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护理干预在胃肠镜清洗消毒合格率提升中的作用

作者

蒋睿 靳瑜

新疆医科大第六附属医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引言

胃肠镜是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核心医疗器械,但其结构复杂,使用后易残留血液、黏液及病原微生物,若清洗消毒不彻底,易引发医源性交叉感染,威胁患者安全[1]。常规清洗消毒流程因护理操作不规范、质量监控不足等问题,合格率常难以达标[2]。因此,探索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提升胃肠镜清洗消毒质量,成为医疗机构感染控制的关键环节。本研究通过对照试验,分析强化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设计,选取 2025 年 1 月至 2025 年 6 月本院 62 件胃肠镜作为研究对象,所有胃肠镜均为同一品牌,使用年限 1-3 年,性能完好,无严重磨损或功能故障。2025 年 1 月至 2025年 3 月实施常规管理,为对照组;2025 年 4 月至 6 月实施强化护理干预,为干预组。胃肠镜纳入标准:①常规使用的胃肠镜; ② 使用频率相近; ③ 消毒设备相同。排除标准:①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后的胃肠镜;②维修/后首次使用的胃肠镜。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清洗消毒流程,包括初洗、酶洗、漂、消毒、末洗、干燥等步骤,由内镜中心护士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执行。

干预组在常规流程基础上实施强化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 ① 成立护理干预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定期组织培训; ② 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图,张贴于清洗消毒区域; ③ 实施双人核查制度,确保每一步骤落实到位; ④ 定期开展质量监测,每月随机抽样检测消毒效果; ⑤ 加强人员培训,每季度组织一次专项培训,内容包括操作规范、感染控制知识等。

为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两个研究阶段的清洗消毒工作均由同一批固定护理人员完成。该团队共 12 名,其中男 3 名,女 9 名;年龄 21~35 岁,均为大专及以上学历。所有护理人员在研究开始前均接受过统一的基础培训,其年龄、工作年限、学历等基线资料在两个阶段间保持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排除了人员变动或技能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1.3 观察指标

(1)胃肠镜清洗消毒合格率

应用 75%酒精冲洗胃肠镜管道后采样,于 35℃恒温环境下持续培养 48 h 无致病菌,且非致病菌数量 <20 CFU/件,为合格。

(2)清洗消毒相关质量指标

统计两组管理期间的每月清洗刷更换条数(因磨损、变形需更换的专用毛刷数量)、每月活检通管维修条数(因堵塞、破损需维修的活检孔道管道数量)、胃肠镜表面黄斑个数(每季度对所有胃肠镜表面进行检查,统计黄斑总数后计算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26.0 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 n(%) 表示,采用 x2 检验;计量资料以( )表示,采用 t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胃肠镜清洗消毒合格率比较

干预组胃肠镜清洗消毒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具体数据见表

2.2 两组胃肠镜清洗消毒相关质量指标比较

干预组每月清洗刷更换条数、每月活检通管维修条数、胃肠镜表面黄斑个数均低于对照组( P<0 .05),具体数据见表 2

表 2 两组胃肠镜清洗消毒相关质量指标比较(

3 讨论

消化内镜已成为临床医师诊断、治疗疾病不可或缺的辅助仪器之一[4]。作为一种进入患者机体内部的侵入性器械,其材料特殊、结构复杂,且无法耐受高压、高温,这给清洗消毒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若清洗消毒不彻底,其管腔、阀门等隐蔽部位残留的有机物会成为微生物滋生的温床,显著增加医源性感染的发生风险[5]。

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强化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的胃肠镜清洗消毒合格率显著高于采用常规流程的对照组。这一提升并非偶然,其背后是护理干预从被动执行到主动管理的深刻转变。常规流程往往依赖于操作人员的个人经验和责任心,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清洗效果波动较大。而强化护理干预,首先通过引入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图和双人核查制度,将复杂的清洗消毒步骤分解为清晰、可执行的指令,并对关键环节进行二次确认,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疏漏和操作随意性,确保了每一件内镜都能得到同等高质量的处置。

表 1 两组胃肠镜清洗消毒合格率比较 (n,%)

干预组在每月清洗刷更换条数、每月活检通管维修条数及胃肠镜表面黄斑个数等指标上也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清洗刷和活检通管的更换与维修频率降低,反映出在规范化操作下,器械的物理损耗减少,不仅延长了器械的使用寿命,也意味着操作人员在清洗过程中对器械的保护意识增强。胃肠镜表面黄斑个数的减少,表明清洗更为彻底,蛋白质、脂类等有机物残留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针对消化内镜结构复杂、清洗难度大的特点,实施以标准化流程、双人核查、持续培训与质量监测等为核心的强化护理干预,能够系统性地提升清洗消毒的合格率,并有效改善过程质量指标,减少器械损耗。该模式将感染控制理念深度融入日常操作,是保障内镜诊疗安全、预防医源性感染、实现科室精细化管理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小华,张心怡,何维维,等.信息化追溯管理系统在胃肠镜清洗消毒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24,23(10):72-76.

[2]朱瑰容.内镜消毒质量对降低胃肠镜院内感染影响评价[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3,29(06):50-53.

[3]张道权,丁静.针对急诊患者内镜治疗中运用护理质量分级管理制度对感染控制效果的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2,17(3):395-397.

[4]许真真,陈湘玉,徐桂芳,等.消化内镜清洗消毒闭环管理系统构建与应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1,28(6):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