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闽南优秀传统文化场域中中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作者

洪锦辉

漳州古雷港开发区第一中学(漳州一中古雷港分校) 363215

一、引言

中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塑造与思想成熟的重要时期,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仅依靠课堂理论讲授难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认知深度。实践教学成为连接理论与现实、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闽南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闽南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岁月沉淀,涵盖家国情怀、拼搏精神、道德规范等丰富内容,形成独特文化场域。将闽南优秀传统文化场域融入中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能为思政课注入鲜活的地域文化活力,解决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形式固化的问题,还能让学生在亲近本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将文化认同转化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深刻认同,为思政课育人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二、闽南优秀传统文化场域与中学思政课的契合逻辑

(一)价值旨归的耦合:家国同构与政治认同的同频共振

闽南文化中强烈的家族观念与乡土意识,体现出一种“家国同构”的伦理传统。家族不仅是社会基本单位,更成为国家认同的情感基础。这种由家及国、由私及公的价值递进,与中学思政课中强调的政治认同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思政课旨在引导学生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与责任感,而闽南文化中通过族规家训、宗祠活动等所传递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秩序意识,恰恰为学生理解国家观念提供了具象化的文化语境。在这一场域中,抽象的政治概念得以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与认同。

(二)实践理性的契合:爱拼敢赢与公共参与的深度互构

闽南文化精神中以“爱拼敢赢”为代表的行为取向,强调务实进取、敢于尝试、重视协作。这一特质不仅体现在商贸传统中,也深深嵌入民间生活与共同体建设之中。中学思政课在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与实践能力方面,可借助这一文化特质引导学生从“知”到“行”。例如,闽人历史上跨海贸易、共建乡谊的故事,以及现代社区中集体议事、共谋发展的实践,都体现出高度的行动力和合作精神。这种重视实践与参与的文化基因,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方法启示,推动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公共事务中学习承担责任、锻炼治理能力。

三、闽南优秀传统文化场域中中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沉浸体验与探究性学习:从“参观者”到“探究者”

沉浸体验强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文化场景中,通过多感官参与获得直观的文化感受,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让思政教学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感知”。探究性学习则注重引导学生围绕具体问题展开自主探究,在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对价值的认知。将两者结合,能够推动学生在闽南优秀传统文化场域中,从单纯的“参观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这种转变不仅让学生了解文化表象,更能挖掘文化背后的价值内涵,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塑造的同步推进。例如,“文化传承与创新”模块教学时,我们可以以闽南传统建筑“土楼”为实践场域,设计沉浸式探究性学习活动。首先,提前让学生收集土楼的基本信息,明确“土楼建筑特色与闽南文化内涵的关系”、“土楼保护与文化创新的路径”等探究方向;然后,组织学生前往南靖土楼或永定土楼开展实地沉浸体验,让学生触摸夯土墙、观察环形布局与中心厅堂,感受其中蕴含的家族团聚、防御外敌的文化理念;在体验过程中,设置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土楼的环形布局如何体现‘和合传统文化思想?”、“当前土楼旅游开发中面临哪些保护问题?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实现文化创新性发展?”;最后,让各小组结合“文化遗产保护意义”、“文化创新途径”等理论知识,整理探究成果形成报告,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深化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解。

(二)反思内化与叙事化表达:从“经历者”到“感悟者”

反思内化是思政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学生在文化体验后需要通过反思,将直观感受转化为理性认知,再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念。叙事化表达则引导学生将反思过程中的感悟通过故事讲述、文字撰写等方式呈现,在表达中梳理思路、深化理解,实现从“经历者”到“感悟者”的转变。思政课实践教学借助这种“反思+叙事”的模式,能让学生在梳理文化故事的过程中,将文化精神与思政理论结合,形成个性化价值感悟,进而实现价值引领目标。结合高中政治 “实现人生的价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模块内容,可以闽南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漳州片仔癀传统制作技艺传承” 为核心设计活动。首先,组织学生前往漳州片仔癀非遗传承基地,通过参观片仔癀博物馆,了解当代传承人与科研团队坚守传统、改良工艺的事迹,成为 “经历者”;然后,引导学生围绕 “片仔癀传承人的行为体现哪些人生价值”“其技艺传承如何体现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展开小组交流,将直观感受转化为理性认知;接下来,结合 “人生价值实现途径”“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 等理论阐述感悟,如 “片仔癀传承人坚守‘选材必优、炮制必精’的祖训,数十年钻研技艺,印证了‘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的理论”;最后,在课堂展示叙事作品并组织分享,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深化感悟,真正从 “经历者” 转变为 “感悟者”。

(三)协同育人与长效化机制:从“一堂课”到“一体系”

协同育人强调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避免思政实践教学局限于学校单一主体。长效化机制则通过制度设计,让闽南优秀传统文化场域中的思政实践教学常态化、持续化,打破“一次性活动”局限,实现从“一堂课”到“一体系”的升级。多方协同能为实践教学提供更丰富资源与广阔平台,长效机制则保障教学效果的持续性,真正将闽南文化融入思政教学全过程,实现文化传承与思政育人的长期良性互动。以“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模块为例,我们可以构建“闽南文化思政实践协同体系”。首先,学校与当地文化馆、博物馆、社区建立长期合作,明确学校制定计划、文化馆提供资源、社区提供场地的职责;然后,设计每学期一次的“闽南文化思政实践周”,围绕“闽南民俗中的家国情怀”、“侨乡文化中的公民责任”等主题开展活动,如周一邀请文化馆专家进校园讲座,周二至周四组织博物馆参观与社区民俗活动,周五进行成果总结;同时,建立“学生思政实践档案”记录参与过程与成果,作为综合素质评价依据;定期组织家校社三方座谈会,根据反馈优化内容,如增加“亲子闽南文化实践活动”,形成协同育人氛围,让实践教学形成系统持续的体系。

结语

闽南优秀传统文化场域为中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独特的视角,其蕴含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与道德理念,与中学思政课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能够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构建沉浸体验与探究性学习、反思内化与叙事化表达、协同育人与长效化机制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学生在亲近本土文化的过程中深化对思政知识的理解与认同,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还能推动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文化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双向赋能。

参考文献

[1]荣思宇.地方特色文化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信阳师范大学,2024.

[2]杨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的路径[J].湖北教育,2023,(03):57-58.

[3]明成满,赵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学思政课教材研究[J].文教资料,2024,(01):59-62.

本文系 2025 年度漳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建设实践探索研究》(LX202531301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