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以“爱”的旋律奏响待优生成长的变奏曲

作者

黄彩宜

清远市佛冈县城南小学

摘 要:在小学教育中,待优生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待优生”顾名思义就是有待转化成优秀的学生。他们的转化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的发展,也对班级整体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旨在探讨小学待优生转化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对转化待优生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案例的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转化建议,以“爱”的旋律奏响学生成长的变奏曲,达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引言

在小学教学中,每个班级都会存在一定数量的待优生,他们在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学生的存在不仅影响了班级整体的教学质量,也对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如何转化待优生,使他们能够跟上班级的整体进度,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是小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实践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中告诉我们:要想转化待优生必须了解清楚此类学生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找准方向,以“爱”的主旋律奏响待优生成长的变奏曲。

二、待优生的特点与形成原因

(一)待优生的特点

1. 学习基础有待夯实

待优生往往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存在漏洞,对基本的概念、公式等理解不透彻,导致在后续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有待夯实基础基础。

2. 学习态度有待端正

部分待优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积极,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经常出现迟到、早退、旷课、作业不完成等现象。

3. 学习方法有待改进

待优生在学习方法上也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不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预习、复习、做笔记等,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4. 心理问题有待疏导

由于长期学习成绩不理想,待优生往往会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又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所以要加强此类学生心理上的疏导。

(二)待优生的成因

1.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些家庭存在着教育方法不当、家庭氛围不和谐、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关心不够等问题,这些是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成绩下降的因素。

2. 学校因素

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师资水平、班级管理等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或者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都可能导致学生成为待优生。

3. 社会因素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网络成瘾、追星、攀比等,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使一些学生沉迷于娱乐活动,忽视了学习。

4. 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自身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也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一些学生由于智力发育迟缓、学习能力较差、性格内向等原因,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克服,从而逐渐沦为待优生。

三、待优生转化的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 关爱待优生

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待优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的困难,关心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温暖,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2. 增强待优生的自信心

教师要善于发现待优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同时,要帮助待优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二)激发待优生的学习兴趣

1. 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要根据待优生的特点,优化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游戏、竞赛、多媒体等,激发待优生的学习兴趣。

2. 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待优生感受到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写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

(三)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1. 培养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教师要指导待优生学会预习和复习,让他们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在复习中巩固知识。

2. 指导做笔记的方法

教师要教给待优生做笔记的方法,让他们能够抓住重点,记录关键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3. 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指导待优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四)实施分层教学

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分层作业。根据待优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学习任务,逐步提高学习成绩。作业设计要体现分层性,根据待优生的学习水平,布置难度适中的作业,让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五)加强家校合作

教师要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待优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商讨教育对策。教师要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四、实践案例分享

记得,我曾接手一个“待优生”叫钟某强。他经常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自然不理想,而且经常没事找事欺负同学,搞恶作剧,是出了名的“捣蛋大王”,全班同学都惧怕他。从学校老师、学生的口中得知,该生自一年级起就是一个问题学生,父母因感情不和,经常吵架,甚至打架,父母教育不当,是典型的“两极化”——父亲的教育过于“粗暴”,教育孩子不是打就是骂。而妈妈因为要照顾弟弟,“疏于”管教,让他总觉得妈妈爱的的弟弟,不爱他,对妈妈也产生了敌对的情绪,导致他的无心学习。进了小学,最终成了一名典型的“学困生”。对于他,我用“爱的掌声”,助其树立信心,增强学习动力,成功转化他的。

(一)用“爱的掌声”,给孩子一个转变的机会

有一次,我发现钟某强同学特别爱画画,我就鼓励他在画中抒发个人的情感,平稳情绪,还经常指导他用画来绘画对语文学习的理解,如给课文绘图、用画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在语文课堂上展示他不一样的“语文作业”。他的画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同学们都向他投去了赞赏的目光。他的眼睛里也闪现出既兴奋又惊奇的神色,慢慢地,在掌声的鼓励下,他慢慢变得认真上课了,因为他发现他也有“闪光点”。因为“爱的掌声”给予了这一个大家认为的“问题学生”一个转变的机会。

(二)用“爱的掌声”,给孩子一个进步的机会

在画画“闪光点”被激发后,我明显发现他有变化了,上课他更积极主动,还主动参与值日和班级活动。因为我深知“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于是,我和带班老师商量后,将他的位置调到了前排,我经常亲切地找他聊天,讨论他感兴趣的问题,取得他的信任。他的基础差,课堂上我就把回答简单问题的机会留给他,让他举手发言,并在他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看法的时候,给予他及时的、充满鼓励与表演的掌声。在考试的时候,我就走到他旁边轻声给他读读题目,鼓励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试卷,让他自己跟自己比,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

(三)用“家校”双重的掌声,给孩子一个成长的好环境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分不开的。为了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我便主动和他的家长沟通,双管齐下,构建教育网。我鼓励家长积极面对孩子的问题,让家长看到自己在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多关注孩子的成长,改变教育方式。日常中让家长陪同他完成我单独给他布置的作业,多鼓励。而我也及时利用放学后的一部分时间给他讲解。就这样,一次次,一天天,这位孩子在“家校”双重爱的浇灌下,不断进步成长,语文成绩破天荒地从之前的“个位数”提高到五六十分,这个成绩,让办公室的老师对我竖起了大拇指,我也收到孩子和家长一声声真诚的“谢谢”。

教学是相长,钟某强这一位学生带给我的收获远比我带给他的多,因为他教会我:教育孩子要从“心”出发,用“爱”育孩子成人、成才。

(四)用“爱的掌声”,给孩子一个传递爱的机会

此前,班上的孩子们对于钟某强这位特殊学生都避之不及,多对他存在微词,他们认为他成绩不好,又经常逗弄同学,影响课堂纪律,不愿让他参加班级活动,也不愿跟他一起玩。我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知道单纯给孩子讲道理是没有效果的,而机会也来了。那是学校秋季田径运动会到了,在需要选拔运动员时,班上的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在团体报名接力赛时,钟某强同学也举了手,可没想到其他孩子极力反对,不想让他参加比赛。这一切在我预料中,但我知道钟某强同学的跑步能力是很好的,于是我笑了笑说,“同学们,我们来个‘协议’好不好,如果他能在班级小组赛中跑到前三名的成绩,我们就让他参加团体接力赛,好不好?”孩子们听到我的话,都说好。我猜想他们心里想着我一定会输呢。可我却胸有成竹,那是因为“爱的掌声”的魔力是巨大的,在比赛之前,我组织了班级小组赛,他也不负我所望,跑得了小组的第一名。这一次“协议”让孩子们心服口服,他们对钟某强也刮目相看,愿意让他加入比赛,共同为班集体的荣誉而努力,渐渐地也和他交朋友了。

在一次次“爱的掌声”的旋律,滋生了信念之花,建立了师生的良好关系,化解了生生之间的误会,也架起了家校共育的桥梁,更是成功地转化了一名“待优生”。

五、结论

教师的“爱”是转化“待优生”的前提,也是教师走进“待优生”内心世界的桥梁,是转化“待优生”工作中最好的、最有力的教育力量。所以,我始终坚持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理念,以育人为本,以“爱”为先,以“导”为法,优化育人环境,善于寓思想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以“爱”渗透到育人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用“爱”滋养着每一株独一无二的桃花李花,奏响“待优生”成长的变奏曲。

参考文献:

1.江月孙、王新如:《班级管理学》,新世纪出版社.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 (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大学出版社.

3.知网空间:《浅谈初中生开发“差生”智力的意义和实践》,《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4期,http://www.cnki.com.cn.

4.柳海民:《现代教育理论进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