实践基地开展活动。在制作环节,他先向孩子们展示不同造型的提线木偶,讲解木偶头部、身体、四肢的制作材料,比如木偶头部常用的樟木,身体常用的竹篾和布料等。然后在家长志愿者的协助下,指导孩子们用黏土制作简单的木偶头部,用竹篾搭建木偶身体框架,孩子们再用彩纸、毛线等进行装饰。
在表演环节,爷爷先表演经典的提线木偶片段《小放牛》,孩子们被木偶灵活的动作和有趣的情节吸引。之后他简单讲解提线木偶的操控技巧,教孩子们如何通过提线让木偶做出点头、挥手等基础动作。幼儿园教师则根据林爷爷的指导内容,设计了相关的主题活动,比如引导孩子们画出自己喜欢的木偶造型,创编简单的木偶小故事。同时,我们还请爷爷将自己的制作工具和部分珍藏的老木偶放在实践基地的展示区,供孩子们日常观察。通过这种双向机制,家庭的非遗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实践基地也成为了孩子们感受和学习提线木偶文化的重要场所。
二、亲子非遗体验活动分层设计:打造“低幼趣味感知+中高幼深度参与”阶梯式场景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认知水平、动手能力和兴趣点上存在差异,这就要求亲子非遗体验活动需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分层设计。低年龄段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有趣的事物更感兴趣,因此活动应侧重趣味感知,通过简单的感官体验激发其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中高年龄段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有所提升,活动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深度参与,在实践中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与技艺。打造这样的阶梯式场景,能让每个年龄段的幼儿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活动中获得良好的体验与发展。
以南靖竹马戏为例,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设计了体验活动。对于小班幼儿,活动以“竹马戏道具初体验”为主题,侧重趣味感知。活动前,教师准备了简化的竹马道具,用彩色卡纸制作马的头部,用竹竿作为马身,外面包裹柔软的布料。活动中,教师先通过图片和简短的竹马戏视频片段,让孩子们对竹马戏有初步的印象。然后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触摸、观察道具,家长引导孩子说出道具的颜色、形状。之后开展“骑竹马”小游戏,家长扶着孩子坐在竹马道具上,在室内慢慢走动,模仿骑马的动作,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竹马戏的趣味。
对于中班幼儿,活动主题为“竹马戏小片段模仿”,引导他们进行稍深层次的参与。活动邀请了有竹马戏基础的家长志愿者参与指导。首先,志愿者向家长和孩子展示竹马戏中简单的骑马、扬鞭等动作,并讲解动作所表达的含义。然后家长和孩子结对,志愿者逐一指导他们学习这些基础动作。在学习过程中,家长耐心地纠正孩子的动作,和孩子一起练习。之后,选取竹马戏中简短的片段,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模仿表演,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逐渐掌握了动作要领,对竹马戏的表演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对于大班幼儿,活动则以“竹马戏情节创编与表演”为主题,鼓励深度参与。活动前,教师和家长一起收集竹马戏的经典故事,比如《穆桂英挂帅》中的片段。活动中,先引导孩子们讨论故事的情节,然后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编。在创编过程中,家长引导孩子设计简单的对话和动作,教师则提供必要的帮助,比如道具的补充制作。之后,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排练和表演,孩子们不仅参与表演,还负责部分道具的准备和场景的布置。通过这样的分层设计,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都能在亲子活动中获得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体验,逐步加深对南靖竹马戏的认知与喜爱。
三、家园协同评价与成果共生:构建“过程性记录+多元化展评”长效反馈链
家园协同评价是家园共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过程性记录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幼儿在非遗文化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变化,捕捉幼儿的每一个进步瞬间;多元化展评则能为幼儿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增强其自信心与成就感,同时也能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幼儿的学习成效,促进家园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构建“过程性记录+多元化展评”长效反馈链,能够让评价真正服务于幼儿的发展和课程的优化,实现家园之间成果的共生与共享。
在福建客家山歌(漳州南靖田坑客家山歌)融入园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构建了这样的长效反馈链。在过程性记录方面,成立了由教师和家长组成的记录小组。教师通过文字描述、照片、视频等方式,记录孩子们在学唱山歌、了解山歌文化过程中的表现。家长则通过“亲子山歌学习手册”进行记录,手册中可以记录孩子在家学唱山歌的情况、孩子对山歌的疑问等。同时,我们还建立了线上共享平台,教师和家长可以随时上传记录内容,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
在多元化展评方面,我们开展了“客家山歌小舞台”“山歌文化成果展”等活动。“客家山歌小舞台”每月举办一次,孩子们可以自愿报名参加,演唱自己学会的客家山歌,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上台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共同组成评委团,从孩子的演唱情感、参与积极性等方面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山歌文化成果展”则展示了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类成果,比如孩子们绘制的山歌歌词配图、亲子共同制作的山歌相关手工作品。展览期间,邀请家长和社区的居民前来参观,孩子们则担任小小讲解员,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和学习山歌的心得。
通过过程性记录,我们发现孩子们对客家山歌的兴趣逐渐浓厚,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到后来的主动学唱;从多元化展评中,孩子们的自信心得到了明显提升,很多原本内向的孩子也敢于上台表演。同时,家长通过参与记录和展评,也更愿意配合幼儿园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这种长效反馈链不仅让我们及时掌握了课程实施的效果,也促进了家园之间在非遗文化教育上的深度合作。
在南靖地区非遗文化融入园本课程的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家园共育的重要力量。未来,我们将继续挖掘本地非遗资源,不断优化家园共育模式,让非遗文化在幼儿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健康快乐成长,也让南靖的非遗文化在一代代的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军.非遗文化园本课程的创新实践与传承探索[N].快乐学习报,2024-07-19(B028).
[2]宋兰兰.文化自信视域下非遗文化园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以“亲亲百叶龙”园本 课程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4,(04):60-64.
备注:本文系 2024 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非遗文化融入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MJYKT2024-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