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段数学情境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
冯秀丽 张强
容城县容城镇第一中心园 容城县教育局
一、引言
低年级段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但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难度。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有趣的故事情境相结合,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直观、有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情境教学法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2.1 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主要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探索和解决数学问题,进而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培养数学思维和应用意识。[1]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情境是学生建构知识的重要支撑,学生在与情境的互动中,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和经验的反思,构建对知识的理解。
2.2.2 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低年级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初期,他们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需要借助具体事物和形象来理解抽象概念。情境教学法创设的生动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直观材料,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情境建立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促进认知的发展。[2]
三、低年级段数学情境教学法的实践意义
3.1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情境教学法创设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如童话故事、游戏活动、生活场景等,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3.2 帮助理解抽象概念,促进知识建构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情境教学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等融入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在直观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
3.3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
情境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4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情境教学法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价值。学生在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时,能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低年级段数学情境教学法的实践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实践现状
目前,情境教学法在低年级段数学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许多教师认识到情境教学法对提高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动的画面、讲述有趣的数学故事、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4.2 存在的问题
4.2.1 情境创设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部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没有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情境与教学内容脱节,不能有效地为教学服务。例如,有些情境过于注重形式的趣味性,而忽视了数学知识的内涵,学生在情境中只关注了有趣的情节,而没有深入思考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导致情境创设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
4.2.2 情境创设过于简单或复杂
一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没有把握好情境的难易程度。情境过于简单,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轻易就能解决问题,缺乏挑战性;情境过于复杂,包含的信息过多,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积极性。此外,情境的呈现方式也可能影响学生的理解,如情境的描述过于冗长、图片或视频的展示不清晰等,都会干扰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解决。
五、低年级段数学情境教学法的改进策略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情境。情境中要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自然地引出数学知识,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 “认识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时,可以创设 “搭建积木城堡” 的情境,让学生在搭建积木的过程中,观察不同形状积木的特征,从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图形,理解它们的边和角的特点,这样的情境既有趣又具有针对性,能够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把握情境的难度。
六、低年级段数学情境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6.1 情境创设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情境类型,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并精心设计情境内容。情境要具有吸引力、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要蕴含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 “10 以内数的认识” 时,可以创设 “动物园游玩” 的情境,通过展示动物园里各种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数量,从而引出对 1-10 各数的认识。
6.2 情境呈现
运用多媒体、实物、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将创设好的情境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在呈现情境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情境中的细节,获取相关信息,为后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6.3 问题引导
在学生观察情境后,教师要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情境中蕴含的数学问题。问题要明确、具体,难度适中,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例如,在 “动物园游玩” 情境中,教师可以提问:“小朋友们,我们看到动物园里有很多可爱的动物,那你们能数一数大象有几只吗?猴子比大象多几只呢?”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数量,并思考数量之间的关系。
结论
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符合低年级段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法,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子怡.寓教于“境”激趣深入——浅谈情境教学法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生(上旬刊),2024,(05):145-147.
[2]王红.情境教学法在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华夏教师,2022,(15):76-78.DOI:10.16704/j.cnki.hxjs.2022.15.016.
[3]赵艳鋆.小学低年级开展数学情境教学的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27):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