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与成效研究

作者

张建

四川省广安第三中学校 638000

引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念的重要使命。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内容抽象、枯燥,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生活化教学策略强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因此,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与成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贴合学生认知特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的认知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能力有限。生活化教学策略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例如,在讲解“遵守交通规则”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闯红灯、不走斑马线等行为,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行为的危害,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时,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生活化教学策略通过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案例,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比如,在教授“友谊与成长同行”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之间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友谊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增强知识的实用性

道德与法治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服务于生活。生活化教学策略强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合理利用网络”这一内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上网经历,探讨如何正确使用网络,避免沉迷网络,这样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引入生活案例,丰富教学内容

教材中的案例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往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距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鲜活。例如,在讲解“诚信做人”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列举学生在考试中作弊、抄袭作业等不诚信行为,让学生分析这些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同时,教师还可以分享一些身边的诚信故事,如商家诚信经营、市民拾金不昧等,让学生感受到诚信就在身边,从而增强学生对诚信的认同感。

(二)组织生活实践活动,深化知识理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组织生活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社会调查、主题班会等。例如,在学习“关心国家发展”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当地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撰写调查报告。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国家的发展状况,增强社会责任感,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创设生活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创设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增强学习的代入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创设生动逼真的生活情境。例如,在讲解“维护公共秩序”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在商场、车站等公共场所人们不遵守秩序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人们的行为,并思考这些行为带来的后果。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在公共场所应该如何遵守秩序,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公共环境。通过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三、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成效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气氛更加活跃。通过调查发现,在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后,大部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课堂参与度也大幅提升。学生们愿意主动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同学和教师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

(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意义。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到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消费者权益保护”这一知识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消费纠纷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到理性消费。通过实践检验,学生在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

(三)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化教学策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参与实践,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与法治要求,逐渐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例如,通过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等主题实践活动,学生在校园和家庭中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遵守文明礼仪规范,形成了尊老爱幼、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等良好品质。

结束语: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引入生活案例、组织生活实践活动、创设生活情境等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生活化教学策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和家庭也应加强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活教育环境,形成教育合力,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窦丽霞.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J].新校园,2025,(08):76-77.

[2] 孙妍妍.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家长,2025,(23):53-55.

[3] 刘秀平.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5,(20):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