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作者

孙小娟

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第三小学 722200

一、研究背景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尚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长极为有限,通常仅能维持在 15-20 分钟左右。传统教学模式过度依赖教师的讲解,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单调、缺乏互动性的教学方式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进程中进展缓慢。语文核心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内容,涵盖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多个关键维度。这些素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框架。要实现这些素养的有效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至关重要。

二、低年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现状与游戏化教学的契合点

(一)低年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现状

在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学生普遍存在词汇量积累不足的情况,据相关调查显示,低年级学生平均掌握的词汇量仅在 1000-1500 个左右,这严重限制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在日常交流和书面写作中,学生常常出现表达不流畅、用词不准确的现象,无法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思维发展与提升维度,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为薄弱。他们在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语文知识时,往往存在困难,难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文化传承与理解上,低年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非常有限。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引导,他们对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如传统节日、民间故事、古诗词等,认知较为肤浅,难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2.2 游戏化教学与低年级学生特点的契合点

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旺盛、喜欢模仿、热衷于参与游戏等显著特点。游戏化教学通过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情境性的游戏场景,能够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游戏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他们通过模仿游戏中的角色或行为,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学生需要模仿角色的语言和动作,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表演能力和模仿能力。同时,游戏中的竞争和合作元素,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策略

(一)教学环节的游戏化设计

1 课前导入环节

在课前导入阶段,设计简单有趣的语文游戏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以“字词接龙”游戏为例,教师先说出一个生字,如“天”,然后让学生以这个字的最后一个音节为开头,说出一个新的生字,如“田”,依次类推。在游戏过程中,学生需要快速思考,回忆自己学过的生字,这不仅能够复习已学字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 课堂教学环节

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拼音大冒险”游戏具有显著的教学效果。教师提前将写有不同拼音的卡片藏在教室的各个角落,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游戏开始后,各小组学生在教室里寻找拼音卡片,找到后回到小组,共同认读卡片上的拼音,并尝试用该拼音组词、造句。例如,小组找到“bā”这个拼音卡片,学生们可能会组词“八个”“嘴巴”,并造句“我有八个苹果”“我的嘴巴很红”。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拼音知识,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可以通过“故事接龙”游戏来实现。教师先讲一个故事的开头,比如“在一个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兔子”,然后指定一名学生接着往下讲。学生需要根据教师讲的开头和已有的故事情节,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接下来的故事内容。其他学生依次接着往下讲,每个学生都要在前一个学生讲述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创新。这个游戏能够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有条理地组织语言,构建故事情节。

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培养可以借助“传统文化小使者”游戏。教师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收集关于传统节日、民间故事等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学生分组进行分享,介绍自己所收集到的传统文化知识。例如,在介绍端午节时,学生可能会讲到端午节的由来,还会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通过这个游戏,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3 课后巩固环节

课后布置“语文小游戏作业”,能够让学生在课后继续保持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以“成语猜猜看”游戏为例,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游戏,家长通过做动作、描述成语的意思等方式,让学生猜出成语。比如,家长做出一个捂着耳朵去偷铃铛的动作,学生需要猜出“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成语知识,还增进了亲子关系,让语文学习延伸到家庭生活中,实现了学习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资源的游戏化开发

“汉字拼图”教具的制作与使用,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汉字的结构。教师可以将一些常见汉字拆分成不同的部件,制作成拼图卡片。例如,将“树”字拆分成“木”“又”“寸”三个部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拼图的方式,将这些部件组合成完整的汉字。学生在拼图过程中,能够清晰地看到汉字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从而加深对汉字结构的理解。同时,这种动手操作的方式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成效

(一)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高

通过实施游戏化教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大幅增加。据课堂观察统计,在游戏化教学实施后,学生主动发言的频率平均提高了 30%-40% 。学生们不再觉得语文学习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期待和热情。课后,学生也会主动进行语文学习,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明显增加,部分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的时间从原来的不足10 分钟延长到了 30 分钟以上。此外,学生还会主动进行写字练习、背诵诗词等,语文学习逐渐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二)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学生的词汇量有了显著增加。经过一学期的游戏化教学,学生平均掌握的词汇量比之前增加了 300-500 个。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中,能够更加流畅、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增强。在解决问题时,学生能够提出更多新颖的想法和思路。以作文教学为例,学生作文中的情节更加丰富,逻辑更加清晰,平均作文字数也有所增加,从原来的 100-150 字增加到了 200-300 字。

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入。通过参与“传统文化小使者”等游戏活动,学生不仅知道了更多的传统节日、民间故事,还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五、反思与展望

在游戏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部分游戏的设计可能过于注重趣味性,而在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方面有所欠缺,导致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未能充分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此外,在游戏化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也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展望未来,游戏化教学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有更多丰富多样的游戏化教学资源可供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付小东.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陕西教育,2024,(Z1):68-70.

[2]陈丽华.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应用与效果评估[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4,(03):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