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江苏省高职院校供应链运营专业的校企合作探索

作者

丁操

正德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江苏南京 210000

一、江苏省供应链运营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与国内"双循环"战略背景下,供应链物流效率已成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供应链相关行业的招聘需求稳定增长,其中工业企业的供应链岗位需求明显提高,薪资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我国供应链人才缺口高达 600 万。而江苏省因长江黄金水道区位优势及制造业集群效应,人才需求高于较全国平均水平。

在江苏的职业教育领域,开设供应链运营专业的院校虽然较少,但现有专业的教育投入巨大,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效,为市场提供了复合型供应链运营人才。但培养规模仅能满足市场需求的 17.3% ,且存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校企合作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必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创新教学方法,以培养出更多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供应链运营人才。

二、校企合作概况

通过对多家院校的校企合作深度调研后,我们发现当前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的合作模式种类繁多,有多元化发展趋势,如“顶岗实习”“订单班”“校企共建课程”等多种形式。其中订单班合作模式,从招生环节就开始让企业参与介入,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制定培养方案,将真实生产案例融入教学,并配备企业导师驻校指导,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企业所需的实用技能。数据显示,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在毕业后三个月内的就业率达到 95% 以上,远高于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就业率。

三、订单班模式

订单班模式是指院校与合作企业深度合作,签订订单班合作协议。院校在掌握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后,量身定制般的制定培养方案,从课程体系、学分要求、技能认证等底层开始建立捆绑,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深度契合企业需求。学生入校后,基本就能够确定定点就业方向,就业率高且目标培养明确。

这种深度合作带来显著成效:参与订单班的学生在毕业前已掌握企业特定岗位所需的全部技能,平均起薪较普通班级高出 18% ,就业三个月内专业对口率高达 95% ,远超传统培养模式 65%的对口就业率。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模式同时降低了企业招聘培养成本,据测算,企业通过订单班获取人才的综合成本比社会招聘降低 32% ,真正实现了校企双赢。

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供应链运营专业的订单班合作呈现"小而散"特征:合作企业以区域性中小物流公司为主(占比达 73% ),平均每个订单班仅容纳 25-30 人,与智能制造等专业动辄百人规模的订单班形成鲜明对比。小的企业往往难以提供先进智慧供应链实训设备,不利于学生掌握最先进的行业认知。

此外在"学历升级"浪潮下,约 38%的订单班学生会在二年级选择转本备考,而现有协议缺乏弹性退出条款,既造成企业前期培养投入浪费,又使这部分学生陷入"技能培训"与"文化课学习"的双重压力。

要破解这一困局,需构建"动态双轨制":一方面与头部供应链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将零散订单整合为基于供应链生态圈的集群化培养(如苏州某职院联合京东物流、传化智联建立跨企业实训平台);另一方面开发"学分银行"制度,允许转本学生用企业实践学分置换部分通识课程学分,实现升学与就

业路径的柔性切换。

四、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目前大部分院校选择的与企业合作模式,一般安排在四五学期,要求学生通过校企招聘进入合作企业,完全履行岗位职责并独立承担工作任务,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当前江苏省各大职业院校供应链运营专业最主要的校企合作方式。该模式下通常要求学生完成 6 到12 个月的实习,签订三方协议,安排企业与学校双导师联合管理,并利用云工具进行实习签到、周报提交、过程跟踪和异常预警。

通过这种产教融合方式,让学生拥有了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期,也让学生得以学以致用,及时验证所学查遗补缺。

五、校企共建课程

校企共建课程是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将产业需求融入教学全过程的创新模式。江苏省作为职教高地,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实施路径。在这种合作模式下,企业技术骨干与院校教师可以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将真实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能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标准同步更新。如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引入大华股份"雪亮工程"项目开发《AI 视频监控技术与应用》课程。而在课程具体实施时,共建课程通常能够将学生带到合作企业现场参观、讲解,在教学效果方面成果显著。

六、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在企业中接受实际工作训练的同时,也在学校中学习理论知识。这种模式下,企业承担 70%的培养责任,包括制定培养方案,提供实训条件,支付学徒津贴等。在德国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德国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在此类合作模式上尚未有突破,经过调研,院校层面对于企业培训资质、学徒合同条款及违约追责机制的顾虑较多,故而需要政府从法律层面支持,通过省级立法明确企业培训资质认证标准与所得税抵扣政策,同步建立由行业协会主导的"双元制培养白名单"制度,对认证企业给予政府采购加分等市场化激励,最终形成政府立法护航、行会标准驱动、校企利益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参考文献

[1]张静,王丽红.新文科视域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才智,2025,(23):157-160.

[2]王轩尧.供应链人才培养,如何走上数智化新路[N].光明日报,2025-07-01(014).

[3]朱艳新,刘玉静,黄红梅.“新文科”背景下智慧物流与供应链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方案设计[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5,27(02):38-43.DOI:10.13983/j.cnki.jaechu.2025.02.007.

作者信息:

丁操(1988.12——),男,江苏盐城人,硕士,讲师,正德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供应链金融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4 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制造企业对数字化供应链人才需求与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方向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 2024SJYB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