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气象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实践研究
杨俊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618307
职业生涯规划课属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部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引领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职业发展方向,并规划出合理的就业去向。对于气象类专业学生而言,其职业方向有着明显的特征,因为气象类专业涉及气象科研技术岗位的同时还包括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等应用类岗位。此外,还应遵循新时代高校课程建设的要求,即课程思政。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课程思政视角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思政理论
课程思政理论提倡在各种高校课程中有机地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它包含的主要理念就是依靠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和学生自身发展目的融合进去,以此来促使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不只是关心知识传授,而且还关心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素养方面的培育[1]。通过引领学生去了解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增进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革新精神,进而为学生的将来职业规划和继续发展打下坚定的思想根基。
(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目的在于指引个体如何正确认识自身兴趣、能力及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确立合理的职业目标与行为路径。它重视自我认知、职业认知与环境适应三者相融合,通过剖析个体的能力、性格、兴趣以及社会、行业的前进趋势,达成职业决定的科学化和个性化。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超级职业发展理论,生涯认知发展理论等,这些理论可为职业规划课程的设计给予理论依据。在教育实际操作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着重于职业技能与就业能力的塑造,而且更加重视价值观引领、职业责任感的养成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促使学生在专业成长与人生规划之中作出理性的抉择并达成连续发展。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实践策略
(一)课程目标设计
在课程思政视角下,气象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目标设计要达成知、能、价相统一,既要在课程里培养气象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行业发展趋势的全面认识,提升学生的从业素质和就业适应力,又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等。同时,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特点,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引导教师们准确地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课程目标还要包含自我认知能力、职业规划能力以及做决定能力的培育,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进行分析,进而做出合理的学业规划,促进专业进步和思想道德并进。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长同国家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具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例如,高年级班级里,课程不但教学生怎么分析气象数据,怎么用气象仪器,辨析行业走向,而且让学生讨论气象服务和公共安全有啥社会价值,帮学生形成责任感,使命感,学生自己评自己,做职业兴趣测试,认真分析自己的长处,选好未来的职业方向,短期的,长期的规划都有。这样的课程目标设计,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职业适应能力的同时,也在思想素养、品德修养与价值观塑造方面得到提升,真正实现了专业能力培养与人格发展的双重目标。
(二)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气象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设计需要做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内容包含气象专业基础知识、气象行业发展趋势的简介,让学生学会掌握专业技能,明确职业要求。提升自我认知,加深对自身兴趣、能力、职业价值观的认识。职业发展规划模块,引领学生合理安排职业目标与计划;加强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内容上做到层次性,做到系统化。
例如,课程安排上,包含介绍气象学知识、行业发展趋势以及气象服务带来的社会价值等内容,来帮助学生懂得自己所具有的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在自我认知方面,要让学生通过职业兴趣测评和个人能力评估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和以后的发展方向。职业规划这一块,则要结合气象科研工作、 t 象预报以及防灾减灾这些岗位的要求,去设置合理又恰当的个人职业目标与计划。职业道德、社会责任以及创新精神培养也不能忽视,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也要提高学生的使命感以及职业伦理意识,做到两者相辅相成地共同发展。
(三)教学模式创新
课程思政背景下,气象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应当注重学生主体性、互动性、实践性相结合,如进行项目化学习,借助真实的职业情境布置任务,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职业实践能力。采用翻转课堂,结合自主学习与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以及职业规划的认识,还可以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智慧课堂平台、在线测评、互动工具等完成个性化学习与即时反馈[2]。还可以开展校企联合实践活动,把企业导师、实训基地建设和课程融合起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并结合企业的具体环境开展课程教学,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贯通。
例如,教师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设定“气象灾害预警模拟”任务,在分析气象数据、做出预警方案的时候,让学生领会职业责任和社会价值。而且配合翻转课堂,学生先课前在智慧课堂平台上自主学习气象行业发展、职业技能要求,然后课堂上分组议论,做案例剖析,教师随时评议并且引领思考。在实践中把专业知识、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融合起来,做到知识学习,能力加强和思想道德水平提升。
结论:课程思政视野下的气象类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建,既达到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改善又有效地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了学生的事业职责感和社会担当意识。将来,随着智慧教育技术的发展和产教融合的不断推进,课程会愈加重视个性化指导、互动化教学和实践导向,通过项目带动和数字化平台等多元化方式,促进学生的专业能力、更新能力和思想素养的全面发展。课程不断地改进和更新,会给气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供应科学引领,推动学生在专业生长和社会服务中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韩静.“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路径探究[J].才智,2023,000(030):57-58.
[2]毕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3(3):24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