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科学课外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效果评估

作者

李娟

皖滁州市定远县炉桥镇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引言: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学科。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科学学习应以探究为核心,应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因此有效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尤为必要。教师应从课外实践应具备必要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几个方面研究,以便更好地辅助教学。

1.小学科学课外实践活动创新设计

1.1 基于跨学科融合的活动设计

基于跨学科融合的小学科学课外实践活动,需打破学科界限,将科学知识与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内容有机整合,形成完整的探究闭环。例如设计“校园植物观察与记录”活动:科学层面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根、茎、叶形态,探究植物生长与光照、水分的关系;数学层面指导学生测量植物高度、记录生长数据,绘制生长曲线图;语文层面鼓励学生撰写植物观察日记,用文字描述植物特征与生长变化;美术层面让学生用彩笔绘制植物结构图或制作植物标本贴画。这种跨学科设计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科学认知,还能综合运用多学科能力解决问题,如通过数学图表分析植物生长规律,通过文字表达传递科学发现,真正实现“以科学为核心,多学科协同育人”,契合新课标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

1.2 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活动设计

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活动设计,需围绕真实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展开,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践验证—总结反思”的完整探究过程。例如针对“校园垃圾分类”问题,设计系列实践活动:首先组织学生调查校园垃圾种类与处理现状,发现“混合投放导致可回收物浪费”“有害垃圾未单独处理”等问题;接着引导学生提出“如何优化校园垃圾分类方案”的假设,如“设置分类垃圾桶指引标识”“开展垃圾分类宣传”;然后分组设计具体方案,如制作垃圾分类宣传海报、制定班级垃圾分类公约;最后在校园内实施方案,定期统计垃圾分类准确率,验证方案有效性。整个活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价值,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与责任意识,避免实践活动沦为“形式化操作”。

2.小学科学课外实践活动实施效果评估体系构建

2.1 多元化评估指标设定

小学科学课外实践活动实施效果评估需构建多元化指标体系,涵盖“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三个维度,避免单一以“成果优劣”评价。知识掌握维度聚焦科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如“是否能准确描述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是否能解释垃圾分类的科学原理”;能力发展维度关注探究能力、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如“是否能独立设计探究方案”“是否能熟练使用测量工具”“是否能在小组中有效沟通协作”;情感态度维度侧重科学兴趣与责任意识,如“是否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是否关注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是否愿意为解决科学问题贡献力量”。每个维度需细化具体、可观测的指标,如“实践能力”可细化为“能规范记录实验数据”“能根据数据得出合理结论”,确保评估全面、客观,真正反映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成长与进步。

2.2 信息化评估工具应用

信息化评估工具的应用能提升小学科学课外实践活动评估的效率与精准度,突破传统纸质记录的局限。可借助在线表单工具(如问卷星)设计“实践活动过程记录表”,学生通过手机实时上传实践照片、视频(如植物生长记录、垃圾分类实施场景),填写探究日志,教师可随时查看学生的实践进度与成果,及时给予指导。引入“实践活动评价APP”,设置“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功能:学生自评时对照评估指标反思自身表现,如“我是否完成了植物生长数据的测量”;同伴互评时从“合作参与度”“方案创新性”等角度打分;教师评价时结合学生的实践过程与成果,给出针对性评语。部分

APP 还支持数据统计功能,自动生成班级整体评估报告,如 80% 学生能完成探究方案设计, 60% 学生实践报告逻辑清晰”,帮助教师快速把握评估结果,调整后续教学策略。

3.提升小学科学课外实践活动质量的对策

3.1 加强教师专业培训

加强教师专业培训需围绕“实践活动设计能力”“过程指导能力”“评估能力”三个核心维度展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培训内容应包含跨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方法,通过案例讲解,传授“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内容的融合技巧”;开展实践指导专题培训,如“如何引导学生解决实践中的突发问题”“如何指导学生规范记录探究数据”,结合模拟场景让教师实战演练;增设评估能力培训,讲解多元化评估指标的设定方法、信息化评估工具的使用技巧,如“如何用在线表单设计实践活动记录表”“如何分析评估数据并调整教学”。培训形式可采用“理论学习 + 实践演练+成果交流”,组织教师分组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并进行模拟指导,邀请优秀教师分享经验,确保培训内容能转化为教师的实际能力,为高质量实践活动提供保障。

3.2 整合社会资源支持

整合社会资源支持能为小学科学课外实践活动提供更广阔的探究空间与专业支撑,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学校可与当地科技馆、植物园、气象局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将其作为“小学科学实践基地”,如组织学生到植物园开展“植物多样性观察”活动,由植物园专业人员讲解植物分类知识;到气象局参观气象观测设备,了解气温、降水的测量原理。还可邀请社区内的科技工作者(如工程师、医生)担任“校外实践导师”,走进校园指导实践活动,如指导学生开展“家庭电路安全检查”实践,讲解用电安全的科学知识;或线上解答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如“如何更准确地测量植物生长速度”。

3.3 完善活动保障机制

完善活动保障机制是确保小学科学课外实践活动持续、有序开展的关键。在时间保障方面,学校可将课外实践活动纳入“课后服务”体系,每周安排固定时间开展活动,避免与学科教学时间冲突;还可利用周末、节假日组织短期实践项目,如“国庆假期家庭能源调查”,确保活动有充足的时间推进。在安全保障方面,制定“课外实践活动安全预案”,明确活动前的安全培训内容、活动中的安全管理责任、活动后的安全总结流程;为参与活动的学生购买短期意外险,降低安全风险。在资源保障方面,设立“科学实践活动专项经费”,用于购买实践工具、支付实践基地合作费用;建立“实践资源共享库”,收集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学生的实践成果、校外资源信息,供教师与学生随时查阅使用。通过完善的保障机制,消除实践活动开展的“后顾之忧”,确保活动质量稳步提升。

结束语:综上所述,课外实践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辅助手段,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能对科学课堂教学进行时间上、空间上、内容上的拓展和无限延伸。它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锻炼他们的品格、意志和能力;让他们从小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尝试,在他们心中里播下科学的种子。

参考文献:

[1]李依琼.科普微视频制作在小学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应用探索[D].闽南师范大学,2021.

[2]陈广.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1.

[3]李文家.小学科学教学实施课外拓展的策略探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10):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