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环境检测技术在多维度污染治理中的实践应用

作者

张鹏洁 齐芮

天津实朴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380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复杂的环境问题,污染已从单一介质、单一污染物向多介质渗透、多污染物复合的方向演变。大气污染物可通过干湿沉降进入水体和土壤,水体中的污染物可通过蒸发进入大气或通过渗透影响土壤,土壤中的污染物又可通过挥发或淋溶再次进入大气和水体,形成大气、水、土壤的污染循环链。这种多维度污染特征,对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治理模式提出了挑战。环境检测技术通过不断创新与整合,已从单一指标的定性检测发展为多介质、多参数、多尺度的定量检测体系,成为破解多维度污染治理难题的关键工具。

1 环境检测技术的内容和范围

基层生态环境检测内容主要涵盖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等,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一是在大气检测方面,检测站通过设置空气质量检测站点,实时检测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通过分析和评估这些数据,可以及时掌握大气污染的状况,制定相应的污染治理措施,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稳定。二是在水体检测方面,检测站通过设置水质检测站点,定期采样和测试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水质指标。这些数据对于评估水体的健康状况、发现水污染问题、制定水环境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在土壤检测方面,检测站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其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物的含量,评估土壤的质量状况。这些数据可以指导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保障农作物的安全生产和人民的饮食安全。四是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检测站主要关注野生动植物的分布情况、数量和濒危物种等,收集动植物信息,掌握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这些数据对于制定动植物保护策略,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 环境检测技术在多维度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对策

2.1 在复合型污染管控中的应用

复合型污染往往由多种污染物协同作用形成,其危害效应远超单一污染物的简单叠加。环境检测技术通过多参数同步检测与联合分析,为复合型污染的精准管控提供技术支撑。在污染源分级管控中,环境检测技术通过对污染排放特征的精细化分析,支撑差异化管控策略的制定。例如,针对工业园区的复合型污染,在线检测系统可实时采集废气、废水排放中的多污染物浓度数据,结合污染源解析模型,确定各企业对区域污染的贡献度,为“一厂一策”的管控方案提供依据。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通过检测土壤中化肥农药残留、农田排水中氮磷含量及周边水体富营养化指标,可区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污染贡献差异,指导精准施肥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这种基于检测数据的分级管控,能够提升污染治理的效率,避免资源浪费。在治理技术优化中,环境检测技术通过对治理过程的实时检测,动态调整治理方案。例如,在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中,在线 COD(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参数检测可实时反映处理工艺对多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据此优化曝气强度、药剂投加量等运行参数,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标。在大气复合污染治理中,通过检测 PM2.5 的化学组成,可判断燃煤、机动车、扬尘等污染源的贡献变化,及时调整管控重点。这种闭环管控模式,能够提升复合型污染治理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2.2 在区域协同治理中的应用

在区域污染现状评估中,环境检测技术通过标准化检测方法与统一质控体系,确保不同区域数据的可比性。例如,在流域污染治理中,沿河流域布设统一规格的水质检测断面,采用相同的检测方法,可获得流域内水质参数的空间分布数据,通过插值分析绘制污染浓度等值线图,明确污染严重区域与扩散趋势,为流域联防联控提供目标区域。在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中,基于无人机遥感与地面检测站的协同观测,可获取区域内 PM2.5、臭氧、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三维分布特征,识别污染传输通道与累积区域,为跨区域联合执法提供依据。在区域污染责任划分中,环境检测技术通过污染通量核算,明确各区域的污染贡献。例如,在跨行政区域河流治理中,通过检测河流出入境断面的污染物浓度与流量,结合水文模型计算污染物通量变化,量化上游来水与本地排放的污染贡献比例,为区域间污染赔偿与责任分担提供数据支撑。在大气区域传输研究中,利用大气扩散模型结合检测数据,反演不同城市对区域污染的贡献度,为制定差异化的减排目标提供科学依据。这种基于检测数据的责任划分,能够减少区域间的治理矛盾,推动协同行动。

2.3 在污染风险预警中的应用

多维度污染的突发性与隐蔽性,要求治理工作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警。在突发性污染事件预警中,应急检测技术的快速响应能力至关重要。例如,便携式气相色谱仪、手持激光光谱仪等设备可在污染事件现场快速识别污染物种类与浓度,结合无人机航测的污染扩散范围数据,在短时间内评估污染风险等级,为应急处置提供决策支持。在水体突发污染中,在线水质检测系统可实时捕捉 pH 值、溶解氧、浊度等参数的异常波动,自动触发预警信号,为快速锁定污染泄漏点、控制污染扩散争取时间。这种快速检测与预警能力,能够最大限度降低突发性污染的危害。在生态系统风险预警中,生物检测技术弥补了理化检测的局限。例如,通过检测水体中藻类生物量、鱼类血液生化指标等生物标志物,可早期识别污染物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即使污染物浓度未超标,也能通过生物响应信号预警生态风险。在土壤生态预警中,检测土壤酶活性、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可反映土壤污染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为制定生态保护优先的治理策略提供依据。这种“理化指标+生物指标”的联合预警,能够更全面地反映污染风险,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 结束语

环境检测技术在多维度污染治理中的实践应用,体现了从单一检测到系统检测的升级。其通过解析跨介质污染链条、识别复合型污染特征、支撑区域协同行动、构建风险预警体系,为多维度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流程的技术保障。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环境检测的深度融合,环境检测技术将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感知的转变,进一步提升多维度污染治理的精准性、协同性与前瞻性,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曹秀雯,杜倩,陈炎.浅析环境检测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清洗世界,2025,41(02):119-121.

[2]陈彦辉.土壤污染治理中环境检测技术的运用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4,5(22):89-91.

[3]陈孝辉,刘霄云.环境检测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J].清洗世界,2024,40(03):127-129.

[4]王晓东.大气污染环境检测技术及治理[J].黑龙江科学,2023,14(02):162-164.

[5]郭亚玲.水环境检测以及治理的办法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2,(10):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