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单元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安伟 安保尔 张银龙 朱泽松 王艳

河北安国中学 安国市 071200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明确提出“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传统“大气”单元教学多采用“知识点逐个讲解”的模式,如先讲大气垂直分层、再讲受热过程,各知识点间缺乏逻辑串联,导致学生虽能记忆单个原理(如温室效应),却无法综合运用其解释“为何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等复杂问题,难以形成地理学科所需的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为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单元(如“水体”“地貌”)的大概念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框架,丰富地理单元教学的理论实践路径。

2. 实践意义:解决“大气”单元教学中知识碎片化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升地理实践力与综合思维,为一线地理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实施案例。

二、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界定

大概念:指能统领学科关键知识、反映学科本质逻辑的核心观念,具有“结构化、迁移性”特点。本研究中“大气”单元的大概念为“大气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影响气候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键地理过程”。

地理单元教学:以“单元”为基本教学单位,围绕大概念整合知识点、设计教学活动,注重知识的关联性与学习的系统性,而非单一课时的碎片化教学。

(二)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通过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探究,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而非被动接受信息,与大概念“引导学生建立知识关联”的目标一致。

2. 地理学科素养理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需依托系统性的单元教学,通过大概念统领实现素养的落地。

三、基于大概念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

(一)大概念统领下的知识结构化整合

以核心大概念为中心,将“大气”单元知识点整合为“基础-过程-应用”三层结构:

1. 基础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为“大气运动”提供背景条件,如平流层气流稳定、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

2. 过程层:大气受热过程(垂直运动的动力来源)→ 大气环流(水平运动的宏观模式,含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3. 应用层:常见天气系统(大气运动的微观表现,如锋面、气旋)→ 大气运动对气候、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种植、航空安全)。

(二)“问题驱动+情境任务”的教学活动设计

围绕单元主驱动问题“大气如何通过运动影响我们的生活环境”,设计 4 个进阶式子问题与对应情境活动,具体如下:

子问题1:大气垂直分层的特点,如何为人类活动提供条件?

情境任务:提供“民航客机多在 10-12 千米高空飞行”“青藏高原游客需防晒”“人造卫星在高层大气运行”三个案例,引导学生结合“大气垂直分层气温变化图”,分组讨论: ① 各层气温变化规律与气流特点; ② 案例中的人类活动与对应大气层特点的关联; ③ 绘制“大气垂直分层与人类活动关系示意图”。

子问题2:大气受热过程如何影响近地面气温,解释生活中的温度差异现象?

情境任务:展示两组数据: ① 白天多云 vs 晴天的气温对比; ② 青藏高原 vs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昼夜温差对比。要求学生: ① 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标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② 用示意图解释两组数据的温度差异原因; ③ 结合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大气受热原理的应用(如塑料大棚保温)。

子问题3: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如何决定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情境任务:提供“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与“三圈环流模式图”,分组完成任务:① 在模式图中标注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等)与风带(信风带、西风带等); ② 匹配“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度大陆西岸)”与对应的气压带风带; ③ 分析:为何撒哈拉沙漠(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而欧洲西部(西风带控制)温和湿润?

子问题4:锋面过境时天气如何变化,如何根据天气图预判本地天气?

情境任务: ① 展示“我国某地区冷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图”(含气温、气压、降水数据),引导学生总结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 ② 提供本地未来3天的天气预报图(含锋面符号),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撰写“本地未来 24 小时天气播报稿”(需说明气温、降水、风向变化及出行建议)。

四、教学反思

优势:以大概念统领单元教学,有效解决了知识碎片化问题;真实情境与任务驱动,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提升了学习兴趣。

不足: ① 部分基础薄弱学生在“三圈环流”等抽象知识的理解上存在困难,需设计更多具象化教具(如环流模型); ② 课堂时间有限,小组讨论的深度有时不足,可结合课后线上任务(如收集本地气候数据)延伸学习。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大气”单元的教学实践表明,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能有效整合碎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为自然地理单元教学提供了可行路径。未来可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将大概念教学模式应用于“水体”“地貌”等单元,并结合信息技术(如 GIS 地图、天气模拟软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互动性,进一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崔允漷. 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变革[J]. 全球教育展望,2016(01):3-10.

[3] 王民,仲小敏.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路径[J]. 地理教育,2018(05):4-7.

作者简介:

安伟(1977 年1 月),性别:女,民族:汉族中学高级教师。本文系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课题《基于大概念的高中自然地理单元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 24100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