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中的网络攻击风险评估与防护技术
杜连杰
天津联信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00
引言: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智能化发展的关键支撑。然而,复杂的网络环境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黑客组织、恶意代码和高级持续性威胁不断涌现,使得工业控制系统暴露在高风险之中。一旦发生攻击,不仅会造成数据 备损失,更可能引发生产中断和重大经济损害。如何科学评估潜在风险,并构建有效的防护体系,已成为学术界与工业界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
一、工业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攻击特征与风险表现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深度融合的重要产物,其核心在于实现设备、系统与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然而,这种高度开放与互联的特性也带来了显著的安全隐患。不同于传统信息系统,工业互联网在涉及生产控制、实时调度以及供应链协同时,网络攻击不仅会影响信息安全,更可能直接危及生产安全与社会稳定。
在攻击特征方面,工业互联网的脆弱性主要体现在攻击手段的多样化与攻击目标的复杂化。一方面,黑客往往利用工业控制系统协议的安全缺陷、 平台的身份认证不足,发起针对性攻击;另一方面,攻击形式从传统的病毒、木马 逐步演化为高级持续性威胁(APT)、勒索软件以及供应链攻击。这些攻击不仅具备隐蔽性与长期性,还往往通过多跳路径逐层渗透,增加了检测与溯源的难度。
从风险表现角度看,工业互联网的安全威胁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首先是数据层面风险。大量生产数据和运行参数需要实时传输与共享,一旦被窃取或篡改,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决策与工艺安全。其次是设备层面风险。攻击者可能通过入侵控制系统,导致设备失灵、参数异常甚至生产线停摆,进而引发重大经济损失。最后是系统层面风险。由于工业互联网通常呈现跨区域、跨层级的复杂结构,攻击事件往往会在网络中迅速扩散,造成区域性甚至全行业的连锁反应。
此外,工业互联网的攻击风险还具有明显的行业性特征。例如,在能源、电力、石化等关键基础设施中,攻击一旦成功,不仅会危及企业运营,还可能对公共安全与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与此相对,制造业与物流业则更容易受到供应链攻击和勒索软件影响,导致信息不对称与业务中断。行业差异使得防护策略必须具有针对性与差异化。
二、网络攻击风险评估方法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
在工业互联网中,网络攻击风险评估的核心目标是识别潜在威胁、量化风险水平并为防护策略提供决策依据。由于工业互联网兼具信息化与工业控制的双重特性,其风险评估方法既需要考虑传统 IT 系统的安全问题,也必须纳入工业控制系统的实时性与可靠性要求。因此,风险评估不再局限于静态漏洞扫描或单一事件分析,而是趋向于多维度、动态化的综合评估。
常见的风险评估方法包括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类。定性方法通常依托专家经验与安全标准,对可能的攻击场景进行威胁建模与等级划分。例如,通过攻击树分析,可以系统性地描绘攻击路径,识别潜在入口与关键节点,从而明确防护的重点环节。而定量方法则更注重以数学模型和概率分析为基础,对攻击发生的可能性与潜在损失进行量化计算。蒙特卡罗模拟、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已被逐步引入工业互联网安全风险评估中,帮助实现风险的可计算与可对比。
在应用层面,工业互联网风险评估往往结合系统架构与业务需求进行针对性分析。首先,针对网络层,可通过流量监测与漏洞扫描识别通 建模对潜在渗透路径进行评估。其次,针对控制层,可利用资产识别与安全态势感知技术 对关键设备的运行状态和脆弱点进行分析,以防止攻击者通过操控设备造成生产异常。最后,在应用层和数据层,风险评估则更多关注信息泄露、恶意篡改与数据完整性
问题,确保决策信息的准确性与可信度。
值得注意的是,工业互联网风险评估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任务,还需要考虑行业法规、合规要求和经济因素。例如,在电力、石油化工等关键行业中,风险评估体系往往需要遵循国家安全标准,同时结合企业实际业务,评估攻击可能对公共安全与经济运行造成的影响。这种评估结果不仅为安全防护投入提供参考,也为应急预案与风险转移策略(如网络保险)奠定基础。
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发展,基于智能化的风险评估方法逐渐成为新的研究方向。通过机器学习对历史攻击数据与实时监测结果进行挖掘,可以实现对潜在威胁的预测与异常检测。同时,结合可视化技术,风险评估结果能够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帮助管理者快速理解风险分布与优先级,从而优化防护资源配置。
三、工业互联网防护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方向
工业互联网的安全防护体系需要遵循分层防御与纵深防护的原则,从网络层、控制层到应用层全面构建安全屏障。在网络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与安全网关是基础手段,通过实时流量分析和协议过滤来阻止非法访问与恶意攻击。同时,零信任架构逐渐成为重要趋势,其核心思想是“永不信任、持续验证”,有效缓解传统边界防护失效带来的风险。伴随软件定义网络与云平台的广泛应用,动态访问控制和身份认证机制也成为保障网络安全的关键环节。
在控制层,防护重点在于设备安全与运行保障。通过可信计算、工业防火墙和补丁加固手段,降低固件漏洞被利用的可能性;同时结合工业安全监测平台,对控制指令和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校验,确保操作的完整性与有效性,避免攻击者篡改控制逻辑导致设备失灵。随着智能传感器和边缘计算节点的增加,控制层还需强化节点间的信任机制与冗余机制,以保证关键业务的持续可用性。
在应用层,防护策略主要围绕数据安全与业务连续性展开。加密传输、细粒度访问控制和多因素认证是核心措施,可以有效保障数据的机密性与可靠性。同时,结合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可实现工业数据的可追溯与防篡改,增强信息交互的可信度。应用层还应建立完善的备份与灾难恢复机制,以确保在遭受攻击或系统异常时,业务能够快速恢复,避免生产中断和经济损失。
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智能化防护,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驱动的威胁检测与预测模型,提升对未知攻击和异常行为的识别能力,实现由被动防御向主动预防的转变。其二是协同化防护,不同行业、企业和安全机构间需要建立威胁情报共享与联动响应机制,打破“信息孤岛”,形成跨区域、跨行业的整体性安全防护生态。其三是自主可控,逐步减少对国外安全技术与核心设备的依赖,推动本土化安全软硬件的研发与应用,从而构建可持续、可控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
结语:
工业互联网在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复杂多变的网络安全威胁。通过深入分析攻击特征、风险表现与评估方法,并结合分层防御、零信任架构及智能化防护体系的构建,可有效提升整体安全水平。未来,协同化与自主可控的发展将成为保障工业互联网可持续、安全运行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何承润,闫皓楠,侯志青,李超豪,周少鹏,王星,王滨.面向工业互联网的恶意流量智能检测模型[J].移动通信,2025,49(05):49-56.
[2]张宇.工业互联网网络数据安全分析与研究[J].中国信息界,2024(07):57-58.
[3]王利军,张雷,马云飞.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应用研究[J].保密科学技术,202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