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中山市发展低空经济的现状、挑战与对策研究

作者

梁晓恩

中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中山 528400

一、低空经济发展概况

(一)我国低空经济发展进程与政策环境

低空经济概念 2010 年提出,2021 年纳入国家发展规划,2024 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年 7 月相关决定强调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年底国家发改委低空经济发展司成立,低空经济在我国发展势头强劲。

(二)广东省低空经济发展概况

广东位居全国前列,2023 年 5 月印发行动方案,明确五大任务,目标 2026 年产业规模突破 3000亿元。省内各城市形成“1+N”政策体系:广州依托产业基础打造商业化“样板工程”;深圳凭借科技实力构建标准体系,产业链企业众多;珠海借助航展优势发展一体化格局;东莞定位建设“低空场景之城”;佛山发展势头迅猛。2024 年 7 月数据显示,深圳、广州在全国低空经济领域处于领先。

(三)中山市低空经济发展现状

中山市将低空经济视为产业转型升级“王牌”,积极布局:引进重大项目,如与亿航智能、东部通航签约,御风未来设立研发生产基地;多镇街布局产业,阜沙镇、板芙镇等推进相关项目建设;深化区域协同,成立深中低空经济产业联盟;出台政策规划,提出打造低空智造特色产业体系的目标。

二、中山市发展低空经济的现实困境

(一)软硬件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

硬件设施上,通用机场数量少、分布不均衡,垂直起降点数量不足且未联网成片,制约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软件设施滞后,现有监管平台无法满足低空飞行异构、高密度等特点,难以实现实时、精准、高效监管。

(二)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待突破

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中山市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无人机/飞行器领域,专用芯片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先进飞控系统研发有难题;高效动力系统研发进展慢,电池能量密度、续航能力不足,高精度传感器技术落后。

(三)终端消费市场潜力挖掘不足

传统领域应用活力待提升,农、林、牧、渔等行业对低空经济技术认知和应用能力有限,应用模式和产品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新兴服务业态处于探索初期,低空物流面临技术和管理的难题,公众对低空消费服务认知度和接受度不高,市场培育不足。

(四)企业融资痛点突出

技术风险与评估难,低空经济技术成熟度不足且迭代快,政策不确定性增加银行授信谨慎度。资产结构与融资期限错配,企业核心资产多为无形资产,缺乏抵押物,且技术研发周期长与银行短期信贷产品不匹配。商业模式与收益不明朗,应用场景冷热不均,成熟商业模式稀缺,金融机构投资回报预期不明确。监管复杂性增加对接难度,适航认证标准待完善,跨域规则存在空白,增加了金融机构业务对接和风险管理成本。

三、低空经济发展案例借鉴

(一)国外低空经济发展模式

美国:政策驱动与产业集群协同,通过法案将 eVTOL 纳入国家战略,FAA 设立专项基金,开放低空空域,打造产业集群,推动场景应用。

德国:严谨制造与应急救援创新,推进航空制造,实施应急救援,形成成熟应急体系。开发“低空+景区”产品,如乘直升机穿越大堡礁,或乘热气球游览卡帕多西亚。

阿联酋:高端旅游与城市空中交通规划,将直升机观光融入高端旅游,设计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空中航线。

(二)国内低空经济发展实践

深圳:全域低空物流与城市通勤标杆,打造物流场景,开通深港 eVTOL 航线,建成多个起降点并配套通信网络。

成都:文旅融合与适航认证试点,无人机光影秀成为新 IP,联合民航局开展适航认证试点,吸引众多企业。

重庆:农业植保与应急救援生态,推进农业应用,用于悬崖搜救,开展多种低空经济业态。

四、中山市发展低空经济的应对策略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的战略性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为系统、全面且高效地推进低空经济发展,中山市需构建一套涵盖“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产业协同-生态培育”的全链条解决方案,从多个维度精准发力,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低空经济的腾飞。

(一)监管体系创新与政策协同

建立联合监管机制,由市政府牵头,联合民航、工信、交通、公安等核心部门,同时吸纳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条例,明确空域划分标准、推行电子化审批、建立数据共享规则,争取纳入省级试点,探索分类分级管理模式。建设数字化监管平台,集成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 B)、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先进技术,实现全方位监控、动态空域分配、空域信息服务和应急响应一体化。

(二)构建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

强化财政金融工具,设立市级低空经济专项基金,采用“母基金 + 子基金”的运作模式。母基金作为资金池,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扩大资金规模;子基金则根据不同的投资方向和领域进行细分,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建设、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等关键环节。推广“专项债 + 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模式,盘活通用机场、起降平台等基础设施资产。创新融资服务产品,试点“低空经济信贷通”产品,联合证券交易所开展拟上市企业培育计划,对成功在科创板等板块申报上市的企业给予分阶段奖励,激励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快速发展。

(三)完善基础设施与产业生态

实施基础设施“双十工程”,规划建设垂直起降场和低空物流示范走廊,合理布局起降场的位置,建设连接广州、深圳、珠海等周边城市的低空物流示范走廊,打造高效的低空物流运输网络。配套建设气象服务和导航增强网络,纳入新基建项目库并优先审批。打造应用场景示范区,在翠亨新区开展“全域低空开放”综合试验,率先开放医疗急救转运、城市空中观光、应急巡检等应用场景,与头部企业合作共建物流运营中心,给予运营补贴。

(四)强化技术攻关与人才保障

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联合院校设立低空技术学院或开设相关专业,根据低空经济产业的需求定向培养飞行器操作员(飞手)、运维工程师等应用型人才,对引进的顶尖团队给予重磅支持,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建立省级低空经济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具备覆盖适航符合性验证、电磁兼容性(EMC)测试、环境可靠性试验等多方面的检测能力,为低空经济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五)深化区域协同与开放合作

融入大湾区低空经济圈,推动与周边城市在空域规划与管理上协同合作,探索开通跨境低空航线试点。争取实现粤港澳无人机适航标准互认,打破区域之间的政策壁垒,促进无人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自由流通和广泛应用。举办国际影响力峰会或展览,邀请国内外低空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参会参展,展示中山市低空经济的发展成果和优势,吸引国内外头部企业在中山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

(六)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建立保险保障体系,推动保险机构开发专属保险产品库,强制推行第三者责任险,政府提供保费补贴,降低企业的投保成本,为低空经济活动的安全开展提供保障。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对非人为重大过失导致的飞行事故给予企业经济损失补偿,该基金可以通过政府财政拨款、企业缴纳风险准备金等方式筹集资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展业务创新,促进低空经济产业的健康发展。