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大数据背景下学业数据分析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运用研究

作者

许馥纯 李晓岚 但仁刚(通讯作者)

广州理工学院 510540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教育教学逐渐进入数据驱动阶段,民办本科院校中如何有效借助学生的学业表现来评价教学质量已成为提高管理效率和教学效果的现实需求,过去的教学质量评价常常依赖主观判断与阶段性成果,而在大数据背景下学校具备了观察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条件,民办高校中师资力量、教学资源配置与办学目标多样,亟需借助更为全面、动态的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二、教学质量评价的现实做法与困境

目前,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普遍采用学生评教、教学督导听课、期末考试成绩等方式为主要依据,这些做法在实际操作中具有简便、直观等优点,但也暴露出诸多局限性,学生评教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评价结果容易受到情绪、课程类型和教学风格等非教学因素影响,考试成绩只能反映某一阶段的结果,难以真实反馈教学过程中的变化与问题,部分院校对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不高,反馈和应用机制不完善,评价结果难以有效传导到教学管理与课堂实践中。

三、大数据背景下学业表现在教学评价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一些民办本科院校在大数据理念的影响下开始尝试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表现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虽然目前这种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已有部分课程在总结教学成效时主动参考学生在课程期间的整体参与度、知识掌握节奏等因素,避免仅以期末成绩一锤定音,管理者也开始关注学生反馈、课后反思、课程调整频率等教学过程中积累的非正式信息,实际教学反馈中部分教师根据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进行教学内容微调,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些做法表明将学业表现纳入教学质量评价有助于教学过程的跟踪,还能推动教学方式更加贴近学生需求。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院校整体数据意识不足

尽管大数据已在高等教育领域广泛讨论,但在多数民办本科院校中整体的数据意识依然较为薄弱,一些学校未将教学相关的数据当作战略性资源管理,而是仅作为档案材料归档,缺乏对其价值的认识,管理层对教学评价数据的使用方式不明确,仅仅停留在汇总阶段性成绩或教学检查结果的层面,未能形成系统的数据支持体系,学校内部不同部门之间信息割裂,缺少共享机制,数据难以流动、价值无法释放,教师方面也存在“数据无用”的认知障碍,普遍将数据分析视为额外负担,而非教学改进的工具。

(二)教学评价仍以终结性指标为主

当前教学质量评价大多仍依赖于期末成绩、毕业论文或结课测试等终结性评价指标,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的成长轨迹与潜在问题,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虽然便于统计与比较,但往往不能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也无法为教师提供阶段性的改进依据,民办高校中由于资源配置和教学节奏灵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适配尤为重要,过程性评价的缺失导致教师难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也缺少阶段性的学习激励,部分院校在评价设计上简单等同于“考核成绩”,忽略了对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参与度、教学方法创新等维度的观察与记录,不利于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反而可能削弱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和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反思。

(三)教师教学压力大

在当前评价体系下教师普遍面临较大的教学压力,教学评价结果往往直接与职称评定、绩效奖励挂钩,教师对于评价结果的敏感性极高,评价标准模糊,教师难以明确哪些行为会被正向认可,出现“迎合式教学”“保守授课”等现象,创新动力不足,在引入学业表现分析后若无配套的解释和支持机制也容易引起教师对数据使用的误解或抵触,认为“被数据盯着上课”,教学改革任务不断推进,教师需兼顾课程改革、学生指导、成果产出等多重任务,缺乏时间与精力系统反思教学质量与成效,这种情况下教学评价未能起到激励作用,反而在某些场景中加剧了教师的不安全感与应付心理。

五、提升教学评价实效性的建议

(一)强化教学评价的服务导向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应是为教学改进服务,而不是简单作为管理与考核的工具,为此民办高校应明确教学评价的定位,将其从“结果导向”转向“支持导向”,重在发现问题、引导教学优化而非惩罚教师,学校应设计合理的评价维度,突出对教学方法改进、学生参与度提升、教学反思深度等方面的关注,在评价结果的反馈环节建议设置“非公开、面向本人”的辅导机制,由教学督导或教研组定期与教师沟通,不作过度曝光与排名,减少教师的抵触情绪,为教学反馈提供时间和空间,设置“教学诊断周”或“教学改进日”,让教师在不受干扰的条件下对课程进行微调,管理层也应树立“以教为本”的理念,在评估中给予教师更多理解和弹性,推动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注重成长的教学文化氛围。

(二)推动教学评价与教学活动的日常融合

教学评价不应是独立于教学之外的阶段性工作,而应融入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中,学校可鼓励教师在每次授课后进行教学小结,结合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提问质量等进行自我反馈,设立“同伴互评”机制,由教研组成员间进行观课与互评,形成日常化教学交流氛围,在教学管理层面学院教务部门可每学期组织一次教学反思交流会,邀请不同课程组教师围绕教学情况进行分享和讨论,还应注重将学生的声音纳入评价体系中,通过定期小型问卷、课程意见卡等形式收集反馈,让学生成为课堂改进的参与者,评价形式上也应灵活多样,避免只看量化结果,应有更多文字性描述、案例性点评,使评价更具指导意义。

(三)设立常态化的教学诊断与支持机制

民办本科院校需建立一套常态化的教学诊断与支持机制,使教学问题能够被及时发现并获得专业协助,建议设立专门的教学质量办公室或教学发展中心,承担教学质量监测、问题归纳、改进建议等职能,形成定期巡查、定期反馈的机制,建设教师教学支持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课程设计咨询、教学方法推荐、案例分享等资源,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难题,操作流程上可以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学诊断月”,由专家、骨干教师组成巡课小组,结合学生反馈对课程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建议,教学评价结果应与教师培训紧密结合,发现共性问题后开展专题工作坊、沙龙活动,引导教师在轻松氛围中交流与改进。

结语

大数据背景下,民办本科院校推进学业表现融入教学质量评价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从实际做法与应用出发指出了当前教学评价中存在的意识淡薄、方式单一、反馈不及时等问题,提出应以服务为导向、推动融合与机制建设的改进建议,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只有建立科学、温和且教师可接受的评价机制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价值,为教师教学赋能、为学生成长助力,未来高校在推进教学评价改革的过程中,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与管理理念的更新,实现从“考核驱动”向“改进驱动”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王海霞.大数据驱动下的智慧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与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5,21(7):80-83.

[2]李春平,陈小文,张淑荣,张湘敏.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超星平台线上课程 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电脑与电信,2024(4):14-19.

[3]张叶,王莉.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业危机的成因分析[J].时代人物,2025(12):0134-0136.

[4]唐俊杰.大数据背景下高等教育综合评价研究——基于因子分析的实证分析[J].统计学与应用,2025,14(2):196-205.

课题级别:校级;教学教改项目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大数据背景下学业数据分析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运用研究

以为例(2023JG049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