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人工智能赋能下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屈建科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东关小学 718600

传统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存在目标统一、内容固化、方法单一、评价片面等局限,难以适配学生差异与育人需求。人工智能凭借数据采集、互动模拟等优势,为教学改革提供新路径。下文聚焦目标重构、内容优化、方法创新、评价升级四大维度,结合部编人教版教材实例,探讨AI 赋能下的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一、破统一达标立素养分层

传统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以“全班统一体能标准、一致技能要求”为核心,忽视小学生生长发育差异与个性需求,难以落实《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面向全体、注重差异”的育人要求。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构建学生运动画像,可将教学目标从“单一达标”转化为“基础-提升-发展”三层素养体系,既保障全体学生掌握核心能力,又为不同水平学生提供进阶空间,实现“人人有收获、个个能发展”。

结合部编人教版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来看,三年级《基本体操与队列队形》单元中,借助 AI 系统可分层设定目标:基础层目标针对全体学生,通过智能手环监测站姿练习时的身体姿态数据(如腰背挺直度、脚尖朝向),确保掌握“立正、稍息”等基础动作;提升层目标面向协调能力较好的学生,推送教材中“原地踏步变齐步走”的分解教学视频,结合 AI 动作比对功能纠正摆臂幅度偏差;发展层目标针对组织能力突出的学生,通过智能平台分配“队列小指挥”任务,实时记录其口令清晰度、队伍调动效率等数据,培养领导力与团队协作素养,完美契合教材“技能+素养”的双重要求。

二、弃固定教材建动态资源

传统教学内容依赖部编人教版教材的固定章节,更新周期长,难以适配学生实时兴趣与时代体育热点,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人工智能通过“需求分析+热点捕捉”双引擎,可打破教材内容的静态局限:一方面基于学生运动数据挖掘薄弱点与兴趣点,生成个性化补充内容;另一方面对接体育领域新动态,将热点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内容既扎根教材核心,又具备灵活延展性,实现“教材为基、动态补充”的良性循环。

以部编人教版四年级《球类活动——篮球》单元为例,教材核心内容为“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AI 系统先分析学生课前测试数据:若数据显示 60% 学生“原地运球时手腕发力不足”,则自动推送教材配套的“手腕力量训练小游戏”(如AI 体感“运球击靶”游戏,通过摄像头捕捉运球时手腕动作,达标可解锁虚拟奖杯);若检测到部分学生对“篮球战术”兴趣浓厚,则补充教材延伸内容——结合近期CBA 赛事热点,推送“基础挡拆战术”动画讲解,并关联教材中“合作运球”练习,设计“AI 战术模拟”任务,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实践挡拆配合,既深化教材知识,又提升学习兴趣。

三、改单向传授创多维互动

传统“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单向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尤其不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人工智能依托VR/AR、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可构建“示范-纠错-互动-协作”的多维教学场景。

对照部编人教版五年级《田径——快速跑》单元,教材重点是“起跑姿势、途中跑摆臂”。教学中可运用AI 多维互动方法:首先通过VR 设备还原教材中“蹲踞式起跑”的标准场景,学生佩戴 VR 眼镜“置身”田径赛场,直观感受起跑时的身体重心变化,突破传统示范中“平面观察”的局限;接着进行实地练习时,摄像头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实时比对学生动作与教材标准动作的差异,通过语音提示“起跑时重心过低”“摆臂时肘关节角度过大”,即时纠错;最后依据学生跑速、步频等数据,AI自动将学生分为“基础组”“提升组”,基础组完成教材中“30 米快速跑”练习,提升组挑战“AI 接力赛”任务——通过智能计时器记录每组接力时间,同步显示在班级屏幕上,激发团队竞争意识,让教材练习更具互动性。

四、变结果导向融过程结果

理论层面,传统评价以部编人教版教材单元后的“体能测试(如50 米跑、一分钟跳绳)+技能考核”为核心,仅关注最终结果,无法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努力与进步,易打击基础薄弱学生的信心。

以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跳绳》单元为例,教材评价重点是“一分钟跳绳次数达标”。引入AI 评价后,首先通过智能跳绳实时采集过程数据:记录学生每天练习的跳绳次数、连续跳跃时长、动作规范性(如手腕是否绕环、脚是否离地过高),生成“每日进步曲线”,直观呈现从“单次跳”到“连续跳20 次”的过程;结果性评价除教材要求的“一分钟达标次数”外,增设“健康知识掌握度”(通过 AI 在线测试考查教材中“跳绳后如何正确放松”)、“运动习惯养成度”(统计每周练习天数,达标可获“坚持小达人”勋章);最后生成个性化反馈报告,对“次数达标但动作不规范”的学生,推荐教材配套的“跳绳动作分解动画”;对“动作标准但次数不足”的学生,推送“循序渐进练习计划”,并同步至家长端,让家长清晰了解孩子在教材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五、结语

人工智能为小学体育教学创新提供技术支撑,需坚持“以生为本”,平衡技术应用与教师主导作用,助力素质教育落地。

参考文献:

[1]史晓莉.人工智能赋能小学体育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5(4).

[2]闫威.新文科背景下人工智能赋能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4,20(30):154-157.

[3]陈朝焰,许洪云,刘攀.人工智能赋能数据挖掘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5,21(14):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