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物联网在电气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应用与能效提升
王强
河钢数字承德分公司 河北承德 067000
一、引言
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电气自动化生产线作为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工业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将设备、传感器、系统等相互连接,实现了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与分析,为电气自动化生产线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二、工业物联网与电气自动化生产线概述
2.1 工业物联网技术体系
工业物联网涵盖了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通过各种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振动传感器等)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环境参数等数据的采集;网络层利用工业以太网、Wi-Fi、4G/5G 等通信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数据可靠、高效地传输到应用层;应用层则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设备监控、生产优化、预测性维护等功能。例如,在某智能工厂中,通过在设备关键部位安装大量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的运行数据,再利用 5G 通信网络将数据快速传输到云端平台,在云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
2.2 电气自动化生产线的现状与挑战
当前,电气自动化生产线在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然而,传统的电气自动化生产线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不畅,形成数据孤岛,导致生产过程的协同性不足;对设备的故障预测能力有限,往往在设备发生故障后才进行维修,造成生产中断;能源管理不够精细化,存在能源浪费现象等。以某汽车制造企业为例,其传统生产线中不同品牌的设备采用不同的通信协议,数据难以共享,且设备故障频繁导致生产线停机时间较长,同时能源消耗较大,成本较高。
三、工业物联网在电气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应用场景
3.1 设备远程监控与故障预警
在生产线上,各类设备持续运行,设备故障可能导致生产中断,带来巨大损失。通过物联网技术,管理人员可远程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发现潜在故障隐患。在设备关键部位安装传感器,如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的运行数据,如振动幅度、温度变化、压力值等。利用工业以太网、Wi-Fi、5G 等通信技术,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传输到边缘计算网关。边缘计算网关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和分析,过滤掉无效数据,减少数据传输量。通过物联网平台,将处理后的数据传输到云端服务器。运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当数据出现异常波动,超出预设的正常范围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信息,以短信、邮件或 APP 推送等方式通知维护人员,提前安排维修,避免设备突发故障。某电子制造企业通过实施设备远程监控与故障预警系统,设备故障导致的停机时间缩短了 40%
3.2 生产过程实时跟踪与优化
企业需要实时了解产品在生产线上的加工进度、质量状况等信息,以便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在每个产品或生产线上的周转容器上粘贴 RFID 标签或二维码。当产品经过生产线上的各个工位时,通过 RFID 读写器或二维码扫描设备读取标签信息,记录产品的位置、加工时间、加工参数等数据。在生产线上的各个关键工序设置数据采集终端,如 PLC、HMI 等。这些终端实时采集设备运行参数、工艺参数等数据,并与产品的标识信息关联起来。通过物联网平台,将采集到的生产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管理人员,如生产进度甘特图、质量数据统计图表等。管理人员根据实时数据,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环节和质量问题,调整生产计划和工艺参数,优化生产流程。某机械制造企业通过生产过程实时跟踪与优化系统,生产效率提高了 25% 。
3.3 库存管理与智能补货
生产线的原材料和成品库存管理至关重要,库存过多会占用大量资金和仓储空间,库存不足则可能导致生产中断。通过物联网实现库存的实时监控和智能补货,确保生产的连续性。在仓库的货架上安装重量传感器、液位传感器等,实时采集原材料和成品的库存数量。对于采用托盘存储的货物,可在托盘上安装 RFID 标签,通过 RFID 读写器快速盘点库存。将库存数据接入企业的库存管理系统(WMS),与生产计划、销售订单等数据进行集成。利用库存管理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根据预设的安全库存阈值和生产消耗速度,自动计算出补货数量和补货时间。当库存数量低于安全库存阈值时,库存管理系统自动生成补货订单,并将订单信息发送给供应商或企业内部的采购部门。同时,通过物联网平台实时跟踪补货订单的执行进度,确保原材料及时供应到生产线。某食品加工企业实施库存管理与智能补货系统后,库存周转率提高了 30‰
四、工业物联网提升电气自动化生产线能效的机制
4.1 能源管理系统升级的技术突破
传统能源管理模式下,数据滞后导致无法干预能耗过程。而工业物联网技术的介入,使能源管理能够实现“边消耗边优化”。以某汽车制造企业为例,其能源管理系统升级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一是数据采集的“颗粒度革命”,计量对象从“车间级”细化到“设备级”,采集频率从“每月 1 次”提升到“每分钟 1 次”,高耗能设备甚至达到 10ms 级采样,数据维度从“单一能耗”扩展到“多维关联”。这种精细化采集依赖于智能计量终端与 4G/5G 路由器的协同,路由器通过 RS485 总线接入计量设备,经边缘计算预处理后,仅上传关键数据,减少 70% 的传输量。二是通信网络的“韧性架构”,4G/5G路由器采用工业级设计,具备宽温元器件与防腐蚀外壳,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达 18000 小时,支持 4G/5G/Wi-Fi 三重网络切换,采用 APN 专线+VPDN 隧道的双层加密,确保数据传输成功率保持在 99.9%9 。三是应用层的“算法驱动”,通过异常检测算法可识别多种高耗能模式,负荷预测算法结合生产计划与气象数据,72 小时负荷预测准确率达 89% ,优化调度算法利用峰谷电价差年省电费数百万。
4.2 设备级与系统级的能效优化
在设备级,通过监测设备的运行数据,如焊接机器人的电流曲线,可发现能耗异常情况,经校准后单台焊机日节电 12 度,1000 台设备年省电费数十万。在系统级,例如空压机系统通过压力联动控制,根据车间实际用气需求自动调整运行台数,空载率从 30% 降至 8% ,年节电 86 万度。通过工业物联网实现设备级与系统级的能效优化,能够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五、结论
工业物联网在电气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设备远程监控与故障预警、生产过程实时跟踪与优化、库存管理与智能补货以及质量追溯与管控等应用场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和优化。同时,通过能源管理系统升级、设备级与系统级的能效优化、能源结构优化与应急响应优化等机制,显著提升了电气自动化生产线的能效。
参考文献:
[1]马永辉,赵洪辉.远程控制和物联网技术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7,(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