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专注力训练的跨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马亚芳
兰州成功学校 730100
专注力作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核心能力,对知识吸纳、技能塑造及心理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初中阶段,学科知识深度增加、学习任务加重,学生需良好专注力应对挑战。但当下初中生普遍专注力欠佳,上课易走神、作业拖延、效率不高。传统单一学科教学在提升专注力上存在局限,而跨学科课程可整合多学科优势资源,多维度训练专注力。初中心理健康课程聚焦心理状态与情绪管理,英语学科侧重语言技能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二者融合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能整合优势,为全面提升初中生专注力提供有力支撑。
一、初中生专注力现状及跨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一)初中生专注力现状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具有不稳定性。一方面,随着大脑的发育,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所延长,但相较于成年人仍较短;另一方面,外界环境的干扰、学习压力的增大以及自身情绪的波动等因素,都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例如,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可能会因为对单词发音不准确、语法理解困难而产生焦虑情绪,进而影响注意力;或者被教室外的噪音、同学的小动作等干扰,无法专注于学习内容。
(二)跨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单一学科教学往往侧重于本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难以全面关注学生的专注力发展。而跨学科融合能够将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有机结合,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专注力进行训练。初中心理健康课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学会调节情绪、缓解压力,从而为专注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英语学科则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听力训练、口语表达、阅读理解等,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分配和转移能力。将两者融合,能够充分发挥学科间的协同效应,更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的专注力。
二、初中生专注力训练的跨学科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能够进行假设 - 演绎推理。在这一阶段,通过跨学科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能够刺激学生的认知发展,促进他们注意力的发展和提升。例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结合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人物的心理状态,既能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又能锻炼他们的注意力分配和思维能力。
(二)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 - 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 - 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等。跨学科课程能够整合不同学科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多种发展智能的机会。在初中心理健康与英语学科融合的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英语演讲、角色扮演等活动发展语言智能和人际智能;通过分析心理健康案例、解决英语学习中的问题发展逻辑- 数学智能;通过英语歌曲学习、心理健康主题的绘画创作等活动发展音乐智能和空间智能等。多种智能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进而提升专注力。
三、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内容框架
(一)构建目标
构建初中心理健康与英语学科融合的跨学科课程体系,旨在达成多重目标。总体上,致力于提升初中生专注力水平,推动其心理健康发展,并提高英语学习成效。具体而言,在心理健康层面,助力学生清晰认识自身情绪与心理状态,掌握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的方法,增强心理韧性;英语学习方面,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育英语思维与跨文化交流能力;专注力维度,增强学生注意力稳定性、分配及转移能力,确保其在学习时能长时间保持专注状态。
(二)内容框架
该跨学科课程体系内容框架由三大模块构成。心理健康基础模块聚焦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与自我认知,借助英语绘本、短文等材料引入主题,如选取情绪管理英语绘本,引导学生阅读讨论,以英语表达情绪感受与调节办法,实现英语与心理健康知识同步学习。英语学习技能模块涵盖听、说、读、写训练,将心理健康元素融入其中,听力训练选用含积极心理暗示的材料树立学习信心,口语表达设置心理健康主题对话场景交流应对压力挫折之法。跨学科综合实践模块则设计英语心理健康手抄报制作、短剧表演等活动,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在实践中锻炼注意力分配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初中生专注力训练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实施策略与路径
(一)教学方法融合
教学方法融合方面,情境教学法与小组合作学习法成效显著。情境教学法将心理健康元素融入英语教学,创设相关情境,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运用英语并关注自身心理。如教授英语购物对话时,设置购物预算超支致焦虑的情境,让学生用英语交流调整心态与合理消费之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则组织学生围绕心理健康与英语学习任务展开合作,活动期间学生相互交流协作,能提升注意力集中程度与团队协作能力[1]。以制作英语心理健康手抄报为例,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分别负责收集资料、设计版面、书写英语内容,携手完成制作。
(二)教学资源整合
教学资源整合是构建初中心理健康与英语跨学科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在教材资源方面,需深入剖析初中心理健康教材与英语教材,精准挖掘可融合的知识点与教学活动。比如,在英语教材里探寻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主题单元,以此为切入点,结合心理健康教材中的专业知识,开展深入且系统的拓展教学,实现知识互补。网络资源利用上,借助互联网广泛搜集与初中生心理健康、英语学习紧密相关的视频、音频、文章等资料[2]。可为学生推荐契合其认知水平的英语心理健康讲座视频,安排在课后观看学习,以此拓宽学习渠道,丰富教学内容,为课程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三)教学评价多元化
教学评价多元化涵盖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聚焦学生学习过程,关注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及作业完成状况等。借助记录学生在英语课堂发言的次数与质量,以及在心理健康讨论中的表现,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进展与专注力发展,为教学调整提供参考,并给予反馈鼓励[3]。终结性评价则通过考试、项目作业等方式评定学习成果,英语考试可增设心理健康相关阅读理解和写作题,项目作业评价需综合考量学生英语表达能力与心理健康知识运用能力。
五、结论
构建初中生专注力训练的初中心理健康与英语学科融合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跨学科融合,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学科的优势,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专注力进行训练和培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英语学习效果。在课程体系构建和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相关理论基础,明确目标和内容框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整合策略,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跨学科课程体系,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初中生的学习需求,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汤丹丹. 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J]. 人生与伴侣, 2025, (11): 77-79.
[2]刘永峰. 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融合策略举隅 [J]. 校园英语, 2025, (09): 166-168.
[3]练彩云.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24, (11): 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