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习中心建设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
王丽
南昌航空大学图书馆 江西南昌 330063
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科研与人才培育的关键支撑平台,它在供应文献信息服务的同时还承担着知识流传、学术交流以及更新能力培育的重要职责。传统图书馆侧重馆藏经营和静态阅读,其空间规划往往较为封闭且单调,很难符合新时代大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数字操作、创客创新等各色学习所具有的需求。“未来学习中心”属于一种融合了学习科学、信息科技和学习者发展需求而形成的教育空间形态,它提倡开放共享、多方交互、技术辅助和个人发展。
一、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现实驱动
(一)学习方式转型的需求牵引
教育理念不断革新,学习方式正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建构、自主探究和协作创新,这对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功能产生了新要求,传统以阅览为主的静态空间已经无法适应多样化的学习行为。学生在图书馆里不仅需要安静读书的地方,还需要可以讨论、展示、实验、创作等功能并存的空间,所以图书馆空间再造一定要应对这种学习方式的变化,营造出更加灵活开放、有利于多种模态学习发生的环境,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成长需求。
(二)技术赋能背景下的智能环境呼唤
在快速发展的技术时代背景下,智慧教育成为高校发展的主要方向,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的核心,急需创建一个智能化的学习场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渗透,使信息获取和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同时也重新定义了学习的空间和空间的功能[1]。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应该适应技术赋能让技术赋能的趋势,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应该全方位更新图书馆基础设施,嵌入人工智能系统,形成以学习、研究、交流为核心的智慧学习空间,实现服务的高效、精准。
二、未来学习中心导向下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核心理念
(一)多维学习空间融合理念
多维学习空间融合概念是把图书馆变成自主学习空间、协作探究空间、创意表现空间还有数字空间这几种空间集合体,它冲破了传统空间单一用途的限制。提议在同一个地方做到多种学习方式的任意转变,借助合理的安排和功能重新设计,图书馆就能符合各种学习需求,像是安静地看东西,小组合议,动手做项目,寻找信息等等,这样就提升了空间的利用效率和服务的适应性。这种融合不但改善了物理结构的布置状况,而且重塑了学习行为的发生路径,增强了学习生态环境的联动效应。
(二)科技与人文融合理念
科技与人文融合的理念主张,在图书馆的空间再造期间,既要重视先进技术的引进,又要关注人文关怀和精神培育。以往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主要聚焦硬件环境的改善,阅读氛围的加强和个性化需求的部分满足。在创建智慧学习环境之际,还要增添文化因素、审美感知以及心理舒适度,使得环境既是功能性的,又是有热度和韵味的。通过人性化设计、生态规划以及艺术品置放相融合,从而营造出一种沉浸式,启发性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习者的情绪共鸣和文化归属感。这一理念有益于做到科技助学与文化育人兼得,推进图书馆变成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学习文化场所。
三、图书馆空间再造的路径探索与创新实践
(一)从“静态阅览”到“动态协同”,空间形态转型
高校图书馆空间正在由传统的“静态阅览”向支撑“动态协同”的学习形态转型,要达成这种转型就得打破封闭、单一的空间排布。打造灵活可变的功能分区,可以应对个体阅读、群体研讨以及跨学科协作等多种需求,采用可移动家具、可调光照明、模块化隔断等设计要素,从而达到快速切换、高效组合的目的,还要促使学习行为的流动性与互动性,把图书馆变成学习活动的“发生地”,而不是“储藏地”。这种空间形态转型既提高了空间的利用效率,又契合了新型学习方式的落地与发展。
(二)从“藏书为本”到“创意孵化”,空间功能升级
图书馆空间正由“藏书为本”向“创意孵化”功能转型,冲破传统的存储文献、安静读书的定位,走向融合知识获取、思维启发与实践创新于一体的复合功能区域[2]。通过创建创客工坊、数字实验室、多媒体制作区等新型学习单元,让学生可以执行项目式学习,跨越学科探究,开展创造表达,空间功能由“静止的知识获取”变成“动态的知识形成”,促使图书馆变成知识产生和创意达成之地,这样的提升既改进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力,又改变着图书馆在校内人才培养系统里的地位。
(三)从“读者服务”到“学习设计”,服务模式重构
图书馆空间再造促使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从“读者服务”转变为“学习设计”,突出学习者需求为重心,供给更为深入且有针对性的服务支撑。图书馆员不再是单纯的信息资源看守者,渐渐转向成为学习引领者及学术支撑者,参与到课程创建,学习路线规划,能力改进培训这些环节,服务的形式由被动应对变成主动干预。通过嵌入式指导、项目引导、专题工坊等不同手段助力学生实现知识建构和技能培养。这种模式再造扩充了图书馆的教育功能,推进它在学校教学和学习环境里做到深层融合并实现价值增长。
结论:面向未来,图书馆不只是储藏知识的空间,更是知识学习发生的空间、思想碰撞交汇的场所、思维创新诞生的温床。在未来学习中心的理念下,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要持续深化与技术交融,加强人本关怀和服务更新,营造智能化,开放式,多功能的学习生态。图书馆由过去单纯的提供资源转变为现在的引导学习,由过去的静态空间转变为动态平台。未来高校图书馆将在学生主动发展、教学方式革新以及跨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为关键且独特的功效,成为智慧教育体系的中枢引擎。
参考文献:
[1]陆宁.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初探[J].甘肃科技,2022,33(3):3.
[2]姜雪楠.“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1):2.
作者简介
王丽(1978、1-)女,汉族,人,本科职称:馆员,研究方向: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